甜粿

甜粿

石獅甜棵,即石獅甜粿,是福建閩南地區傳統的漢族小吃,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石獅甜粿形似滿月,顏色潔白,質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優質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條、金橘、香料等為原料。甜粿是以糯米為原料,將糯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漂濾去水份陰乾,然後放進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稱糯米糕),舂米糕很費工夫,至少要過篩二三遍,粉末越微細越好。甜粿蒸過之後,會更軟更粘。甜粿性質經久耐用,冷食熱食均可(熱食比冷食味道較佳)。

節日民俗

蒸甜粿是閩南地區(主要是農村)農曆年初的一種民俗,每個鄉村(或一個大的姓氏宗族)在每年的一個固定日子(農曆正月到三月這段時間.

製作方法

備好等量的糯米粉和白砂糖(基本上各10斤),燒好開水將白砂糖沖成糖漿水,糖漿水放涼後與糯米份攪拌成漿糊狀(一般會放置一晚),蒸籠墊上腐膜,將糯米漿倒入,蒸籠蓋儘量密封,用旺火蒸10到15個小時(時間越長出來的甜粿顏色越紅亮),一兩個小鍾注意往蒸籠下加水。

食用方法

方法一:冷食。石獅的年糕有點像年糕,但是很大的一點不同——即使未經過加熱,它也是軟的。涼涼糯糯甜甜的甜粿是作為茶點的首選之一。

方法二:蒸過之後食用。甜粿蒸過之後,會更軟更粘。吃的時候,一定要先喝點水。

方法三:甜粿最經典的吃法要數炸了。先將甜粿切成長方形(一般的茶點大小即可,也可根據個人喜好決定大小),之後在碗內打一、兩個雞蛋打均,然後將過過雞蛋液的甜粿放入中火油內炸約半分鐘,撈出控油即可。

保存方法

甜粿性質經久耐用,冷食熱食均可(熱食比冷食味道較佳)。由於甜粿容易保存,所以除了拜神、祭祖當果品外,還另有一番妙用,即是可以當作漂洋過海乾糧之用。

甜粿的傳說

潮汕地區歷來人多地少,“豐年不足三月糧”,加上經常發生自燃災害(颱風高發區),因生活所迫,所以漂洋過海謀生,成為潮汕人的傳統習俗。在“紅頭船”時代,出羊的人隨身所帶“三件寶”:幾件舊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幾塊甜粿。那時出洋的人乘坐“紅頭船”(早期在澄海樟林港,後期在汕頭港)“紅頭船”是木質帆船無機械作動力,只能利用風帆,順著潮水和風勢行駛,有時遇到氣象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無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數。所以帶上甜粿,對保持生命較有安全感。

然而,蒸甜粿這一事,在貧苦人眼裡,認為是件難辦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因為要蒸製一籠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數斤白糖,要用旺火蒸上10幾個小時不等,這對於三餐難飽的窮人來說,是很難辦到的。但為了出洋謀生需要,再窮也得將甜粿蒸製出來,所以才有“無可奈何蒸甜?”這一俗話的出處,它表達了那時窮人出洋謀生的悲苦心情,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窮困生活的寫照。現在潮汕城鄉年終節首仍有蒸甜粿的習俗,但意義已經大不一樣了。

甜粿甜粿

民間流傳有“甜粿好食糕難舂”的俗語。甜粿是以糯米為原料,將糯米洗淨後用清水浸漂濾去水份陰乾,然後放進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稱糯米糕),舂米糕很費工夫,至少要過篩二三遍,粉末越微細越好。糯米糕過篩好後,按一定比例摻入白砂糖或紅糖,並拌入水份攪拌均勻成為糯米漿糊,盛放入專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裝入蒸籠,用爐火加熱蒸熟,(農村一般按點燃一至二柱香時間,視粿漿厚度充分蒸熟而成)。冷卻後用紗線牽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後再放在平底鐵鍋(潮俗稱為煎盤)上加熱,用植物油煎至金黃色,香酥可口,風味獨特,深受人們所喜愛。

其他信息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糯米味甘,性溫,食之有益氣止泄,補中益氣,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藥膳,難怪潮汕人愛吃。

澄海僑鄉有句民諺:“無可奈何舂甜粿”,意思是說:澄海人是無可奈何才飄洋過海到暹羅,舂甜粿是從前潮人迫於生計,離鄉別井去過番,以備船上充飢之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