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

狂夫

多義詞。作為詞語,本意主要指狂妄無知的人,以及古代婦女對自己丈夫的謙稱;此外,也可以指詩詞《狂夫》,有唐朝詩人杜甫詩《狂夫》,宋代詩人陸游詞《狂夫》。

基本信息

詞語

基本信息

拼音:kuáng fū
釋義
(1)指狂妄無知的人。《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2)古代婦女對人稱自己丈夫的謙詞。《列女傳·楚野辯女》:“既有狂夫昭氏在內矣。”
(3)古代掌驅疫和墓葬時驅鬼的官屬。《周禮·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左傳·閔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

詳細解釋

1. 無知妄為的人。
《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史記·淮陰侯列傳》:“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何物狂夫,敢毀謗朝政如此?”《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秦王大怒曰:‘狂夫故犯吾禁!’顧左右:‘炊鑊湯於庭,當生煮之。彼安得全屍闕下,為二十七人滿數乎?’”
2. 用作謙詞。
《後漢書·李固傳》:“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
3. 放蕩不羈的人。
《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忽有醉酒狂夫,分爭道路,既無尊嚴之儀,豈識上下之別。” 唐 杜甫《狂夫》詩:“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清 孫枝蔚《延令書懷二十二韻》:“小子哀窮叟,狂夫藐達官。”
4. 指悖逆胡為者。
《墨子·非攻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漢書·息夫躬傳》:“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 匈奴 飲馬於渭水,邊竟雷動,四野風起,京師雖有武蠭精兵,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
5. 古代婦人自稱其夫的謙詞。
劉向《列女傳·楚野辯女》:“大夫曰:‘盍從我於鄭乎?’對曰:‘既有狂夫昭氏在內矣。’遂去。” 唐 李白《搗衣篇》:“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元 邊魯 《和西湖竹枝詞》:“狂夫歸來未有信,蝴蝶作團飛上城。”

典故

韓嬰韓詩外傳》: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谷之隧,有處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抽觴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願乞一飲,以表我心。婦人對曰:阿谷之隧,隱曲之氾。其水載清載濁,流而趨海。欲飲則飲,何問婦人乎。受子貢觴,迎流而挹之,奐然而棄之,促流而挹之,奐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禮,固不親受。子貢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軫,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風,不悖我語,和暢我心。於此有琴而無軫,願借子以調其音。婦人對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無心,五音不知,安能調琴。子貢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紘五兩,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於此有絺紘五兩,吾不敢以當子身,敢置之水浦。婦人對曰:客之行,差遲乖人。分其資財,棄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竊有狂夫守之者矣。詩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注釋】
1. 適,音是,爾雅:適,往也。 說文:之也。
2. 瑱,音舔,兩耳旁玉飾。
3. 浣,音換,說文:濯衣垢也。
4. 觴,音傷,酒器。
5. 授,說文:予也。
6. 載清載濁,詩小雅四月之文也。
7. 受,接受。
8. 坐置之沙上,放置於沙上。
9. 不親受,禮記坊記:男女授受不親。按:坊音防。
10. 穆如清風,詩大雅烝民之文也。
11. 絺,音吃,細葛也。
12. 紘,音弘,束也。
13. 五兩,周禮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14. 狂夫,女子謙稱己之丈夫。
15. 南有喬木至不可求思,詩周南漢廣之文也。
6. 精神病患者。
崔豹《古今注·音樂》:“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
7. 古代掌驅疫和墓葬時驅鬼的人。
《周禮·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國語·晉語一》:“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 韋昭註:“狂夫,方相氏之士也。”

杜甫《狂夫》

版本一

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1,百花潭水即滄浪2。
風含翠篠娟娟淨3,雨裛紅蕖冉冉香4。
厚祿故人書斷絕5,恆飢稚子色淒涼6。
欲填溝壑唯疏放7,自笑狂夫老更狂8。
注釋 :
1.萬里橋:在成都南門外,是當年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萬里橋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滄浪:指漢水支流滄浪江,古代以水清澈聞名。傳說孔子到楚國,聽到一個小孩在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3.筱:細小的竹子。娟娟淨,秀美光潔之態。
4.浥:滋潤。紅蕖,粉紅色的荷花。冉冉香,陣陣清香。
5.厚祿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書斷絕,斷了書信來往。
6.恆飢:長時間挨餓。
7.填溝壑:把屍體扔到山溝里去。這裡指窮困潦倒而死。疏放:疏遠仕途,狂放不羈。
8.狂夫:自稱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節,樂道安貧之意。
這首詩與上一首同作於上元元年(760)夏天。詩的前四句細膩地描寫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環境,顯示出人在自然中心靈的清靜和愉悅。五六句調轉筆鋒,用淒涼的情調寫出生活的艱難清苦和世態炎涼,七八句表明自己疏遠仕途,狂放自適的心境。
《瀛奎律髓》云:"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餘首,求其郊野閒適如此者僅三篇(按:指《江村》、《南鄰》、《狂夫》)。而此之第三篇後四句,亦未免嘆貴交之絕,憐貧稚之飢。"杜詩常自道貧寒,略乏超然之致。然此詩五六句雖略嫌過實,卻與七八句之狂放形成對比,突現老杜之傲骨嶙峋,此正杜詩"沉鬱頓挫"之處。

版本二

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篠娟娟淨, 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 恆飢稚子色淒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詩作賞析

這首七律作於杜甫客居成都時。詩題為“狂夫”,當以寫人為主,詩卻先從居住環境寫來。
成都南門外有座小石橋,相傳為諸葛亮送費禕處,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百花潭”(即浣花溪),這一帶地處水鄉,景致幽美。當年杜甫就在這裡建設草堂。飽經喪亂之後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曠放了。首聯“即滄浪”三字,暗寓《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有此清潭,又何必“滄浪”呢。“萬里橋”與“百花潭”,“草堂”與“滄浪”,略相映帶,似對非對,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聯之中涵四專名,由於它們展現極有次第,使讀者目接一路風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滄浪”),便令人不覺痕跡。“萬里”、百花”這類字面,使詩篇一開頭就不落寒儉之態,為下文寫“狂”預作鋪墊。
這是一個斜風細雨天氣,光景別饒情趣:翠竹輕搖,帶著水光的枝枝葉葉明淨悅目;細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嬌艷,而微風吹送,清香可聞。頷聯結撰極為精心,寫微風細雨全從境界見出。“含”“裛”兩個動詞運用極細膩生動。“含”比通常寫微風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濃,有小心愛護意味,則風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灑一類字更輕柔,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則雨之細也不言而喻。兩句分詠風雨,而第三句風中有雨,這從“淨”字可以體味(雨後翠筿如洗,方“淨”);第四句雨中有風,這從“香”字可以會心(沒有微風,是嗅不到細香的)。這也就是通常使詩句更為凝鍊精警的“互文”之妙了。兩句中各有三個形容詞:翠、娟娟(美好貌)、淨;紅、冉冉(嬌柔貌)、香,卻安置妥貼,無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疊詞,又平添音韻之美。要之,此聯意蘊豐富,形式精工,充分體現作者的“晚節漸於詩律細”。
前四句寫草堂及浣花溪的美麗景色,令人陶然。然而與此並不那么和諧的是詩人現實的生活處境。初到成都時,他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而一旦這故人音書斷絕,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餓。“厚祿故人書斷絕”即寫此事,這就導致“恆飢稚子色淒涼”。“飢而日恆,虧及幼子,至形於顏色,則全家可知”(蕭滌非《杜甫詩選》),這是舉一反三、舉重該輕的手法。頸聯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祿”、“恆飢”前置句首顯著地位,從聲律要求說是為了粘對,從詩意看,則強調“恆飢”的貧困處境,使接下去“欲填溝壑”的誇張說法不至有失實之感。
填溝壑”,即倒斃路旁無人收葬,意猶餓死。這是何等嚴酷的生活現實呢。要在凡夫俗子,早從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卻不如此,他是“欲填溝壑唯疏放”,飽經患難,從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倒,始終用一種倔強的態度來對待生活打擊,這就是所謂“疏放”。詩人的這種人生態度,不但沒有隨同歲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來越增強了。你看,在幾乎快餓死的境況下,他還興致勃勃地在那裡讚美“翠筿”、“紅蕖”,美麗的自然風光哩!聯繫眼前的迷醉與現實的處境,詩人都不禁啞然“自笑”了:你是怎樣一個越來越狂放的老頭兒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詩中,原不乏歌詠優美自然風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寫潦倒窮愁中開愁遣悶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處,在於它將兩種看似無法調合的情景成功地調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風含翠筿”、“雨裛紅蕖”的賞心悅目之景,一面是“淒涼”“恆飢”、“欲填溝壑”的可悲可嘆之事,全都由“狂夫”這一形象而統一起來。沒有前半部分優美景致的描寫,不足以表現“狂夫”的貧困不能移的精神;沒有後半部分潦倒生計的描述,“狂夫”就會失其所以為“狂夫”。兩種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這種處理在藝術上是服從內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陸游《狂夫》

詩作欣賞

作者:宋 陸游
狂夫與世本難諧,醉傲王侯亦壯哉!
奕奕方收岩際電,酣酣已起枕間雷。
回天力在人終嘆,入月星來敵自摧。
千載鬼雄皆國士,直令窮死未須哀。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幼年時受到父輩的薰陶,懷報國之志。29歲時考中進土,因主張恢復中原,被秦檜罷黜。南宋孝宗時被起用。先後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擔任軍職。他親至前沿視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採納。又因故土沒有收復,遺民於水火之中,內心非常痛苦,經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諳官場的禮法,遂遭“不拘禮法,待酒頹放”的譏諷。因此,自號“放翁”。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