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書院

甘泉書院

甘泉書院,當年小有名氣,明朝末期,書院失修,清朝鹹豐年間又遭戰火。因“甘泉”石刻猶存,故而稱此地為“甘泉石”。

簡介

甘泉書院,當年小有名氣,明朝末期,書院失修,清朝鹹豐年間又遭戰火。至今湛若水手書勒石的“甘泉”碑尚在,余皆蕩然無存。書院遺址,已成一片蔥綠茶園。因“甘泉”石刻猶存,故而稱此地為“甘泉石”。

當年,甘泉書院倚山面溪,崇山峻岭環峙左右。相傳書院有講堂、書齋等三進房舍。湛若水親筆書寫的“甘泉”二字刻石懸嵌門額。是湛若水聚眾講學之地。

明代理學家們把講學的風氣刮上了九華山頂。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建書院講學於前,湛若水在九華聚眾講學於後。湛若水是明代哲學家,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屬明儒理學的白沙學派,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的理論,而王陽明則主張“致良知”學說。兩人雖各立門戶,但交往甚密,互有酬唱。王陽明在國史館講學,湛若水與王陽明等人為伍,聲望日重,世稱“甘泉先生”(湛字甘泉)。他叮囑弟子江學曾等人在九華籌建書院,並修書給地方官員,請予鼎力協助。

弟子們遵囑在九華建設書院,不久竣工,以老師雅號命名為“甘泉書院”,恭候師尊駕臨。後來湛若水母親去世,湛即離京去職三年,赴九華講學。湛若水講學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甘泉書院甘泉書院故址

甘泉書院原名甘泉精舍、甘泉祠,因位於紫雲峰下,故又名紫雲書院,與文定書院毗鄰,現為岳雲中學圖書館所在地。

甘泉為明代哲學家湛若水的號。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29歲時,拜理學大師陳獻章(白沙先生)為師,篤志研究心性之學,官至禮、吏、兵三部尚書。在京都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王陽明結識後,遂成至交。

明嘉靖初年(1522年),王陽明曾游南嶽並在文定書院講學。湛若水本相約同游,卻遲至1544年才來南嶽,此時湛已78歲。南嶽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特別是看到紫雲峰下的衡岳寺廢址四周景色優美,便出資購置田產築宅,作為休憩講學之用。這就是甘泉精舍,後人稱它為甘泉書院或紫雲書院。

湛若水在甘泉精舍與衡陽縣學者楊浩,曹鳳朝等集當地眾多學人講學兩月,講孟子《可欲之謂善》章,闡述孟子“性善”與朱熹“天理人慾”的哲學,隨後又將他所著《心性圖說》和《息存箴》兩篇文章刻於精舍牆壁。之後寫下《游南嶽記》,記下暢遊南嶽時的歡欣心情。1557年,他以91歲高齡,再次游賞南嶽,登臨祝融峰巔,並重修甘泉書院,寫有《重修南嶽甘泉書院記》。

1935年,創辦於長沙的湖南私立岳雲中學,向衡山縣財政、教育兩局租得甘泉書院遺址,建岳雲中學南嶽分校。1938年,何炳麟在甘泉書院舊址建《雪霽堂》,以紀念朱(熹)張(栻)游岳。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將其加以修茸,闢為“岳雲校友樓”,並重修“甘泉亭”,內置甘泉門人詹濂所作甘泉石像碑石,像上刻有《心性圖說》全文。

九華山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