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臘納西

瓦臘納西

根據印度教教義,恆河是最神聖的河流,位於印度北方邦東部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是最神聖的城市。相傳司雨女神英迪拉從天堂灑下四滴甘露,其中一滴就落在這裡。瓦臘納西曾稱卡什或貝拿勒斯,現名是恢復古稱,由流經該城的兩條河的名稱----瓦臘納和阿西組合而成。

瓦臘納西瓦臘納西
根據印度教教義,恆河是最神聖的河流,位於印度北方邦東部恆河岸邊的瓦臘納西是最神聖的城市。相傳司雨女神英迪拉天堂灑下四滴甘露,其中一滴就落在這裡。瓦臘納西曾稱卡什貝拿勒斯,現名是恢復古稱,由流經該城的兩條河的名稱----瓦臘納阿西組合而成。

概述

瓦拉納西(VARANASI)以前稱為貝拿勒斯(Benares),歷史上還有“加西”(意為神光照耀的地方)之稱,因城市地處印度北方邦恆河中游的瓦拉納和阿西兩河之間,1957年改為現名稱,是取兩條河的名稱合成的。瓦拉納西享有“印度之光”的稱號,是印度恆河沿岸最大的歷史名城,相傳6000年前由作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所建。早在公元前4至6世紀,這裡已成為印度的學術中心。公元前5世紀,佛祖釋迦牟尼曾經來到這裡,在位於市西北10公里處鹿野苑首次布道、傳教。

印度教的聖地,現有人口100萬。該市有各式廟宇1500座以上。市內小巷迂迴,曲徑通幽,廟宇宮殿眾多,每年接待朝拜者或到恆河洗聖水澡的人二三百萬。

歷史回顧

歷史上,佛教曾在瓦臘納西興盛一時,釋迦牟尼第一次宣揚佛法就是在離該城10公里的鹿野苑。據史書記載,唐朝僧人玄奘曾於公元7世紀到過此地。

瓦臘納西幾經劫難,歷盡滄桑。穆斯林入侵者數次毀壞城池,致使18世紀前興建的印度教廟宇無一倖存。然而在印度教教徒的心目中,瓦臘納西永遠都是神聖之都。他們篤信這座古城就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 ---- 濕婆的故鄉,在城中興建了數百座敬奉濕婆的廟宇。在瓦臘納西,隨處可見濕婆的象徵----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靈伽(男性生殖器圖騰)。

地理位置

瓦臘納西瓦臘納西
位於新德里東南780公里的恆河左岸,又名貝拿勒斯,有印度“聖城中的聖城”之稱,被認為是印度最古老和最神聖的城市。她的名字來源於兩條注入恆河的河流:瓦魯那(Varuna也是印度教大神的名字)和ASi。如今她擁有近100萬人口,2000多座寺廟,具有新城和舊城兩個部分,雖然歷經滄桑,但至今仍保持著其濃厚傳統。

恆河朝東南方緩緩流過恆河平原,到瓦臘納西突然轉彎向東北方奔去。這裡地勢較高,恆河沿岸廟宇和旅館鱗次櫛比。長約10公里的河灘上幾乎修滿供人下河沐浴之用的台階。印度教教徒認為,在聖河裡沐浴可洗淨一生的罪孽,來世得到新生,因而每天都有上萬人從印度各地湧進瓦臘納西朝聖和在恆河裡沐浴。從前,不少王公貴族占據風景優美的河畔修建專用浴階和行館。直到現在,一些浴階仍只對高種姓的婆羅門開放。

其實恆河對每一個朝聖者都是公平相待的。每當黎明時分,瓦臘納西狹窄的街巷裡就想起腳步聲。無數支聖浴者的隊伍匯集在岸邊。河水中,有人向初升的太陽雙手合十頻頻祈禱;有的掬起聖水狂飲;連不懂事的幼兒也被父

瓦臘納西瓦臘納西
母按進水裡,一嘗聖水的滋味。

瓦臘納西不僅是教徒祈求現世幸福的地方,還是他們得以安息的處所。岸上有兩座火葬場,一座為幾個顯赫的婆羅門家族占有,另一座對除賤民以外的印度教徒開放。許多屍體是從遠方專程運來火化的,還有眾多僧人、教徒乾脆到瓦臘納西等死。一生遭受虐待和凌辱的賤民死後仍不能享有公平的待遇,他們的屍體被扔進恆河任由禿鷲烏鴉啄食。

對於印度教教徒來說,能到瓦臘納西朝聖沐浴是無比自豪榮幸的事。對外國人來說,它是一座具有濃厚印度教色彩的神秘城市。由於各廟宇均不對非印度教教徒開放,其中的景況便無從知曉。人們得以領略聖城風情的場所只剩下恆河岸邊了。看著如潮的人群,聽著廣播喇叭不斷傳出吟誦經文的喧囂,無論你對印度教是否感興趣,這裡的景象總會喚起你的好奇心,令人遐想。

風景名點

朝聖之地

虔誠的印度教教徒認為,人生有四樂:一為居住在瓦臘納西;二是與聖人結交;三是能飲上恆河水;四是要敬奉濕婆神。每個虔誠的印度教教徒都有一個宿願,就是一生至少要到這座聖城朝拜一次。如果在此辭世,肯定能進入天堂。這裡有著為數眾多的寺廟,其中絕大多數是印度教廟宇,濕婆神廟尤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多達1500多座。有的廟宇高大雄偉,金碧輝煌;有的小巧玲瓏,精美無比;有的威嚴陰森,保存完好;有的則已成廢墟,破敗不堪。外來香客來到這裡,就單單去一些主要的廟宇朝拜一番,起碼也得花一個星期。前來朝聖者為了表示虔誠,往往還步行繞城一周,這樣至少要走5天5夜才能完成。

廟宇林立

瓦臘納西瓦臘納西
儘管這裡曾被穆斯林征服了500年,被英國人統治了200年,但瓦臘納西仍然具有鮮明的印度教色彩。這裡廟宇林立,其中最著名的廟宇當數“金廟”。它坐落在瓦臘納西最擁擠的地帶。這座金廟是印度教的聖殿,正殿中間供奉的是濕婆神的象徵——林伽,非印度教教徒不得入內。杜爾伽廟是另一座聞名的廟宇,這是一座典型的北印度式印度教建築,從第5層起,尖塔層層壘上,直到最高峰,象徵地、火、風、水和空,最終融入最高境界——梵。這座廟被刷成赭紅色,高牆四圍十分肅穆。因為這裡還有許多的猴子,故而有著“猴廟”之稱。此外,奧朗則布大清真寺也頗為壯觀,兩座八角石塔巍然立於恆河岸邊。該寺至今已存在三四百年,仍然是最初的模樣。據說,它連一塊石頭都沒有鬆動。

印度之光

瓦臘納西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城,更古老的稱謂是“卡西”,意即“神光耀輝之地”。相傳它是由印度教的人神濕婆在6000年前所建。印度著名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都提到過它。在公元前4世紀~公元6世紀,瓦臘納西是學術中心,公元12世紀為古王朝都城。同時,瓦臘納西還是其他宗教的聖地。佛祖釋迦牟尼悟道成佛後,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就在瓦臘納西的郊外。瓦臘納西是耆那教兩大教長的誕生地,因而是耆那教的聖地。城中還有不少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寺廟。瓦臘納西集中反映了印度不同宗教文化的特色,是印度異彩紛呈的古老文明的縮影,因而被譽為“印度之光”。

聖河之水

瓦臘納西恆河
恆河是瓦臘納西的一道獨特的風景。在這座充滿宗教色彩的城市裡,不管颳風下雨,每天從清晨四五點鐘開始,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恆河邊洗聖水澡和進行其他宗教儀式。印度教徒崇拜瓦臘納西,很大程度是出自對恆河的敬仰。恆河朝東南方緩緩流過恆河平原,到瓦臘納西突然轉彎向東北方奔去。這裡地勢較高,恆河沿岸廟宇和旅館鱗次櫛比。長約10千米的河灘上幾乎鋪滿了供人們下河沐浴之用的台階。從前,不少王公貴族占據風景優美的河畔修建專用浴階和行館。直到現在,一些浴階仍只對高種姓的婆羅門開放。

贖罪之源

據神話傳說,恆河是天上女神的化身,應人間一個國王的要求,為其沖刷祖先的罪孽而下凡。但恆河水量過猛,大地經受不住。於是,濕婆挺身而出,散開頭髮站立在如今喜馬拉雅山的地方迎接恆河女神,讓河水沿著她的頭髮緩緩流向大地。這樣,恆河水既帶走了國王祖先的罪孽,又灌溉了農田,所以,印度教徒稱恆河為“聖水河”。他們認為聖水可以延年益壽,又可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贖罪之源”。因此,印度教徒到聖地朝聖,

瓦臘納西初轉法輪
都以喝到無比潔淨的聖水、到恆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過失,來世得到新生為幸。每天都有上萬人從印度各地湧進瓦臘納西朝聖和在恆河裡沐浴。

朝聖儀式

瓦臘納西朝聖有三項儀式:浸浴;朝拜“金廟”,然後赤足沿著長80千米的神聖道順時針方向走一圈;從恆河的一邊走到另一邊。其中,到恆河裡浸浴是最為重要的一項。每當黎明之前,數萬名朝聖者涌到恆河邊,或坐在濱河石階上閉目祈禱,或在船上潑灑“聖水”祝福,有的跳進河中飽嘗“聖水”甘甜。身披紗麗的婦女或在河中漂放花燈,或用土罐盛載“聖水”,或捏住鼻子潛入水中。太陽升起,信徒們在平台上誦讀經文,祭司們給香客分發香灰(在額上塗抹崇拜天神的符號),孩子們竭力兜售著金盞花茉莉花玫瑰花瓣。整個瓦臘納西被濃重的宗教氣氛所籠罩。

探尋來世

瓦臘納西不僅是教徒祈求現世幸福的地方,還是他們得以安息的處所。印度教徒認為在瓦臘納西逝世,可以“升天堂”,所以許多老人遷居到這裡度晚年。還有些人把親人的骨灰包起來,帶到這裡撒入恆河。岸上有兩座火葬場,一座為幾個顯赫的婆羅門家族占有,另一座只對印度教徒開放。屍體火化前要先在河中洗乾淨,然後放在金合歡木搭成的火葬柴堆中,由死者關係最親的男性親屬點火燃燒。屍體火化後,服務人員便將骨灰掃落河中,隨河水飄向遙遠的大海。

鹿野苑

瓦臘納西鹿野苑
鹿野苑位於瓦臘納西以北10千米處,相傳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後第一次說法收徒的地方,史稱“初轉法輪”。釋伽牟尼初轉法輪之後,鹿野苑便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公元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時,曾來到這裡參拜。當時這裡香火繚繞,盛況空前。玄奘看到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的景象。這裡僧徒多達1500人,正值佛教的全盛時代。可是在這之後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鹿野苑也漸被湮沒,直至1836年,英國人肯寧漢在此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才使這個沉默了幾百年的古蹟重放光彩。

達麥克塔

瓦臘納西達麥克塔
鹿野苑現存的主要古蹟是達麥克塔。建築分兩層,下部是較粗的圓柱形,石築結構;上部為圓錐形,磚砌而成,古樸自然。據說,釋迦牟尼當年就是在此地初轉法輪的。現在附近也新塑了釋迦牟尼向五弟子說法的塑像。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在佛教發展史上影響深遠,佛廟裡的七珍八寶中的法輪亦與此相關。

初轉法輪

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千米,來到了鹿野苑,隨後在這裡對父親派來照顧他的五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五人頓悟後,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佛門中人。至此,佛教便具備了佛、法、僧三寶,開始興起並成為印度這個宗教王國中的一派。佛教主張普渡眾生,不分種姓,廣收門徒,因而迅速得以傳播。

鹿野苑博物館

鹿野苑博物館裡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古代雕刻,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阿育王名柱柱頭。這件柱頭基本完好,整個柱高約2米,上面是四頭雄姿勃發的獅子,分向東南西北;中部是圓形底盤,邊上四面刻像為、獅等,彼此間還有24根輻條的法輪;最下方是鐘形蓮花。石柱由灰色大理石雕成,打磨精細,光滑可鑑,造型逼真。它不僅是鹿野苑館藏珍品,如今也是印度國徽的圖案。博物館中的另-件珍品《鹿野苑說法的佛陀像》是一座灰砂石的雕像,高約159厘米,大約成於公元5世紀。座像雕刻得精緻而圓潤,細密而流暢,是笈多王朝時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它與《馬圖拉佛陀立像》並稱為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雙璧。

唐僧終極聖地

公元7世紀,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曾到這裡朝聖,他在《大唐西域記》里對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築、居民生活、市井繁榮、宗教狀況以及風土人情均作了詳細描繪。公元12世紀,印度的古王朝曾在這裡建都。今天,瓦拉納西在印度雖然屬於一座中等城市,但它卻以印度教聖地而聲名遠揚。

地方美食

瓦臘納西印度菜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新德里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廳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醃過的,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時,雞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乾,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雞烤之外,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印度還有一種“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著咖哩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的。

所有五星級酒店都擅於烘烤(tandooris)及咖哩的烹調方式。Karim、Naivedyam、Kandahar和Bukhara都是一流的餐館。泰姬陵飯店的HouseofMing,有地道的中國式佳肴美食。Oberoi飯店裡的LaRochelle是頂級的歐式餐廳。

康諾特廣場是很經濟的餐飲場所,在廣場的內環一帶集中了一些品牌商店和快餐店,比如必勝客麥當勞Friday’s星期五餐廳Subway賽百味餐廳

特色工藝品

來到瓦臘納昔,別忘了買織錦。這裡的織錦久盛名,遠銷國內外。莫臥兒王朝的著名皇帝阿克巴曾以瓦臘納昔的織錦為禮品,贈送過歐洲的國王。租乘一輛格外便宜的印度人腳蹬的三輪車,穿行於曲里拐彎的街巷中,逛一逛大大小小的織錦店,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經歷。這裡的織錦大都是手工製作,看起來似乎有些粗糙,但花色繁多,爭奇鬥巧,豐富多彩,格外吸引人。黃銅裝飾品、銅佛和漆玩具也是這裡有特色的地方手工藝品,由手工藝人在家庭和小作坊里製作,暢銷世界各地。

住宿指南

這裡有許多西式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供遊客選擇,這種豪華飯店擁有一流設備的客房,多附設有夜總會、餐廳、酒吧、游泳池等。新德里南區多高級酒店,過去以仿莫臥兒風格的阿育王酒店(ITDCAshok)最為馳名,這幾年沒落了,現在以泰姬瑪哈陵酒店(TajMahal)為首,至少要百美元一夜。在康諾特廣場的中環和外環也有一些賓館和旅店可供選擇。而便宜些的旅店聚集在北部的ConnaughtPlace地區以及火車站附近的Paharganj(帕哈拉甘)地區,是背包族的首選。後者價格便宜些,但地段喧鬧,一夜大約300-1000盧比不等。

交通路線

新德里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計程車為主,公共汽車有單層和雙層,路線四通八達,但堵車現象比較嚴重,因此行車速度很慢。計程車很便宜,所以是四處遊玩的最佳交通工具。如果要下車購物,司機很願意為你等候,不過得稍微多付一些盧比。

相關詞條

盤點全球12大超級寺廟

寺廟不止是宗教建築,也是美和智慧的結晶。不丹國內最神聖的地方之一,坐落在Paro山谷中3000英尺高的懸崖壁上。傳說中的第二位佛,GuruRinpoche騎虎飛過此地,曾在一處山洞中冥想,就是現在的虎穴寺
虎穴寺 | 普蘭巴南神廟 | 阿姆利則金廟 | 雪達根大金寺 | 丹布勒金殿 | 知恩院 | 毗瑟挐神廟 | 吳哥窟 | 布達拉宮 | 瓦臘納西 | 波羅浮屠 | 泰國白龍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