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姓

炳姓為中國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又屬於稀少姓氏。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乃至春秋時期司炳,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炳[炳、昞、昺,讀音作bǐng(ㄅㄧㄥ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乃至春秋時期司炳,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炳,即火把,取亮之用,古代時期與“昞”、“昺”同義,但“昞”、“昺”二字與自然光亮相確,而“炳”特指人工火燭。兩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在宮廷職掌火燭之官吏稱“司炳”,亦稱“司昞”、“司昺”。
在典籍《周禮·天官》中,稱其為“炳儀”、後世文獻中有稱為“秉儀”者,專門在黃昏後點亮和保管宮內火燭,如同唐朝時期內宮的秉燭司,歸由皇后管轄。
司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重要的諸侯國內宮大夫,同時兼管左右給事、宣傳啟奏。到唐、宋、金諸朝,還負責管理宮廷內部的經籍紙筆、珠寶首飾玩器財貨等事務。
司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炳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炳氏、秉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火荒之地炳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說起湖北,馬上就令人想起這么一句話:“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
湖北漢子大多堅韌、勤勞、機心,湖北姑娘普遍秀麗、聰穎、靈詰,別的地方人士將湖北人喻作“九頭鳥”,表明湖北人聰敏至極,因而,湖北人大多對此稱謂甚是得意,洋洋而一概不拒。
據古籍《山海經》中描述:“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首鳳……鳳鳥飛騰,繼之以日夜,鳳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
古代時期,居於中原地區的人們將荊楚及嶺南一帶地區視作蠻荒,將楚人視為南蠻,言語中多有不敬。
但由漢朝學者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的《山海經》則斯雅一些,將其比作“火荒”,避開了鄙視的“蠻荒”之詞,甚為明智,愈顯大家文華。而民間俗話中就乾脆稱這“九首鳳”為“九頭鳥”,既通俗,又不失原意,貼切之至。
但在比《山海經》更早的《奇世異簡》一書中,這“九頭鳥”就另有一說了,讀了來甚是令人深思:“贛水邊嶂,有鶖為甚,大如盤,麗羽如鳳,有九首各異,爪如輪,啼聲若獒,惡氣,其血劇毒。狡訐,喜翔,以蟲鼠為食,時九首各異向,撕扯間頭頸傷裂,其血沾人即斃。由是贛人聚而舉炳驅之入荊荒,是為鶚。”
這就是說,在原來江西贛水流域的深山裡,有種名叫“鶖”的像鳳凰那樣的異鳥,長有九個頭,大如磨盤,利爪張開如車輪,啼叫聲如狼嚎一般,渾身散發著惡臭的氣味,身上的血液中蘊有劇毒,人若沾上“鶖”的血,就會立即被毒死。“鶖”喜歡飛來飛去的,捕食毒蛇猛獸,還愛吃老鼠。它的九個頭各有自己的想法,經常會爭執起來,相互撕打,做事時老是意見不合,因此,脖頸間經常會被扯裂開來,毒血便會滴落下來,引得江西一帶的住民厭惡之極。
由於“鶖”懼怕火把光亮,於是人們集合起來,高舉火把,將“鶖”從江西深山裡趕走,“鶖”沒地可去,只好飛到湖北一帶地方去了,在湖北一帶,它的名字就改為“九首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九頭鳥”。江西人將“九頭鳥”成功地驅逐之地稱作“炳邑”,也就是今江西省贛州地區。
如此說來,“九頭鳥”源自江西炳邑,無怪乎至今在贛南一帶,每當人們彼此間指責對方外表美麗而內心惡毒、殘忍、自以為是、無趣不討好、損人不利己之類時,便要罵對方為“九頭鳥”,在那裡,“九頭鳥”是斥責、辱罵之詞。
其實,湖北與江西並不遠,何以對“九頭鳥”的含義有如此之天差地別之分歧呢?仔細想之,江西老表們的認定還是很有意思的。例如住在景德鎮規劃局宿舍的黃姓耄耋老人(筆者考察時,其年九十三歲)如是解釋說:“九頭鳥的腦袋多,自然聰明之致。但彼此間不團結,有點吃的就相互爭搶,還經常鬧得鮮血淋漓的,這血還毒害別人,那叫損人不利己。我們都將害人又害己的人,稱為九頭鳥,當然古人要把它趕走了事。”
“九頭鳥”源自江西炳邑,實無所考據,但炳邑為贛州古稱,則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間仍有此稱謂,尤在今江西贛州瑞金一帶,仍稱贛州為炳邑、炳州。
炳邑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姬姓隨國之地,即曾侯乙的屬地。據史籍《左傳·僖公二十年》記載:戰國末期,楚武王曾三次攻打隨(曾)國都未成功,特別是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的“隨楚下溠之戰”中,楚武王病死於軍中,不得不與隨國結盟而退兵。此後楚軍繞開隨國鋒芒,轉而攻占隨的周邊小國,迫使隨國逐步向隨棗走廊腹地退讓收縮,擇地遷都。
但隨國最終在周定王姬瑜元年(公元前606年)被楚國令尹子文(斗豰於菟)擊敗,此後隨國境土日削,國勢衰落,不得不“世服於楚國,不通中國。”在史籍《左傳·哀公元年》中記載,其時隨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楚國附庸之國。
為避戰亂禍擾,時有古隨國人逃遷居於贛南地區,指地為氏,稱炳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郡望:
虔 州:即今江西贛州。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國時,先後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後屬廬陵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十八縣,其中贛南三縣隸之:南壄縣(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三縣仍隸之。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三縣隸廬陵郡。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年),屬江州。後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併入南康,領六縣。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揭陽為陂陽。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西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年)。南北朝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隋大業初復為南康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併入贛縣、南野併入南康、虔化併入寧都。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併入寧都。虔州領四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唐朝時期改置虔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江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五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六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七縣。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虔州屬梁。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以虔、韶二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南唐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十一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宋朝初期復稱虔州;宋淳化元年(關於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三縣別置南安軍。宋開寶八年(關於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宋太平興國元年(關於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七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六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十三縣。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三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十縣,隸江南西路。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宋紹興二十三(公元1153年)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元朝時期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吳二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江西分為五道,贛州、南安二府均屬嶺北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公元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二府屬之。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四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四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二府隸之。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三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十五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十二縣,南安府領四縣。清朝時期沿襲明制,增設寧都直隸州。清順治十年~至清康熙八年(公元1653~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三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民國時期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四道。贛南道,治贛縣,領十七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六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六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五縣。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民國政府為統調政區以剿滅中央工農紅軍,第十一、十三個行政區合併,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十一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全省改劃為八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十一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七縣。民國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929~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三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十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八縣。1950年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0年改稱贛州地區。1983年7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瑞金撤縣設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市。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範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三.歷史名人:
炳 軒
:(公元1939~今),字若舟,號長樂齋主;陝西藍田人。著名現代書畫家。
祖上耕讀傳家,二位兄長擅長書畫,使其受益匪淺,少時便步入藝途,和書畫結下不解之緣。
始學歐、趙,後攻顏、柳,兼涉二王行草,對歷代碑帖多有研究。
故鄉山川之靈氣,稟先輩執著之剛毅,少時雖家境貧寒,卻難奪炳軒書海游龍之志。文房四寶欲購無力,便效武穆沙盤習字,以大地為紙,紅土為墨,自製“朱鬃筆”、“麻根筆”勤練不綴。每遇精帖妙碑,更是反覆臨摹,良久揣摩,苦心孤詣,務求一悟形之奇妙神之精到,章法之飄逸大度,由是技藝日漸精進,亦使“終生誓為翰墨繳”之心志彌堅,日必臨池,如醉如痴,既在二十餘年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中,仍勤以為徑,苦以作舟,以求書藝之上乘。
現為西安市水泥制管廠政工師,西安市書法家協會、西安八仙宮書畫院、陝西省硬筆書法研究會、世界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硬書法家協會、中國書畫篆刻藝術家協會理事,民族文化藝術傳播中心客座教授,世界書畫家華北協會藝術委員副主席。
作品參加國內外書畫大賽獲優秀獎、二等獎、一等獎、銅牌獎、銀獎、金獎等二十餘次。入編《中國書畫家作品精選》、《當代書畫家作品集》、《中國當代硬筆書法家大辭典》、《中國書畫篆刻攝影藝術家大全》、《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博覽》、《世界名人錄》、《世界書畫家經典》、《國際硬筆書法家大辭典》、《國際書畫精品集》等十多種典籍。
炳宏濤:(生卒年待考),浙江金華人。著名生態環境專家。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四.遷徙分布:
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豫章、虔州為郡望。
今浙江省的金華市,陝西省的藍田市,河南省的開封市,江西省的景德鎮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同安區等地,均有炳氏族人分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