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桿菌

牛巴氏桿菌病,又名牛出血性敗血症,是牛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常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及內臟器官廣泛出血為特徵。

症狀

潛伏期2—5天。病狀可分為敗血型、浮腫型和肺炎型。

敗血型:病初發高燒,可達41—42℃隨之出現全身症狀,精神沉鬱,低頭拱背,不注意周圍事物,被毛粗亂無光,脈搏加快,肌肉震戰,皮溫不整,鼻鏡乾燥,結膜潮紅,有咳嗽聲和呻吟聲,食慾減退或廢絕,泌乳、反芻停止。隨病程延長,患牛表現腹痛,開始下痢,糞便初為粥狀,後呈液狀,其中混有粘液、黏膜片及血液,具有惡臭,有的鼻孔內和尿中有血。拉稀開始後,體溫隨之下降,迅速死亡。病期多為12—24小時。

浮腫型:除呈現全身症狀外,在頸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結締組織,出現迅速擴展的炎性水腫,初熱、痛而硬,後變涼,疼痛減輕同時伴發舌及周圍組織的高度腫脹,舌伸出齒外,呈暗紅色。患畜呼吸高度困難,流淚、流延、磨牙,並出現急性結膜炎。皮膚和黏膜普遍發紺。也有下痢和一肢體發生腫脹者。往往因窒息而死亡。病期多為12—36小時。

肺炎型:主要呈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症狀。病牛呼吸困難,有痛苦幹咳,流泡沫樣鼻汁,後呈膿性。胸部叩診有痛覺,有實音區;聽診有支氣管呼吸音及水泡性雜音,有時可聽到胸膜摩察音。病畜便秘,有時下痢,開始糞便呈乳糜粥狀,後變為液狀,具有惡臭,並混有血液。病期較長的一般可到三天至一周左右。浮腫型及肺炎型是在敗血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病的死亡率可達80%以上,個別地區可達90%以上。痊癒牛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

據觀察,水牛多呈敗血型,黃牛以肺炎型較常見。

病理變化

病畜因敗血型死亡的,呈一般敗血症變化,內臟器官充血,在黏膜、漿膜及肺、舌、皮下組織和肌肉,都有出血點,脾臟無變化和有小點出血,肝臟和腎臟實質變性,淋巴結顯著水腫,胸腹腔內有大量滲出液。

浮腫型者,在咽喉部和頸部皮下,有時延及肢體部皮下有漿液浸潤,切開水腫部即流出深紅色透明液體,間或雜有血液。咽周圍組織和會咽軟骨韌帶呈黃色膠樣浸潤,咽淋巴結和前頸淋巴結高度急性腫脹,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潮紅。

肺炎型者,有胸膜炎和格魯布性肺炎(上部為棕紅色肝變並伴有出血,下部為灰褐色肝變並有壞死,小葉間組織水腫變寬)。胸腔中有大量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液。肺臟和胸骨有小出血點並有一層纖維薄膜。整個肺有不同肝變期的變化,小葉間淋巴管增大變寬,肺切面呈大理石狀。有些病例由於病程發展迅速,在較多的小葉里能同時發生相同階段的變化;肺泡里有大量的紅細胞,使肺病變區呈瀰漫性出血景象。病程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壞死灶,呈污灰色或暗褐色,通常無光澤。有時有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心包與胸膜粘連,內含有乾酪樣壞死物。胃腸道急性卡他性炎,有時為出血性炎。腎與肝發生實質性變,肝內常有小壞死灶。喉有出血點和膠樣浸潤,有時蔓延至咽與舌。漿膜與黏膜上有瘀點和瘀斑。淋巴結腫大呈紫色,充滿出血點,尤其以支氣管淋巴結和縱隔淋巴結腫脹最明顯。脾不腫大。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及病理剖檢變化,不難作出診斷。如診斷有困難時,可作細菌學檢查。本病由於有高熱、急死和局部腫脹等症狀,易與炭疽、氣腫疽和惡性水腫相混,應注意區別。炭疽的腫脹除可發生於頸部和胸前部外,還常見於其它部位;瀕死時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且凝固不良;死後屍僵不全,屍體迅速腐敗;剖檢脾急性腫大;血液塗片見帶夾膜的炭疽桿菌。氣腫疽的腫脹主要見於肌肉豐厚的部位,觸診柔軟,有明顯捻發音,多發於4歲以下的牛。惡習性水腫往往發生於外傷或分娩之後,腫脹部觸診柔軟,有捻發音。

本病的肺炎型易誤認為是牛肺疫(牛肺疫病源為絲狀支原體),但牛肺疫病程發展較慢,經過較久(從有明顯症狀開始,一般經過5—8天死亡),肺臟的大理石樣變化特別明顯,無全身敗血症變化。

防治

平時注意飼養管理。避免擁擠和受寒,畜舍定期消毒。長途運輸時要細心管理牲畜;避免過度勞累。必要時在運輸前注射高免血清或菌苗進行預防。

發生本病時,應立即將病畜或可凝病畜隔離治療、對健康牲畜仔細觀察、檢查體溫,必要時用高免血清或菌苗緊急預防接種。畜舍用5%漂白粉、10%石灰乳等消毒。糞便可用生物熱消毒。病牛初期套用高免血清磺胺類藥物治療,效果良好,將兩種藥物同時使用效果更佳。重症牛可同時注射青黴素、鏈黴素或土黴素。此外,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加強護理,並結合必要的對症療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