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薩馬·本·拉丹

烏薩馬·本·拉丹

賓·拉登(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1957年3月10日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2011年5月1日逝世,簡稱為奧薩馬·賓拉登、奧薩馬、賓·拉登、賓·拉登或拉登。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行省人,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恐怖組織。賓·拉登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支派。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烏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簡稱為烏薩馬、本·拉丹、拉丹(أسامة بن لادن‎),(1957年3月10日-),台灣譯作奧薩瑪·賓·拉登,港澳譯作烏薩瑪·賓·拉登,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

烏薩馬•本•拉丹烏薩馬•本•拉丹

烏薩馬·本·拉丹(OsamaBinLaden)祖籍是葉門哈達拉毛省,1955年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祖籍葉門哈達拉毛省。其父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築業大亨。拉丹早年在吉達求學,後畢業於利雅得大學經濟管理系。他當過工程師,從石油建築業賺取了巨資。他在西方擁有數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其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丹參加了美國支持的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並與他人合建“聖戰者服務中心”。1988年他在阿建立“基地”軍事大本營及訓練營地。 1989年蘇聯從阿撤軍後,拉丹與其追隨者們返回沙特。1990年海灣危機時,他因對沙特邀請美國駐紮軍隊不滿而離開沙特。海灣戰爭結束後,他又流亡到蘇丹。由於他涉嫌暗中資助恐怖活動,沙烏地阿拉伯於1994年2月正式剝奪了他的公民資格。此後,他一直在阿富汗居住。

恐怖組織

他在阿富汗鞏固了“基地”組織,使“基地”成為反對西方和反猶太勢力的核心。1998年5月,拉丹在阿富汗的霍斯特集結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極端組織。1995年在利雅得的美國軍用建築物受到襲擊,1996年6月沙烏地阿拉伯宰赫蘭的美國兵營受到卡車炸彈爆炸,美國認為拉丹是這兩起事件的主謀。美國還認為,1996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的主犯曾得到拉丹的大量活動經費。因此,美國於1999年6月,懸賞500萬美元捉拿拉丹。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等地遭到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認定拉丹是頭號嫌疑犯。但拉丹發表聲明否認與發生在美的恐怖行動有關。

制裁決議

1999年10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267號決議。

烏薩馬•本•拉丹烏薩馬•本•拉丹

決議說,安理會成員注意到美國已經以炸毀美國駐肯亞坦尚尼亞使館為由,對本·拉丹及其同夥提出起訴,並要求塔利班在30天內將這些人交出受審,否則,聯合國成員將拒絕對塔利班提供空中交通方便,並將凍結其在海外擁有的資金。同年11月14日,聯合國對阿富汗塔利班的制裁措施因塔利班未能在規定期限內交出本·拉丹而自動生效。2000年12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通過1333號決議。決議要求塔利班毫不拖延地將沙特流亡分子本·拉丹送交已對他起訴的國家,並立即停止向國際恐怖主義分子及組織提供庇護和訓練。安理會還要求聯合國會員國關閉塔利班在各國境內的所有辦事處,禁止其高層領導人除參加和平談判、履行人道主義和宗教使命外的所有國外旅行,禁止除出於人道主義目的外的所有航班進出阿富汗,並凍結塔利班在海外的所有資產。安理會說,除非塔利班全面執行聯合國1999年通過的1267號決議以及其它決議,否則以上新的制裁措施將在一個月後自動生效。安理會說,新制裁措施的實施時間暫定為一年,屆時它將根據塔利班執行聯合國決議的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實施這些制裁。2001年9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再次呼籲阿富汗塔利班當局立即無條件地執行聯合國安理會2000年12月作出的第1333號決議。2002年1月16日晚,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國際社會繼續執行對塔利班殘餘勢力、本·拉丹及其領導的“基地”組織和他的支持者的武器禁運和出入境限制。安理會要求,所有國家在3個月內向安理會阿富汗制裁委員會報告決議的執行情況。

大難不死

為紀念“911”事件4周年,卡達半島電視台將播放系列電視片《閃動的紅色》,內容主要是披露美國在“911”事件發生前有多次機會擊斃本拉丹,但均坐失良機。 據悉,美國在1998-2000年之間至少3次擊斃拉丹的機會。當時,本拉丹還在中情局監視之下,但由於中情局和白宮之間關於誰有權擊斃本拉丹和殺死他的合法性存在分歧,一直沒有採取行動。1999年2月,衛星照片顯示本拉丹當時正在出行打獵,追蹤小組立即就發現了本?拉丹的蹤跡,2月9日,他們鎖定了本拉丹的帳篷,並計畫於11日發動飛彈襲擊。但白宮卻命令中情局不要發動飛彈襲擊,一是白宮希望掌握更多本拉丹的動向,二來當時某個與美國關係友好的阿拉伯國家的幾位王子也出現在打獵隊伍中。還有一次,當地部族計畫對本拉丹設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基地發動襲擊,但由於美國官員內部不能就是否行動達成一致,也最終被叫停。第三次,同樣是在坎大哈,在對本拉丹進行5天跟蹤之後,因為擔心殃及平民,美國方面最終決定不採取軍事行動。

威脅言錄

2001年12月13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一盤本·拉丹2001年11月9日在阿富汗露面的錄像帶。拉丹在錄像中稱“9·11”事件造成的破壞超出他當初“樂觀”的預料。

2002年11月:半島電視台播放了一段拉丹的錄音片斷。在片斷里,拉丹稱極端組織青年將會進行更多針對美國的襲擊。

2003年2月11日:半島電視台播放拉丹的錄像帶。拉丹號召伊拉克人用自殺襲擊手段打擊美軍。

2003年2月13日:總部設在英國的Al-Ansaar新聞社播放了一段拉丹錄音。拉丹立下“遺囑”,聲稱願像“烈士”一樣在新一輪反美襲擊中死去。

2003年4月7日:在美聯社巴基斯坦分社獲取的錄音帶上,拉丹呼籲襲擊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所有被視為“美國間諜”的國家,並號召進行更多針對美、英的自殺式襲擊。

2003年9月10日:兩年來本·拉丹第一次出現在錄像帶上。錄像畫面是拉丹與其副手扎瓦希里在山區行走。在伴隨錄像的兩段錄音中,拉丹對“9·11”事件造成的巨大災難表示幸災樂禍,同時也提及了“9·11”事件中的5名劫機者的名字。扎瓦希里也威脅將有更多針對美國的襲擊。

2004年1月4日:在半島電視台播放的錄音帶里,拉丹稱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占領海灣國家石油資源的序曲,他同時號召極端分子繼續對美國展開“聖戰”。

2004年4月15日:一個自稱本·拉丹的男子向歐洲國家提出“休戰”,同時發誓要針對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被以色列炸死事件向美國進行報復。

2004年5月6日: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的錄音帶里,拉丹懸賞黃金號召刺殺美國和聯合國官員。

2004年10月29日:半島電視台播放了拉丹的錄像帶。拉丹稱美國如果停止威脅其他國家,美國就會避免再一次遭受到“9·11”那樣的恐怖攻擊。

2004年12月16日:在一家網站上傳播錄音里,拉丹為武裝分子在沙特實施的恐怖暴行開脫,並呼籲武裝分子切斷西方國家的石油供應。

2004年12月27日:拉丹在錄音片斷中呼籲伊拉克人抵制2005年1月30日舉行的大選,並宣布扎卡維充當“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首領。

反恐戰爭

201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美國民航4架客機,兩架撞坍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一架撞毀華盛頓五角大樓的一角,一架墜毀。這一系列襲擊導致3000多人死亡,並造成數千億美元經濟損失。事件發生後,美國認定“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丹是主要嫌犯,決定發動“反恐戰爭”。
由於美國認定本·拉丹藏匿在阿富汗並受到塔利班庇護,2001年10月7日,美國開始對阿富汗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在不到兩個月內,美國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此後,美國一直在全力搜捕本·拉丹。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與本·拉丹相勾結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雖然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但美國對伊發動戰爭的理由,至今查無實據。
美國所發動的兩場“反恐戰爭”,不僅造成阿富汗和伊拉克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也導致這兩個國家的局勢動盪不安。

基地組織

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組織。成立之初,其目的是為了訓練和指揮阿富汗義勇軍抗擊侵阿蘇軍,但是從蘇軍撤退後的1991年前後開始,該組織將目標轉為打倒美國和伊斯蘭世界的“腐敗政權”。“基地”組織在葉門伊拉克和北非地區均有分支機構。它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宣傳和聯絡,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東非洲甚至歐洲招攬成員,並將他們送往阿富汗境內十餘處基地接受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學習原教旨主義教義和武器使用。據估算,從80年代初至2001年,曾在“基地”受訓的人數就已超過3萬。時至今日,具體受訓人數已無從查證。自1992年起,“基地”組織資助、策劃和指導實施了多起恐怖攻擊。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國民航4架客機,兩架撞坍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一架撞毀華盛頓五角大樓的一角,一架墜毀。這一系列襲擊導致3000多人死亡,並造成數千億美元經濟損失。該組織最近一起被破獲的針對美國的恐怖攻擊發生於2009年12月25日。一名奈及利亞青年搭乘美國達美航空公司航班由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美國底特律,在飛機著陸前20分鐘試圖引爆隨身攜帶的爆炸裝置未遂。“基地”組織已被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北約等國際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人物逝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1年5月1日報導,“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丹已被美國軍方擊斃,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將在白宮宣布這一訊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訊息人士的話說,美國情治單位在獲得本·拉丹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郊外一所住宅的訊息後,美國軍方出動無人機對該住宅進行襲擊,將其擊斃。美國方面已對本·拉丹的屍體進行過DNA檢測並確認了身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歐巴馬將宣布,為防範本·拉丹死後恐怖分子可能發動的襲擊,美國必須提高針對恐怖攻擊的戒備級別。另據外電報導,巴基斯坦情報官員2011年5月2日證實,本·拉丹的確已在巴基斯坦被打死。 美官員2011年5月1日說,美情報人員認出本-拉丹的一名親信,進而鎖定這名“基地”組織頭號人物的位置。本-拉丹藏身住所堅固豪華,造價超百萬美元。

目錄

1 名字

烏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簡稱為烏薩馬、本·拉丹、拉丹(أسامة بن لادن‎),(1957年3月10日-),台灣譯作奧薩瑪·賓·拉登,港澳譯作烏薩瑪·賓·拉登,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現在烏薩馬被指為美國2001年釀成2986人死亡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幕後總策劃人,並被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通緝名單的首位。他否認了這項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盤錄像帶顯示他在講話中談到攻擊這個詞,該錄像帶強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襲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Osama bin Mu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 1957年3月10日 (1957-03-10)(53歲) 烏薩馬·本·拉丹照片 出生地點: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 服役年份: 1979年至今 參與戰役: 阿富汗傑哈德反恐戰爭烏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阿拉伯語: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د بن لادن‎),簡稱為烏薩馬、本·拉丹、拉丹(أسامة بن لادن‎),(1957年3月10日-),台灣譯作奧薩瑪·賓·拉登,港澳譯作烏薩瑪·賓·拉登,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該組織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 現在烏薩馬被指為美國2001年釀成2986人死亡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的幕後總策劃人,並被放在美國聯邦調查局通緝名單的首位。他否認了這項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盤錄像帶顯示他在講話中談到攻擊這個詞,該錄像帶強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襲擊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 Osama bin Mu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 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 1957年3月10日 (1957-03-10)(53歲) 烏薩馬·本·拉丹照片 出生地點: 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 服役年份: 1979年至今 參與戰役: 阿富汗傑哈德反恐戰爭

2 生平
3 恐怖活動
“本·拉丹”的意思是拉丹之子,這個簡稱是不準確的。其阿拉伯語全名意為:拉丹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烏薩瑪。即烏薩瑪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拉丹則是他曾祖父的名字。“烏薩瑪”的本意指“獅子”。然而大部份華人和不少傳媒都稱呼之為拉丹。
因為英語沒有通用的阿拉伯語轉寫系統,烏薩馬有很多不同的英語譯名。英語裡有幾個常見翻譯,通常被媒體使用的是Osama bin Laden,通常被情報業使用的是Usama bin Laden或Usama bin Ladin,情報業簡寫UBL。
字源學來說,“本·拉丹”是烏薩馬的父名,父名只是他全名的一部分。他的全名“烏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是他祖傳四代名字的組合。阿拉伯語通常不把父名作為姓氏使用,他應該被稱為“烏薩馬”或“烏薩馬·本·拉丹”,而不應該被稱為“本·拉丹”。雖然阿拉伯風俗不把“本·拉丹”作為姓氏,本·拉丹家族為了方便常用此名稱為公司名稱或自己的姓氏。
生平
烏薩馬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的家庭。他的父親有52個孩子,他排行17。大學時期,學習管理和土木工程。他於父親去世後繼承家中公司。當時估計他的財產達到3億美元,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只有2500萬。
烏薩馬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因身懷巨資,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他開始接受美國的訓練,支援阿富汗游擊隊。直至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
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烏薩馬非常不滿美國軍隊部署於沙烏地阿拉伯。在烏薩馬的看法中,美軍非穆斯林,進入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神聖地點是對伊斯蘭教的侮辱。他公開演講,批評政府的親美政策,要求所有外國人離開他的國境。
一般認為這時候是拉丹開始記恨美國。由於沙特王室和美國互相支持,在烏薩馬的眼中,王室腐敗愛財,而且失去了虔誠信仰;美國則是無理的外教人。到1991年,因反政府活動太多,被迫逃亡到蘇丹重建他的組織。
烏薩馬是當代國際恐怖組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恐怖分子,成為恐怖主義的精神領袖。
加州克萊門特神學院的教授戴維·格里芬在其新書《烏薩馬·本·拉丹:是死是活》里提出,本·拉丹早在2001年12月13日就因為腎衰竭在巴基斯坦瓦齊里斯坦附近的托拉博拉山區死亡,屍體在24小時內被掩埋,埋葬處沒有立碑。
從維基姊妹計畫了解更多有關“烏薩馬·本·拉丹”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的原始文獻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學院上的教育資源
恐怖活動
烏薩馬在1988年左右成立了基地組織,與其他恐怖組織合作,開始在中東之外招收成員,分布於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國。1995年,烏薩馬承認在沙烏地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達蘭執行恐怖活動,被剝奪沙特公民權。
2006年6月30日,本·拉丹在網路上公布的一段錄音中稱被美軍炸死的阿布·穆薩布·扎卡維為聖戰雄獅,並表示基地組織將繼續在伊拉克的聖戰。
2007年9月,本·拉丹繼2004年後首次在一卷錄像帶《告美國人民書》中發表講話,號召追隨者以加劇殺戮和戰鬥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但沒有發出具體的恐怖攻擊威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