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山鷓鴣

環頸山鷓鴣

環頸山鷓鴣(學名:Arborophila torqueola)為雉科山鷓鴣屬的鳥類。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雲南等地,主要生活於常綠森林、灌叢、竹叢以及山溪和山谷的稠密常綠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孟加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環頸山鷓鴣環頸山鷓鴣
環頸山鷓鴣雄鳥的體長為26—39厘米,體重325—430克;雌鳥體長27—29厘米,體重261—386克。雄鳥額至後頸深栗色,具有寬而長的黑色眉紋,眼睛周圍紅色。上體橄欖褐色,具黑色的半月形橫斑,腰部還有箭形和三角形的黑斑。頦、喉黑色,綴有白紋。胸部淡灰色或灰橄欖色,前頸與胸之間有一個白色的橫帶將頸與胸分開,所以叫做環頸山鷓鴣。腹部的中央白色,兩脅灰色,具寬的栗色縱紋和白色中央紋,且在末端擴大成點滴狀。雌鳥與其的差異表現在上體較棕,黑色橫斑更寬,頭頂褐色,具黑色縱紋,眉紋棕黃色,頦、喉是栗棕色,前頸與胸之間有寬的栗色橫帶,胸部橄欖棕色,有黑色橫斑。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腿、腳橄欖褐色或鉛灰色。

分布範圍

環頸山鷓鴣分布於中國雲南、西藏和與其相鄰的印度北部、東北部、尼泊爾、克什米爾、緬甸北部和越南的西部和北部等國家和地區。

生活習性

環頸山鷓鴣環頸山鷓鴣
環頸山鷓鴣棲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常綠闊葉林中,尤以林下植被豐富,林間空曠或成塊狀和片塊分布的櫟樹林、竹林以及山溪和山谷地帶的稠密常綠林中較為常見,有時最高可到海拔4200米左右的常綠森林和灌叢中,常成對或成3一5隻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動。性情機警,善於藏匿。在地面上奔跑迅速,受驚後常以奔跑逃避敵害,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時才起飛,但飛不多遠又落下,很快又鑽入草叢、灌叢或竹叢中逃走。叫聲是哀傷的哨音,重複數次,接以3—6個雙哨音do-eat, do-eat……,叫聲越升越高如鷹鵑。有時為響亮而清脆的,近似振弦聲音的“吱—吱”雙聲。在二重唱時,若雌鳥發出kwik, kwik, kwik, kwik, kwik叫聲,雄鳥則回以一連串的do-eat叫聲,高潮後驟然停止。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根、芽、漿果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各種小型無脊推動物,通常在林下落葉層較厚的地方刨食,並且一邊刨食時發出的類似家雞的“咯、咯、咯……”的拉長的叫聲。

生育繁殖

繁殖期為4—6月份,營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即成。巢周圍多有茂盛的灌叢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發現,但有時也在林下植物較稀疏的地方營巢而不甚隱蔽。環頸山鷓鴣每窩產卵3—5枚。卵的顏色為純白色,大小為35.6—44.2×27.4—34.0毫米。孵化期24天。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