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世家

江夏世家

江夏世家指以黃氏“江夏祖”分檗而出的閩粵黃氏家族。江夏祖是第百一九世祖峭山公,初任江夏太守有功,歷官至刑部尚書。娶有上官氏、吳氏和鄭氏共三位夫人,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其後裔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等省份。

黃氏由來

江夏世家相關圖片江夏世家相關圖片

黃氏由來,乃“以國(黃國)為氏”,這是黃氏後人所認同的。然黃國建於何時?是怎樣產生的?便眾說紛紜了。說得較可信、較具體的要推《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它說:“黃為贏姓十四氏之一,出於陸終氏,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12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滅,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

在《百家姓考》中,對黃氏考證也是這么說的:“陸終的一支子孫,在3000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地方,列為當時周天子諸候之一。左傳上所記載的‘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洧不會。’指的正是這個黃國。後來,黃國終於被野心勃勃的強楚所滅,於是子孫四散,開始以國為氏。我國的黃姓,正是這樣來的。”

黃國所在地

但是,楚何時滅黃?黃氏何時“以國為氏”?據《辭海》註:“黃,古國名,贏姓,在今河南潢川西。《春秋·僖(鏊)公十二年》楚人滅黃。”以此推算,楚人滅黃是公元前648年,那么黃氏的出現應在公元前648年之後了。

那時黃國在哪裡呢? 《辭海》說在今河南潢川西。(黃氏族譜中有的說在河南光州定城西,經查證,潢川和定城均屬同個地方)。秦統一全國後,建立郡縣制,黃國故址便被劃入江夏郡的轄區內,它的轄境在現河南省東南部及湖北省北部等大片地區內約十多個縣市。因黃氏原來就在那裡聚居,後來發展成為大宗大族,所以江夏郡便成為黃氏的發祥地。

可是在《黃氏族譜》中,有的把江夏說是“在湖北兩陵,即今湖北省黃州黃岡縣。”有的說是“在今湖北武昌江夏縣”。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因為

(1)古代湖北西陵西北,曾是戰國時楚國都城(郢城)的故址,並非黃國故址所在地江夏。

(2)湖北省武昌在歷史上曾設定過江夏郡,那是三國時吳為抗魏所設。設定時間短,又沒有黃氏後人活動可考,故它不能與秦置的江夏郡相持並論

黃氏分布

從東晉末年開始(後在唐末至五代),遠在江夏繁衍生息的黃氏,為避免戰亂,大舉向東南遷移。到了宋代,已繁衍成為閩八大姓氏之一,而且遍及福建各地。南宋末年至元代間,黃氏又從福建南遷入潮汕。內陸一路,從福建寧化、汀州、永定,經粵東大埔、梅縣區,然後進入潮。沿海一線,則從福建莆田、泉州、同安、漳浦而入潮。據黃氏族譜(禾坪派世系)記載:126世之後,其宗支流入揭陽有6個,饒平、澄海各有4個,潮安、普寧、惠來各有3個,潮陽1個,分布遍及潮汕各縣。但黃氏入潮不止來自邵武的禾坪派世系,還有來自莆田、泉州的岡州派、紫雲派、檗谷派等世系。在普寧,黃氏是5個較大姓氏之一,僅次於陳氏而列第二位,遍布在17個鄉鎮(全縣共24鄉鎮)和47個村中。由此可見黃氏在潮汕分布普遍之一斑。

千百年來,散居在閩南和潮汕的黃氏,憑藉著“江夏世家”和黃氏認祖這條紐帶,在住宅大門都掛上“江夏世家”的匾額,把它作為黃氏尋親認同的標誌。

黃氏認祖濤是黃峭山寫的。他是黃氏在閩粵開基者之一,福建邵武人。宋初乾德三年進士,曾任江夏太守,後封千戶侯。娶妻3,各生7子,共21子。晚年,他發動兒孫向外發展各自開基。臨別時,峭山自吟詩八句,為後世兒孫相會時認親的憑證。詩云:“駿馬登程往異邦,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前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