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環太平洋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全長40,000公里,呈馬蹄形。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包括太平洋東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山地,以及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安的列斯地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強烈的地震都在該地帶上發生。 板塊移動劇烈。環太平洋火山帶共有活火山512座,占全球活火山數量的80%。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地殼運動頻繁。

基本信息

概述

環太平洋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中國台灣菲律賓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紐西蘭。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起因

2011年世界地震分布2011年世界地震分布

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其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和可可斯板塊潛沒於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以及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向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分潛沒於阿留申群島弧之下,較西的部分則潛沒於堪察加-千島群島弧之下;太平洋板塊的南面部分情況較複雜,一些面積較小的板塊從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布乾維爾島、湯加和紐西蘭與其碰撞。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及阿爾卑斯帶之間,東北部的島嶼包括紐幾內亞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帶;南部及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島及帝汶島則靠近阿爾卑斯帶。

活躍地層

聖安德列斯斷層

加利福尼亞非常活躍的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轉換斷層,抵銷了一部分在美國和墨西哥之西南的東太平洋隆起,該斷層

地震地震

引起許多小型地震,大約一天數起,其中大多是無感地震。所以加利福尼亞的房子是木頭做的。

不列顛哥倫比亞與育空

不列顛哥倫比亞和育空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個較大的火山活動範圍。這裡火山活動的劇烈,是因為當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磨擦,岩石廣泛地爆裂並產生斷層,情況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菲律賓及印尼潛沒並形成火山不同。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位於這個地區。
埃齊扎山是一個大型的火山複合體,在過去數千年曾有幾次爆發紀錄,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錐和溶岩流。其他活躍的火山包括胡度山等。

相關地理區

國家或地區

阿根廷 厄瓜多中國台灣秘魯
貝里斯東帝汶吉里巴斯海地
玻利維亞薩爾瓦多馬來西亞菲律賓
菲律賓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墨西哥 俄羅斯
汶萊斐濟紐西蘭薩摩亞
加拿大瓜地馬拉 尼加拉瓜索羅門群島
哥倫比亞 宏都拉斯帛琉湯加
智利 印尼 巴布亞紐幾內亞圖瓦魯
哥斯大黎加日本巴拿馬 美國

海溝

板塊

地震記錄

追溯歷史,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已發生了無數次強地震。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發生的芮氏8.9級地震,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測得的最強地震。

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西緣,猶如坐在一把搖晃不停的椅子上,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高達1000餘次。20世紀以來,芮氏6級以上的地震已超過50次。其中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房屋的73%,橫濱建築物的96%,死亡人數達14萬,使人們至今談起仍為之色變。1993~1995年,日本先後發生6次芮氏7級以上大地震。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釧路市發生7.5級地震;同年7月12日北海道奧尻島發生7.8級地震;1994年10月4日和9日北海道的釧路市又先後發生7.9級和7.3級地辰;同年12月28日本州島北部青森縣附近海域發生7.5級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區的7.2級地震等。因而,日本當之無愧地享有“火山地震國”的稱號。

與日本隔洋相對的美國西海岸,處在環太洋火山地震帶的東側。在加州西部,從洛杉磯舊金山到太平洋海域,發育了一條聖安德烈斯斷層,總長超過965千米,是世界著名的活動斷層,美國的強地震大多發生在這裡。本世紀以來,美國西海岸發生芮氏6級以上的地震14次,其中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發生的8.6級大地震震驚世界。1990年以來在洛杉磯地區發生3次分別為7.6級、6.7級和6.6級的強地震。

中國台灣多地震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中國台灣是世界地震多發地區,其原因是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處,地殼比較活躍。根據地球的板塊構造學說,火山地震在邊緣地帶是多發的。無論是生長邊界還是消亡邊界。區別在於生長邊界多處於洋底,遠離大陸,對人類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而消亡邊界大多與大陸相鄰或就在大陸上,對人類的影響相對生長邊界來說要大得多。台灣處在太平洋版塊和亞歐版塊的交界處,板塊多相互擠壓碰撞,釋放的能量就極有可能引起地震。台灣島本身是亞歐板塊的延伸,在地質上是島弧。它是板塊擠壓的產物。古太平洋板塊消失之後,歐亞大陸板塊開始張烈,大約一萬年前,歐亞板塊前端沉在海底的部分,因劇烈的張製作用,使得海底火山開始大量噴發,火山爆發後冷卻的熔岩形成許多小島嶼,澎湖就是其中一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