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源地震

淺源地震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範圍內的地震,叫做淺源地震。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2.5%,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內的占多數,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分布範圍

震源深度生在0-60公里的地震稱為淺源地震。

淺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

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km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緣”上聯繫在一起的,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被稱為“地球科學革命”的全球構造理論。

地震淺源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深源地震

地震儀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對地球內部結構進行詳細的研究。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就在物理學家發現電子、質子和中子的同時,地震學家發現了地殼、地幔、液態地外核和固態地核心。對地球內部結構的了解反過來使地震學家可以準確地測定地震的位置,尤其是地震的深度。

早期的地震學有一個認識上的局限,就是認為所有的構造地震都是很淺的。當時的地質學家也認為,地震不可能發生在特別深的地方。從2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觀測數據表明,構造地震可以分成兩類。在俯衝型的板塊邊界上,最初由擴張而產生的海洋岩石層板塊在俯衝帶上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宿,與地幔對流有關的“傳送帶”的運動導致了深源地震的發生。板塊構造運動同樣是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全球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上。

以板塊構造為參考,我們又有了一個更有意義的分類:板間地震、板內地震。美國西部、日本列島、台灣島的地震屬於板間地震,中國大陸上的大部分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地震屬於板內地震。板內地震多數發生在大陸內,有時又稱為大陸地震。

震源示意圖震源示意圖

海洋板塊很年輕,大陸板塊較古老,因此與發生在板塊之間的地震相比,大陸地震具有空間分布範圍廣(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具有接近線性的分布)、構造環境複雜(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具有相對說來較為簡單的構造環境)、破裂過程複雜(兼有破裂和摩擦成分,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以摩擦滑動為主)、前兆範圍較大、前兆圖像複雜(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前兆範圍較小,前兆很弱)等特點。對大陸地震的研究是地球科學中的一個挑戰性的前沿課題。

舉例說明

哀悼汶川地震哀悼汶川地震

這次汶川8.0級大地震就是淺源地震,危害極大。

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鏇、擠壓型斷層地震。

麗江大地震也是淺源地震。

2011年4月14日的玉樹地震也屬於淺源地震,7.1級的這次地震是玉樹較大地震中的第二次地震,震源約為14千米;最深的為30千米,所以傷害性很強。

2011年10月土耳其當地時間23日,地震重災區凡城,當地時間昨天13時41分(台北時間18時41分),土耳其東部地區發生芮氏7.2級強烈地震。

典型震例

1976年唐山大地震

震源示意圖

唐山大地震發生於1976年7月28日台北時間03時42分53.8秒,震中在中國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震級為里氏“7.8”級。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一。

“5·12”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於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附近。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震級為8.0級,震源深度為14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

“4·14”玉樹大地震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2010年4月14日發生特大淺表地震,震級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震源深度為6千米。截至2010年4月25日,玉樹地震造成2220人死亡,受災面積35862平方公里。

“3·11”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造成14063人死亡。

“2·22”紐西蘭地震

2011年2月22日,紐西蘭第二大城市克萊斯特徹奇發生芮氏6.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距離地表僅有4公里。截至2011年2月26日,此次大地震死亡人數為145人,地震造成25名中國公民失蹤。

“5·28”唐山地震

2012年5月28日,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測定,河北省唐山市市轄區、灤縣交界(北緯39.7,東經118.5)發生4.8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地震發生時,北京市區震感明顯。據央視報導,唐山每年發生三四次地震屬於正常現象。此次淺源性地震屬正常能量釋放。

“4·20”雅安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成都、重慶及陝西的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據雅安市政府應急辦通報,震中蘆山縣龍門鄉99%以上房屋垮塌,衛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電。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時,共發生餘震4045次,3級以上餘震103次,最大餘震5.4級。受災人口152萬,受災面積12500平方公里。

自然災害分類導航

自然災害,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地震 地震帶 洪澇災害 旱災
海嘯 颱風 火山災害 龍捲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