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拉登時代

後拉登時代

本·拉丹死後,“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希里可能會成為新頭目。目前在巴部落地區仍有大量武裝分子和“基地”組織人員,他們可能會在新領導者的帶領下襲擊美國在巴重要機構和人員,也可能會襲擊巴政府機構和軍警人員。

發展起源

本·拉丹本·拉丹

美國官員當地時間5月1日晚間稱,烏薩馬·本·拉丹已經被擊斃,美軍並對其屍體做了DNA檢測,得以證實。這次行動是由美國特種部隊巴基斯坦方面在掌握了充分情報後,聯手發動了這次襲擊行動,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郊外的一棟房屋內將本·拉丹刺殺。美軍在襲擊行動中殺死的,還包括拉丹的一個已成年兒子。 歐巴馬總統深夜在白宮發表講話,正式宣布了這一重大訊息。他說:“正義得到了伸張!”

賓拉登被擊斃地點曝光賓拉登被擊斃地點曝光

本·拉丹的死,並沒有讓大多數媒體和分析人士如釋重負,相反,他們預計,這將會激起“基地”組織和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的同仇敵愾,引發針對美國和西方的更大規模的瘋狂報復性恐怖攻擊。可能正是出於對這一點的未雨綢繆美國國務院目前已經發布全球旅行預警,稱拉丹死後反美暴力風險上升,提醒海外美國公民提高安全防範的警覺。

本·拉丹死後,“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希里可能會成為新頭目。目前在巴部落地區仍有大量武裝分子和“基地”組織人員,他們可能會在新領導者的帶領下襲擊美國在巴重要機構和人員,也可能會襲擊巴政府機構和軍警人員。

基地組織要人

本·拉丹死後,“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希里可能會成為新頭目。目前在巴部落地區仍有大量武裝分子和“基地”組織人員,他們可能會在新領導者的帶領下襲擊美國在巴重要機構和人員,也可能會襲擊巴政府機構和軍警人員。

艾曼-扎瓦赫里

扎瓦赫里最有可能成為新領袖扎瓦赫里最有可能成為新領袖

扎瓦赫里在基地組織中的地位可以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如果將拉登比喻為基地組織的“精神領袖”,那么扎瓦赫里就是“宰相”。作為拉登最信任的朋友,他是“基地”的首席戰略家,也是絕大多數恐怖攻擊的最高策劃者。1998年美國駐坦尚尼亞和肯亞大使館爆炸案、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恐怖攻擊,扎瓦赫里都是主謀。曾有反恐專家表示,這個被稱作“拉登大腦”的二號人物才是對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

在9·11恐怖攻擊後,扎瓦赫里多次通過錄音向西方發出警告,2006年1月曾怒罵美國總統布希是“屠夫”。他最近一次“獻聲”就是在上個月,當時他號召利比亞的穆斯林團結起來反抗北約和美國的侵略。

9.11事件9.11事件

扎瓦赫里1951年出生在埃及開羅的一個富貴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埃及茲哈爾清真寺的神職人員,父親是當地有名的藥理學教授。扎瓦赫里1973年加入激進的伊斯蘭極端組織,1974年畢業於埃及最有名望的醫學院。1981年埃及總統薩達特遇刺身亡,扎瓦赫里是被捕的301人的一個。雖然法院最終裁定他跟薩達特之死無關,但扎瓦赫里因持有未經註冊的手槍被判入獄三年。
扎瓦赫里在1993年成立“埃及伊斯蘭聖戰組織”,1998年該組織與拉登領導的“基地”合併。兩人首次相識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們都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參加反擊前蘇聯侵略阿富汗的戰鬥。

亞當·蓋達恩(Adam Yahiye Gadahn)

亞當·蓋達恩亞當·蓋達恩

扮演角色:基地組織“宣傳機器”、“形象代言人”
疑似藏匿地點:阿富汗

基地組織中最廣為人知的外籍恐怖分子蓋達恩現年32歲,原名亞當·伯爾曼,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念大學時轉為信仰伊斯蘭教。他在1998年搬到巴基斯坦,並跟一名阿富汗難民結婚,後來加入基地組織。
蓋達恩從2004年開始以“阿扎姆·阿姆里基”或者“美國人阿姆里基”的身份出現在基地組織公布的多個視頻中,他要求美國對自己的侵略行為懺悔,並號召聖戰者發動更多針對西方世界的血腥襲擊。2006年,蓋達恩成為美國二戰之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遭叛國罪起訴的第一人。
據悉,蓋達恩在基地組織中並沒有特別大的決策權,主要是製造“美國人打美國人”的宣傳效果。雖然反恐專家們認定蓋達恩更像個傳播工具,但美國聯邦調查局對這位基地組織的“國際形象代言人”恨得是咬牙切齒,誓言要將其抓獲。

穆斯塔法·阿布·耶齊德

穆斯塔法·阿布·耶齊德(Mustafa Abu al-Yazid)穆斯塔法·阿布·耶齊德(Mustafa Abu al-Yazid)

扮演角色:基地組織“智多星”、“財務長”
疑似藏匿地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處的部落地區
作為基地組織三號人物,耶齊德被反恐專家認為領導著一個專門負責制訂恐怖攻擊方案的“智囊團”。
這名出生於埃及的極端主義分子在上世紀80年代因涉嫌參與暗殺埃及時任總統薩達特而被捕入獄,獲釋後加入基地組織。越來越多的情報顯示,他就是2007年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遭暗殺的幕後元兇。
據悉,耶齊德還是基地組織的“財務長”,通過洗錢走私武器等方式為該組織籌款。不過這個職位相當危險,因為耶齊德的幾屆前任不是被美軍炸死,就是遭活捉。果然英國媒體的報導稱,耶齊德在2010年5月北約的一次襲擊中已經身亡。

阿布·亞哈·利比(Abu yahya al-Libi)

阿布-亞哈-利比阿布-亞哈-利比

扮演角色:基地組織“接班人”、“法官”
疑似藏匿地點:巴基斯坦
出生在利比亞的“基地”頭目利比今年47歲,據傳能說烏爾都語、普什圖語和阿拉伯語。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曾撰文稱他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本·拉登”。中央情報局前分析師雅雷·布拉赫曼表示,從利比身上能看出“基地”相當重視在領導層中引入新鮮血液。“他集戰士、詩人、知識分子、指揮官於一身,是基地組織內部非常有魅力的年輕一代……如果拉丹和二號人物扎瓦赫里落網或者被擊斃,利比將會是這個恐怖組織的新領袖。”
除了是“接班人”外,利比還時常扮演“法官”角色,裁決“基地”內部有關伊斯蘭教義和規章的爭端。
利比曾在阿富汗被美軍抓獲,但於2005年7月成功越獄。去年12月曾有西方媒體報導利比被美軍無人機炸死,但這則訊息沒有得到證實。

賈拉勒丁·哈卡尼(Jalaluddin Haqqani)

賈拉勒丁-哈卡尼(右)賈拉勒丁-哈卡尼(右)

扮演角色:塔利班“部族首領”
疑似藏匿地點:巴基斯坦瓦濟里斯坦地區
塔利班頭目哈卡尼領導的“哈卡尼網路”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員來自多個將美國和北約駐阿聯軍視為主要襲擊目標的偏遠部落。去年12月30日,約旦雙面間諜巴拉維在美國中央情報局駐阿富汗霍斯特省查普曼軍營的辦公地點引爆炸彈,造成8人喪生,這起襲擊的幕後黑手就是哈卡尼。
哈卡尼曾在上世紀80年代參加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的戰爭,有長期走私武器和毒品的經歷。

毛拉·阿卜杜·加尼·巴拉達

毛拉-阿卜杜-加尼-巴拉達極其神秘(暫無照片)毛拉-阿卜杜-加尼-巴拉達極其神秘(暫無照片)

扮演角色:塔利班“前線大將軍”
疑似藏匿地點:巴基斯坦西北部
在9·11恐怖攻擊發生後,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逐漸走入幕後,巴拉達成為塔利班武裝在前台負責具體恐怖攻擊的指揮官。美國《新聞周刊》記者在2009年夏天曾通過郵件對他進行採訪,並將他描述為“狡猾且不為人所知、也許比拉丹還要危險”的人物。
據悉,巴拉達在塔利班內部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頭銜和職位,但他卻直接負責策劃和組織多起恐怖攻擊。換句話說,美國和北約聯軍傷亡的賬很大一部分都要算到他的頭上。
巴拉達行蹤神秘,為人低調,迄今還沒有媒體拍到過他的照片。

社會影響

美國總統歐巴馬1日宣布,“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已被擊斃。
那么,這一事件對美國和“基地”組織活動比較猖獗的國家的安全形勢將帶來哪些影響?


美國:幾多欣喜 幾多擔心

歐巴馬發表全國電視演講宣布拉登已被擊斃歐巴馬發表全國電視演講宣布拉登已被擊斃

美國媒體報導說,公布本·拉登被打死的訊息前,白宮五角大樓等處瀰漫著一種近乎狂歡的氣氛。
作為躲避美國全力搜捕多年的恐怖組織首腦,本·拉登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他被擊斃無疑大大提升了美國的反恐士氣。
《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對本·拉登的無可奈何與毫無頭緒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恐怖分子氣焰。他的死多少讓美國報了“9·11”襲擊的一箭之仇,同時也等於向其他恐怖分子發出了警告。
但分析人士認為,本·拉登被打死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因此也面臨恐怖組織進行瘋狂報復的可能。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裡克·尼爾森認為,打死本·拉登不代表終結“基地”。他認為,多年來,該組織的運作實際上是由二號人物扎瓦希里負責。而且“基地”組織相對鬆散,北非和葉門等地分支相對獨立,本·拉登之死不會對這些分支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
對這一說法,一名白宮官員表示,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生的本·拉登是“基地”組織創始人,在該組織內部受到廣泛承認。而出生於埃及的扎瓦希里並不擁有這種地位。本·拉登之死雖然不代表“基地”組織會立刻分崩離析,但卻會使其走上很難逆轉的衰退之路。
美國國務院1日深夜發布公告,提醒出國旅遊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國公民提高戒備,防範因本·拉登之死引發的反美襲擊。
白宮一名高級官員當夜以匿名身份召開媒體電話會議說,這一事件將讓美國本土和駐外人員面臨更高級別的恐怖威脅。

巴基斯坦:幾多尷尬 幾多收穫

本·拉登被擊斃的阿伯塔巴德住所附近,巴基斯坦士兵5月2日仍在實行警戒。本·拉登被擊斃的阿伯塔巴德住所附近,巴基斯坦士兵5月2日仍在實行警戒。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後,美國等對巴基斯坦的指責可能會減少,但巴基斯坦政府在國內面臨的反恐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近年來,美國和一些媒體一直聲稱本·拉登藏身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的部落地區。
面對美方的指責和壓力,巴方領導人通常會態度強硬地予以反駁,聲稱美國的說法毫無根據。現在,本·拉登在巴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附近的阿伯塔巴德被擊斃,令人感到意外,也無疑讓巴當局感到難堪。
巴安全問題專家居爾認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擊斃,可能會導致美巴關係趨於緊張,因為他竟然藏身於巴軍眼皮底下,且活動的地方離巴權力中心如此之近。
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次行動是巴美兩國共同開展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挽回巴方形象。對於美國來說,今年是反恐轉折之年,美國準備陸續從阿富汗撤軍,出於保護其國內安全和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利益的需要,美國將會繼續加強與巴方的軍事合作,共同反恐。而對巴基斯坦來說,本·拉登被擊斃畢竟是個不小的成就,會讓其減少一些外部壓力。
本·拉丹死後,“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希里可能會成為新頭目。目前在巴部落地區仍有大量武裝分子和“基地”組織人員,他們可能會在新領導者的帶領下襲擊美國在巴重要機構和人員,也可能會襲擊巴政府機構和軍警人員。巴政府已在美駐巴大使館和3個領館外加強了安全保衛工作。

阿富汗:幾多變化 幾多懸疑

阿富汗國民軍士兵1日在坎大哈省首府坎大哈市街頭檢查過往行人。當天,阿富汗發生兩起爆炸事件,造成至少8人死亡。坎大哈等省份因此加強了安全檢查。阿富汗國民軍士兵1日在坎大哈省首府坎大哈市街頭檢查過往行人。當天,阿富汗發生兩起爆炸事件,造成至少8人死亡。坎大哈等省份因此加強了安全檢查。
“9·11”事件後,美國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交出當時藏匿在阿富汗的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組織領導人,遭阿富汗塔利班拒絕。美國及其盟國隨後於2001年10月發動阿富汗戰爭。
本·拉登被打死,將影響阿富汗戰爭進程,為歐巴馬政府執行撤軍計畫增添新的重要依據。
此外,本·拉登斃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活動。
本·拉登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中東地區籌措資金,進行“聖戰”。他被打死後,失去了“標誌人物”的“基地”組織是否有能力繼續從支持者那裡籌措足夠的資金將成為疑問。
另一方面,“基地”組織與阿富汗塔利班的未來關係發展是否會受到影響令人關注。
“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有類似的宗教意識形態,在軍事行動上一貫保持高度一致、密切配合的態勢。本·拉登死後,“基地”組織是否會發生分裂,是否能繼續向塔利班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持,將影響到雙方未來關係的走向。

伊拉克:“基地”分支獨立行事

當地時間5月2日,伊拉克巴格達,當地民眾收看關於本·拉登死訊的新聞。當地時間5月2日,伊拉克巴格達,當地民眾收看關於本·拉登死訊的新聞。

伊拉克的“基地”分支近兩年其實早已自成一派,與本·拉登領導的“基地”總部關係不大,是否受其直接領導令人懷疑。
美國將伊拉克“基地”與本·拉登聯繫起來,是為了將伊拉克戰爭歸入全球反恐戰爭的旗號下。尤其在扎卡維和馬斯里等外國頭目接連被打死後,伊拉克“基地”組織機構目前已經本土化。
以最大的“伊拉克伊斯蘭國”組織為例,其實施了過去兩年發生在巴格達的大部分重大恐怖攻擊,但策劃者幾乎都是伊拉克人。因此,本·拉登被打死,並不會對“基地”伊拉克分支的活動立即造成實質性削弱,相反會有眾多遜尼派武裝組織,以報復為藉口發動更大規模的襲擊。
巴格達大學政治學教授謝赫對新華社記者說,本·拉登死亡會對伊拉克安全形勢造成影響,可以預測,“基地”組織將在伊發動針對美國人的報復行動,一些重大恐怖攻擊不可避免,尤其是針對外出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因此駐伊美軍近日肯定會大幅收縮自己的行動範圍。
伊拉克情報部門近日發出預警,約70輛載有炸藥的汽車已從全國各地潛入巴格達,伺機發動針對政府機構、外國使領館和重要酒店的爆炸襲擊。連日來,巴格達街頭風聲鶴唳,各軍警檢查站盤查非常嚴格。

專家解讀

5月3日10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殷罡做客強國論壇,以本·拉登之死與世界反恐形勢為題與網友進行交流5月3日10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殷罡做客強國論壇,以本·拉登之死與世界反恐形勢為題與網友進行交流

專家介紹

殷罡 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秘書長,曾多次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等中東國家訪問研究,熟悉中東事務,多次獲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獎。無黨派人士。研究方向:中東國際關係、中東民族與宗教、中國中東關係、大國中東政策、中國古代猶太社團和穆斯林社團。

拉登之死

斃本·拉登的時機成熟了,他之所以暴露目標,可能有身體的原因。這次美國用了最原始的人類跟蹤方法,一周前才判斷出他的位置。8年前5月1號,小布希在美國航空母艦上宣布了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歐巴馬選擇同一天,而且第一時間通知小布希,可能有一些政治含義,對美國來講是值得紀念的日子。

美軍擊斃拉登行動細節(資料圖 美軍海豹突擊隊)美軍擊斃拉登行動細節(資料圖 美軍海豹突擊隊

美國制定作戰計畫時,把此次行動定性為擊斃本·拉登,也就是說,不想抓活的。有很多同情本·拉登的人,在中國出現很大比例的同情的聲音,我認為,我們國家宣傳教育和媒體從不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正面解說,一些糊塗意識盛行。本·拉登之死不至於掀起反美浪潮,在短期內有些戲劇性效應,但很快會恢復常態。

基本組織形態的確存在本·拉登為核心的全球性的精神樞紐,但是在不同的地區,比如阿爾及利亞、伊拉克都有地方性的組織系統和領導人。我個人判斷,本·拉登由於身體原因,早就將一些具體事務交給其他人去做了。至於誰具體接提本·拉登,我想如果扎瓦赫里還活著的話,他可能會牽頭維持一段時間。

一開始本·拉登是躲在山洞裡的,阿富汗戰爭初期,美國對阿富汗西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實施毀滅性轟炸,山洞不再是安全藏身之所。拉登身體不大好,需要定期的治療,所以躲在醫療條件好的城裡,才合乎邏輯。拉登不採用任何現代通信手段,避免被偵測。發現他,是因為盯上他的交通員,順藤摸瓜找到了他。

本·拉登的海葬

美國海葬本·拉登時使用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的資料照片美國海葬本·拉登時使用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的資料照片

這次本·拉登是非常莊重的,先把他運到航空母艦上,按照伊斯蘭的規則,有美軍當中懂得阿拉伯文的人把屍體直放在平板上,運到海上。是海上伊斯蘭葬禮的結合,關鍵是拋屍地點,要遠離人們觸及的地方,為了避免本·拉登安葬之地變成追隨者的朝聖之地。

根據伊斯蘭規則,穆斯林在死後在第二個日落前安葬,我想本·拉登被擊斃後,立即對他火葬是尊重了伊斯蘭的規則,第二也免得夜長夢多,生出其他的是非。如果土葬會選用一個地點,這個地點會成為新的朝聖場所。以前很多戰犯也都實行了海葬,目的就是為了祭奠者找不到痕跡。
我做一些猜測:沒有立即公布,不等於今後不公布;今後可能在必要的時候公布,也就是說,當人們不相信本·拉登已經被擊斃、被海葬,可能會公布。另外可能也有一種考慮,公布他遺體的照片,可能會使這張照片成為崇拜的對象,儘管伊斯蘭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

恐怖主義的根源

貧困,絕對不是恐怖主義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區所有恐怖

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

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的領導人很富有,他們絕少自己發動恐怖攻擊,都是哄騙一些無知的年輕人去送死。為什麼中國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很高,而沒有恐怖主義活動,那是因為,恐怖主義理論本身在中國沒有市場。
打死本·拉登會解脫多年來追捕本·拉登的美國反恐精銳部隊,使之投入新的戰場。這個對加強在阿富汗的作戰能力及早結束阿富汗戰爭、實現歐巴馬總統從阿富汗撤軍的承諾是有益處的。從阿富汗撤軍的前提是阿富汗局勢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沒有滿足這個前提的情況下,美國不會從阿富汗撤軍。

本·拉登是有意與世貿大廈當中的普通工作人員為目標,實施恐怖主義襲擊,事實上,如果襲擊時間延後半個小時的話,死亡人數可能會擴大5倍以上。你所說的歐巴馬轟炸利比亞,炸死老百姓,同本·拉登襲擊紐約世貿中心是兩回事。轟炸利比亞,不會以平民為目標,但可能會傷及平民。兩者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這些人鼓動別人去送死,自己往往不是真正的戰士,他們的使命就是組織和煽動別人去從事恐怖主義活動,一旦大難臨頭,他們沒有什麼反抗能力,至於這次傳說的讓女人擋子彈的事,我不知道真假,這個女人的身份我覺得可能是他的醫護人員,對他無比忠誠,可能是挺身而出自願當子彈的。這種傻女人有的是。

對社會的影響

拉登掛了,一段時間以來的瘋狂上漲的白銀價格暴跌,石油期貨價格下降,這裡面有前一段時間,大宗商品炒作過度的影響,現在大跌算是一種價格回探,我想過不了幾天,價格還會趨於合理的,誰膽小誰吃虧。

本·拉登死了,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基地組織還在,恐怖主義活動的還在,反恐鬥爭會長期進行,一方面要實施堅決的軍事打擊,另一方面,要消除社會不公,最根本的是要通過現代教育,使儘可能多的人不接受恐怖主義理論。迴避關於恐怖主義問題的討論,不在公民教育中普及相應的知識,是要吃虧的
拉登死了,對中國沒有什麼影響。因為本·拉登雖然作惡多端,但是他不以中國為目標,他沒有向中國派遣恐怖分子,中國在反恐和防恐方面做的十分嚴謹,所以他的死,對中國真是沒有什麼影響。

本·拉登死了對基地組織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是一個巨大的噩耗,但是這個組織還會存在。實際上,本·拉登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會有人接替他幹下去,再乾很長很長時間。

美國官方發言

歐巴馬總統說在巴基斯坦的協助下,我想這句話說的比較客氣,本·拉登藏在巴基斯坦軍事部門的旁邊,和巴基斯坦軍方為零距離,本身就是對巴基斯坦軍方的一個巨大的嘲諷,巴基斯坦方面還有人站出來說本·拉登是他們打死的,估計沒有人相信。

我不認為美國故意把拉登的命留了10年,拉登的確是受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些部落的庇護,拉登也很有錢,可以買來這種庇護。在布希政府後期追捕拉登的努力似乎不夠,這可能是因為布希總統不想把太多的精力和兵力去投注在一個後果難以確定的行動中去。

這事昨天鬧的很兇。據說手提箱式核彈克格勃早就擱在美國城市郊區的樹林子裡,時機一到就引爆。我個人不大相信,首先要問這核彈是誰生產的?答案可能只有一個,蘇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擔負起了對前蘇聯核武器的保管,俄羅斯政府一再說沒有丟核武器,所以,維基解密散布的可能是謠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