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2年

公元682年

公元682年,永淳元年,中國尚處於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國富力強,影響著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唐朝做法,尤以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為重。

歷史事件

(圖)孫思邈孫思邈

信豐縣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屬豫章郡,西晉屬南康郡,時屬虔州。唐永淳元年(682年)分南康縣東南地置南安縣,是為建縣之始。

吉安的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

公元682年,漠南一帶的東突厥,以咕咄祿為首叛唐,建立後突厥政權。後突厥經常發兵侵擾唐朝的北部地區,把唐朝的人、畜大量掠去。唐朝多次對後突厥發兵。

逝世

釋窺基(公元632-682年),字道洪,又稱慈恩大師,唯識宗的實際創立者。京兆(長安)人,生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俗姓尉遲。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卒於慈恩寺,終年五十一歲。

孫思邈是中國隋唐時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他的一生穿越了悠長的歷史歲月。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李經緯教授的考證,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卒於公元682年。

文化紀事

法師窺基卒

(圖)封建盛世封建盛世

法師字洪道,俗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因著述常署名基或大乘基,後人遂稱之為窺基。父宗,左金吾衛將軍、松州都督、江油縣開國公。基少習儒經,善文章,容止不俗。玄奘見而意中,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親度為弟子。十二月,以聰慧穎脫,奉敕選入大慈恩寺。永徽五年(六五四),朝命為大僧,從玄奘學五竺語。二年後,應詔參預譯經,從玄奘於慈恩、西明、玉華等譯場受業註疏凡九年。麟德元年(六六四),玄奘卒,基重回大慈恩寺,專事撰述。後雲遊講經,弘化師說。永淳元年(六八二)十一月十三日卒,年五十一。基筆受玄奘譯經,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著作共四十三種,有《因明入正理論疏》、《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樞要》、《法華玄贊》等。現存三十一種,號稱百部疏主。《成唯識論》乃解釋世親《唯識三十論》的集注論書。由基建議將原十大家注釋糅合而成一部,以護法注釋為主,作定解,成為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支。基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其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學人多視之為玄奘繼承人,奘門權威,呼慈恩大師。及卒,高宗命諸寺畫其形象以祀,並親為之作贊。

李敬玄
永淳元年(六八二),李敬玄卒。敬玄毫州譙(今安徽毫縣)人。博覽群書,尤善五禮。貞觀末(六四九)馬周薦入崇賢館,兼預侍讀。歷遷西台舍人,兼太子右中護,同東西台三品,兼檢校司列少常伯,中書侍郎,行吏部侍郎、尚書,中書令,階至銀青光祿大夫。敬玄為人峻整,然勤於造請。永徽之後,選人增多,典選者罕聞稱職,敬玄在吏部,與裴行儉等委員外郎張仁諱造姓歷、改狀式,修銓歷等程式,因其法,累年典選,銓綜有序,天下稱能。敬玄善強記。預選者歲有萬餘,每於街衢見之,皆知其姓名。或有落選被放不服者來訴,敬玄口陳其書判身行失誤,略無差殊。然居選部日久,人多附之,前後三娶,皆山東舊族。又與趙郡李氏合譜,台省要職,多為同族姻家,高宗不悅。儀鳳三年(六七八),吐蕃入寇,劉仁軌以前討吐蕃,所請常遭敬玄斥抑,怨之,乃請以敬玄鎮守西邊,敬玄以己素非邊將之材固辭,未允,遂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鄯州都督,率兵十八萬擊吐蕃,大敗於青海。敬玄稱疾請罷歸,及還,驗疾不重,高宗怒,責其詐妄及前後愆失,貶衡州刺史,後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敬玄曾撰《禮論》六十卷,《正論》三卷,文集三十卷。
孫思邈
思邈乃道士,世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博涉經史百家,善談老莊,兼通佛典,尤善醫藥。身歷三朝。北周末,以天下大亂,隱居太白山。隋文帝征為國子博士,託疾不就。唐太宗、高宗授以官爵,皆固辭不受。顯慶三年(六五九),九十餘歲乃下山講養生之道。當時名士孟詵、盧照鄰等皆執弟子禮。思邈能言周齊間事,魏徵等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錄之。永淳元年(六八二)卒,年逾百歲。思邈自注《老子》、《莊子》,又著《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以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為有名。《千金要方》(即《備急乾金要方》)乃醫書,撰成於永徽三年(六五二)。記有本草、製藥、婦、兒、內、外各科病症及解毒、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孔穴等多方面內容,載方五千三百首,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千金翼方》為補《千金要方》之作,成書於永淳元年(六八二),載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分藥錄纂要、本草等一百八十九門。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人又尊之為“藥王”。其書《孫真人丹經》中,並首次記載火藥的成分。

雜譚逸事

裴行儉
永淳元年(六八二)四月,裴行儉卒。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少以門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顯慶二年(六五七)累遷長安令。時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行儉與長孫無忌私議不可,左遷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六六五),拜安西大都護,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附,以功拜司文(鴻臚)少卿。總章中(六六八至六七零),遷司列少常伯,與李敬玄、馬載同掌典選十餘年,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創設長名榜、銓注法等選官條例,為後世效法。行儉文武兼資,曾從大將蘇定方習用兵奇術,領兵常以計謀取勝。上元三年(六七六)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擊吐蕃。調露元年(六七九)定奇計擒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以功授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同年,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三十萬擊東突厥阿史德溫傅,俘其大首領奉職。永隆二年(六八一),再總諸軍,擊東突厥阿史那伏念及阿史德溫傅,以反間之計,迫伏念執溫傅以降。永淳元年(六八二),受任金牙道大總管擊西突厥車薄,未及行而卒。行儉知人善任,所薦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劉敬同、郭待封、黑齒常之等,皆為名將。待部屬誠懇,曾有部下誤失貴物瑪瑙、犀角,及上所賜名馬等,行儉不罪。又分己之賞賜於下,因此士皆為之用,戰而能常勝。行儉工草書,曾奉敕草書《文選》一部。撰有《草字雜體》數萬言,《選譜》十卷,文集二十卷。又撰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

以“同平章事”知政事
永淳元年(六八二)四月二十四日,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並同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自是,外司四品以下官知政事,以“同平章事”為名。此乃唐朝皇帝為了阻止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首長即宰相權力過大,以較低品級官員參知國政,削弱、排擠宰相的三個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前增“參知政事”,削弱宰相權;又增“同中書門下三品”,取代“參知政事”,排擠尚書首長仆射;此增“同平章事”,以歷任尚淺的外司四品官與中書門下首長商議軍國事務,逐漸取代“同三品”(玄宗天寶以後史籍即無同三品之記載),排擠中書令、侍中。此後,自玄宗時起,中書令、侍中即很少授人,代宗大曆二年(七六七)升侍中、中書令為正二品以後,二者基本不再問政。而“同平章事”轉變成了職銜,變成官號,成為名符其實的宰相。終於完成了排擠三省首長,降低宰相品級,便於皇帝駕馭的進程。

李善感直諫
高宗封泰山之後,欲遍封五嶽,永淳元年(六八二)七月,於嵩山南又造奉天宮。監察御史李善感曰:“數年以來,菽粟不稔,餓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車歲興,陛下不思治國辦法,反廣造宮室,勞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自褚遂良、韓瑗顯慶中(六五八至六五九)死,內外以言為諱,不敢直言極諫近二十年。善感之言,天下皆喜,謂之“鳳鳴朝陽”。

曹王明死
明乃太宗第十四子,母本太宗弟巢王元吉妃,元吉與隱太子建成被誅,太宗寵妃,欲立為皇后,魏徵諫止。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明始封曹王,顯慶中(六五六至六六零)授梁州都督,後歷虢、蔡、蘇三州刺史。高宗令嗣巢王元吉後。永隆元年(六八零)十月一日,以太子賢之黨遭貶,降封零陵郡王,徙於黔州(今四川彭水)。永淳元年(六八二),黔州都督謝佑希武后之旨,逼之自殺。高宗怒,免黔府官吏之官。其後,佑夜失其首,明之子俊使刺客殺之,漆為穢器,垂拱中(六八五至六八八)俊為武則天所殺,乃搜得之。景雲中(七一零至七一一),明之喪柩歸京師,陪葬昭陵。

婁師德等擊吐蕃
永淳元年(六八二)七月,吐蕃論欽陵擾柘(今四川松潘縣疊溪營西)、松(今四川松潘縣)、翼(今四川松潘縣疊溪營西南)等州,詔左驍衛郎將李孝逸、右衛郎將衛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十月,吐蕃又擾河源軍,軍使婁師德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勝。

突厥後汗國立
貞觀四年(六三零),唐滅東突厥汗國,其後役使突厥民東征西討。突厥民不甘役使,多次反叛。繼六七九年、六八零年阿史德溫傅、奉職及阿史那伏念反叛之後,永淳元年(六八二),阿史那骨咄祿與阿史德元珍再反,重建東突厥後汗國。骨咄祿立為頡跌利施可汗,封元珍為阿波達乾,專統兵馬事,封弟默啜為設,咄悉匐為葉護,分民為突利、達頭二區進行治理。骨咄祿初得眾七百人,占領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又招集亡散入總材山,聚眾至五千,掠九姓鐵勒畜馬,突厥民來歸者數萬,勢力壯大。十月,攻并州及單于都護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唐起用薛仁貴為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率兵擊之於雲州,時仁貴威名遠震,突厥見而相顧失色,下馬列拜,遁去,仁貴奮擊追之,殺萬餘人,俘二萬餘人。

劉審禮自吐蕃歸葬
審禮,徐州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人。劉德威之子。性孝友。貞觀中(六二七至六四九),歷任驍衛郎將。父卒,跣足隨喪車,流血灑地。上表請弟襲父爵,未允。永徽中(六五0至六五五),累遷將作大匠,兼燕然都護,襲封彭城郡公。所得俸祿,悉送繼母,己與妻子處饑寒而不介意。數代同居,合門二百餘口,相處和睦。後遷工部尚書,檢校左衛大將軍。儀鳳三年(六七八),為洮河道行軍總管,與大總管中書令李敬玄率兵討伐吐蕃,戰於青海,敬玄逗撓不前,審禮被俘,陷入吐蕃。永淳元年(六八二),有詔令其子易從入吐蕃探省,及至,審禮卒。易從宿夜號哭,吐蕃哀其志,還屍,易從徒跣萬里,扶護歸葬。

李謹行
永淳元年(六八二),李謹行卒。謹行靺鞨人。父突地稽,部落酋長,隋末率部內附,居營州(今遼寧朝陽),任遼西太守,金紫光祿大夫。唐武德初(六一八),奉使朝貢,唐以其部置燕州,突地稽為總管。從秦王李世民討劉黑闥,以功封蓍國公。後徙部居幽州昌平(今北京),擊敗突厥來犯者,進右衛將軍,賜姓李。謹行容貌偉岸,膂力絕人。財力雄厚,部落家僮數千人,夷人憚畏。麟德中(六六四至六六五)遷營州都督。多次從征高麗。乾封元年(六六六)以左監門將軍同契苾何力等征高麗,滅之。鹹亨元年(六七零),高麗民反唐統治,又以右領軍大將軍任燕山道行軍總管,與高侃等率兵討之,轉戰四年,得勝而歸。鹹亨五年(六七四),任雞林道副大總管與大總管劉仁軌等率兵伐新羅,勝歸。吐蕃論欽陵曾率眾十萬擾湟中(今青海東南境),兵士樵採無備,時謹行任積石道經略大使,令樹旗伐鼓,開門以待,欽陵疑有埋伏,不敢進而退。上元三年(六七六),又破吐蕃於青海。璽書勉勞,授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其妻劉氏,亦從征高麗,守伐奴城,擊退來兵,以功封燕國夫人。

造人耕法
永淳元年(六八二),王方翼任夏州都督,以牛疫無法耕作,造人耕之法,即耦耕法,施機鍵,使人推之,力省而見功多。

改元永淳
開耀二年(六八二)二月十九日,以皇孫重照生滿月,大赦,改元永淳。

立重照皇太孫
永淳元年(六八二)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高宗欲為之開府置官屬,吏部郎中王方慶曰:按周禮,有嫡子無嫡孫。漢魏以來,皇太子在,不立太孫,只封王。晉、齊曾立太孫,但居東宮。其太子官屬即為太孫官屬。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太孫者。高宗曰:自我作古,可乎!遂立。然置師傅官屬事,高宗疑其非法,終未之置。

王方翼平西突厥
永淳元年(六八二)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車薄率十姓反。唐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率右金吾衛將軍閻懷旦等三總管分道討之。師未行,行儉卒,懷旦亦不行。四月,車薄圍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安西都護王方翼往救,敗突厥於伊麗水。三姓咽面又與車薄合兵戰方翼於熱海,方翼臂中流矢,舉刀截之。軍中有胡兵欲擒方翼以應車薄,方翼察之,誅七十餘人,既而遣裨將襲車薄、咽面,大勝,擒其酋長三百人,西突厥遂平。

關中災荒
永淳元年(六八二),關中饑饉,高宗、武后赴東都逐食。時出倉猝,扈從之士有餓死於途中者。五月,東都霖雨,洛水溢,淹沒民居千餘家。關中水、旱、蝗、疫,米斗四百錢,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