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桿菌病

牛巴氏桿菌病

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發生於各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的一種傳染病的總稱。牛巴氏桿菌病又稱牛出血性敗血症,是牛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發生高熱、肺炎和內臟廣泛出血為特徵。

概述

牛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敗血性傳染病。急性經過主要以高熱、肺炎或急性胃腸炎和內臟廣泛出血為主要特徵,呈敗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稱牛出血性敗血病,簡稱:牛出敗。

病 原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一種兩端鈍圓,中央微凸的球狀短桿菌,多散在、不能運動、不形成芽胞。革蘭氏染色陰性;用鹼性美藍或瑞氏染血片或臟器塗片,呈兩極濃染,故又稱兩極桿菌,兩極濃染之染色特性具診斷意義。該菌抵抗力弱,在乾燥空氣中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敗屍體中可存活1—6月;陽光直射下數分鐘死亡,高溫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殺死,對磺胺、土黴素敏感。

流行特點

本菌為條件病原菌,常存在於健康畜禽的呼吸道,與宿主呈共棲狀態。當牛飼養飼養管理不良時,如寒冷、悶熱、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疲勞運輸、飼料突變、營養缺乏、飢餓等因素使機體抵抗力降低,該菌乘虛侵入體內,經淋巴液入血液引起敗血症,發生內源性傳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其次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經皮膚傷口或蚊蠅叮咬而感染的。該病常年可發生,在氣溫變化大、陰濕寒冷時更易發病;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發生。

症 狀

潛伏期2—5天。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常表現為急性敗血型、浮腫型、肺炎型。
急性敗血型:病牛初期體溫可高達41—42℃,精神沉鬱、反應遲鈍、肌肉震顫,呼吸、脈搏加快,眼結膜潮紅,食慾廢絕,反芻停止。病牛表現為腹痛,常回頭觀腹,糞便初為粥樣,後呈液狀,並混雜粘液或血液且具惡臭。一般病程為12—36小時。
浮腫型:除表現全身症狀外,特徵症狀是頜下、喉部腫脹,有時水腫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處。眼紅腫、流淚,有急性結膜炎。呼吸困難,皮膚和黏膜發紺、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虛脫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症狀。病牛體溫升高,呼吸困難,痛苦幹咳,有泡沫狀鼻汁,後呈膿性。胸部叩診呈濁音,有疼感。肺部聽診有支氣管呼吸音及水泡性雜音。眼結膜潮紅,流淚。有的病牛會出現帶有黏液和血塊的糞便。本病型最為常見,病程一般為3—7天。

病理變化

敗血型牛出敗主要呈全身性急性敗血症變化,內臟器官出血,在漿膜與黏膜以及肺、舌、皮下組織和肌肉出血。浮腫型主要表現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腫,病牛屍檢可見咽喉部、下頜間、頸部與胸前皮下發生明顯的凹陷性水腫,手按時出現明顯壓痕;有時舌體腫大並伸出口腔。切開水腫部會流出微混濁的淡黃色液體。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腸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頜下、咽背與縱隔淋巴結呈急性漿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敗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索性胸膜炎。肺組織顏色從暗紅、炭紅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樣病變。胸腔積聚大量有絮狀纖維素的滲出液。此外,還常伴有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診 斷

臨床診斷

根據病畜高熱、鼻流黏膿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狀,可作出初步診斷。敗血型常見多發性出血,浮腫型常見咽喉部水腫,肺炎型主要表現肺兩側前下部有纖維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確診,應做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診斷

病料採取:生前可採取血液、水腫液等;死後可採取心血、肝、脾、淋巴結等。
直接鏡檢:血液作推片,臟器以剖面作塗片或觸片,美藍或瑞氏染色,鏡檢,如發現大量的兩極染色的短小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短小桿菌,即可初診。
分離培養:無菌採取病料,接種於血液瓊脂平板和麥康凱瓊脂,37℃培養24小時,此菌在麥康凱瓊脂上不生長,在血液瓊脂平板可見有淡灰白色、圓形、濕潤、不溶血的露珠樣小菌落。塗片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必要時再進一步做生化試驗鑑定。
鑑別診斷:對於急性死亡的病牛,應注意與炭疽、氣腫疽、惡性水腫病的鑑別。對於肺部病變還應與牛肺疫等鑑別。巴氏桿菌病因有高熱、肺炎、局部腫脹以及死亡快等特點,易與炭疽,氣腫疽和惡性水腫相混淆,應注意鑑別。

炭疽:炭疽病牛臨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樣,死後屍僵不全,屍體迅速腐敗;脾臟可比正常腫大2-3倍,將血液或脾臟做塗片,革蘭氏或瑞氏染色,可見菌體為革蘭氏陽性、兩端平直、呈竹節狀、粗大帶有莢膜的炭疽桿菌。而巴氏桿菌病則沒有上述病理變化,可見菌體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兩端濃染的細小的球桿菌。
惡性水腫:多發生於外傷、分娩和去勢之後,傷口周圍呈氣性、炎性腫脹,病部切面蒼白,肌肉呈暗紅色,腫脹部觸診有輕度捻發音。以屍體的肝表面做壓印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的大桿菌。
氣腫疽:多發生於4歲以下的牛,腫脹主要出現在肌肉豐滿的部位,呈炎性、氣性腫脹,手壓柔軟,有明顯的捻發音。切開腫脹部位,切面呈黑色,從切口流出污紅色帶泡沫的酸臭液體。腫脹部的肌肉內有暗紅色的壞死病灶。由於氣體的形成,肌纖維的肌膜之間形成裂隙,橫切面呈海綿狀。實驗室檢驗,氣腫疽梭菌菌體為兩端鈍圓的大桿菌,氣腫疽在我國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 治

預防牛出敗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避免各種應激,增強抵抗力,定期接種疫苗。預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體,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維持9個月。
發病後對病牛立即隔離治療:可選用敏感抗生素對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 mg/㎏體重,連用2—3天;恩諾沙星,肌肉注射,2.5 mg/㎏體重,連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發病牛緊急注射牛出敗疫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