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喉山鷓鴣

紅喉山鷓鴣

紅喉山鷓鴣,中等體型(27厘米)的近灰色山鷓鴣,叫聲,清晰響亮的單調哨音,喜歡棲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分布範圍在印度北部至中國西南部和東南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紅喉山鷓鴣紅喉山鷓鴣

物種名稱:紅喉山鷓鴣
中文學名: 紅喉山鷓鴣
拉丁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英文名:Rufous-throated Hill Partridge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山鷓鴣屬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Arborophila
拉丁文種名: rufogular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Blyth, 1850
目屬:雞形目
科屬:雉科
種屬:山鷓鴣屬

物種簡介

(圖)物種特徵物種特徵

全長約28cm。額深灰;橄欖褐具黑斑;眉紋灰白有黑點;頰白微沾棕;頦和上喉幾全黑色,下喉紅棕色與灰胸相連;背幾純橄欖色。

中等體型(27厘米)的近灰色山鷓鴣。橙棕,前具大塊黑色點斑。下體灰色,兩脅具明顯的銀色棕色條紋。棕色的翅收攏時上具寬闊的黑色和皮黃色橫斑。

亞種intermedia的頦及喉黑色。

虹膜-褐色;
-灰色;
-粉色。

叫聲

清晰響亮的單調哨音,發展成一連串的雙音節的hu-hu, hu-hu…哨音,逐漸升高。對唱時配偶的叫聲為快速的kew-kew-kew…聲。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雞形目->->->雉科->->山鷓鴣屬

分布範圍

(圖)紅喉山鷓鴣的分布圖紅喉山鷓鴣的分布圖

分布範圍:印度北部至中國西南部和東南亞。
中國分布於西藏墨脫、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等地。
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寮國越南南部和尼泊爾。

分布狀況:在中國為罕見留鳥。指名亞種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亞種euroa分布在雲南南部及東南部,亞種intermedia分布在雲南西部的盈江至怒江以西地區。

分布信息:
主要分布省份:雲南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哀牢山、大圍山、金平分水嶺、銅壁關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600~2400m的茂密常綠林、針葉林、灌叢和雜草叢中,尤喜在被岩石和山谷隔開的低矮常綠林中。

隨分布區的不同其棲息環境亦有變化:在雲南省南部多見於海拔1900m以下低谷闊葉林中;西藏墨脫則見於海拔1000m左右的林緣灌叢和農田邊緣的灌叢中;而尼泊爾見於1500~1800m的常綠森林中。常結群,每群6~12隻。以種子、漿果、嫩枝、白蟻卵、昆蟲、蠐螬和小的軟體動物為食。

繁殖季節4~8月。海拔低的地區較早,海拔高的地區較遲。巢較簡陋,置於地面上的低洼處,上墊以雜草,有時僅在竹林隱蔽下的一堆竹葉上。

瀕危原因

1、棲息地破壞。人類經濟活動是紅喉山鷓鴣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過度地砍伐森林,已嚴重破壞了它的棲息環境。至今亂砍濫伐森林現象仍未得到控制。
2、作為食物被捕獵。人為捕殺是其數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保護級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稀有動物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參考文獻

中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紅皮書-鳥類部分
中國動物志鳥綱第四卷 雞形目
中國鳥類種和亞種分類名錄大全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