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

公元698年

公元698年,阿拉伯人哈桑·伊本·諾曼率部侵入該城,迦太基又被夷為平地,成為阿巴西特的政府所在地。此時中國還處在武則天統治時期。

歷史事件

(圖)公元698年薦福寺小雁塔

1、上京龍泉府,史稱“忽汗城”,是中國唐代渤海國的都城,渤海國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粟末靺鞨建立的地方政權。從公元698年建立至926年滅亡,相傳15位國王,歷時229年。

2、大唐李君莫高窟修佛龕碑(公元698年立,碑存敦煌研究院,又P.2551;即《聖歷碑》)。

3、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了震國,自稱震國王。王都在今吉林省敦化敖東城。

4、公元698年,土狗年夏,都松芒波傑巡臨北方各大相 欽陵贊婆出兵多麥大小宗喀地區。是年冬天,贊普治罪噶爾·欽陵,廢除其大相職位。翌年 ,都松芒波傑在“扎”的“恰

(圖)武則天武則天

蔡”地方,清查獲罪家族的財產帳目,將噶爾家族的財產全部 收歸王室。

5、薦福寺創建於公元684年,是在唐高宗死後百日,為其獻福而建的,所以最初起叫獻福寺。公元698年改名薦福寺。

6、公元698年的三月,中宗李顯被武則天派人接到洛陽,立為太子。

7、召還廬陵王。武承嗣求為太子不得,怨恨死。突厥默啜攻媯、檀(治今北京市密雲)等州,所言欲取河北,進陷定州、趙州。立廬陵王為太子,復名顯,使任元帥擊突厥。太子實不出,以副元帥狄仁傑知帥事。突厥兵殺掠後退去。狄仁傑安撫河北,禁部下不得騷擾百姓,河北遂安。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建渤海國,初稱震(振)國。

名人出生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名人逝世

諾曷缽病逝後,其子慕容忠繼位。公元698年5月3日,慕容忠亡。本已久病,只剩一息尚存的弘化公主因此悲痛至極,竟然也在同日病逝於安樂州(今韋州),享年76歲。弘化公主靈柩於次年3月運抵涼州,3月18日葬於青嘴灣。釋懷素(公元625-698年),律學家,東塔宗創始人,俗家范。

名人詳記

(圖)公元698年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

字少伯,京兆人。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晚節不護細行,貶龍標尉卒。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安史之亂爆發,他返回江寧,被毫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與李白孟浩然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

釋懷素(公元625-698年)

律學家,東塔宗創始人。俗家范。他祖籍南陽(今屬河南),世代為官。其曾祖父岳,被唐高宗選調為絳州曲沃縣(今屬山西)丞,祖父徽為延州廣武(今陝西延安東北)令,父親強乃武衛長史,故懷索為京兆(今西安)人。素出生後,請人占卜,謂其將是至費乏人,當為王者之師。年僅十歲,即發願出家,他意志堅定,父每也阻擋住。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在印度留學十多年的玄奘回國,懷素要求從他受學。懷素初學經論,就能理解透徹。

二十二歲,從成道受具足開始研究律學。他對相州(今河南安陽)律學專家法礪所著《四分律疏》和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均表示不滴,說“古人義未能盡善”,他決心另著《四分律》新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奉詔至京師,住西太原寺,聽道成講律。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他所著律部新疏完成,取名《四分律開宗記》,共十卷。宋贊寧說他“一家新立,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從此他宣講自己的新疏達五十餘遍。除弘律之外,他還每天誦《金剛經》三十卷。聖厲元年(公無694年)卒,終年七十四歲。

雜譚逸事

改元聖歷
正月(夏曆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太后享通天宮,赦天下,以正月甲子合朔冬至,改元聖歷(六九八)。

武承嗣、武三思求為太子,不成
武承嗣、三思皆太后兄子,因太后年高,都想成為武周太子。經常使人對太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時“皇嗣”是李旦)太后意未決。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狄仁傑每從容謂太后曰:“文皇帝(太宗)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高宗)以二子(廬陵王顯與皇嗣旦)托陛下,陛下竟打算傳皇位於他族,豈是天意?況且姑侄與母子哪一個更親?陛下傳位兒子,則千秋萬歲後,配享太廟,承繼無窮。如果傳位侄兒,卻從未聽說侄為天子而祔姑母於太廟的。”太后說:“此乃朕的家事,你不必過問。”仁傑說:“皇帝以四海為家,何事不是皇帝的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二者一體。況我備位宰相,如此大事,豈能不過問!”並勸太后從速召回廬陵王。鸞台侍郎同平章事王方慶,內史王及善都附和仁傑,一再進言,太后漸漸領悟。一天問仁傑:“朕夢見大鸚鵡兩翼折斷,是何原故?”回答說:“武者,陛下之姓;兩翼就象兩個兒子,陛下扶起兩個兒子,兩翼就振起了。”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為太子之意。

突厥默啜欲以女嫁李氏
去年突厥默啜請為太后子,並為其女求婚皇子。聖曆元年(六九八)六月太后命淮陽王武延秀(承嗣子)入突厥,納默啜女為妃。八月,延秀至黑沙(默啜漠北駐地),默啜謂唐使閆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何用武氏兒耶?此豈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即拘延秀於別所,並移書責朝廷五大過,其五曰:“我可汗女當嫁天子兒,武氏小姓,門戶不敵,冒名求婚,我特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

廬陵王復為皇太子
去年契丹孫萬榮圍幽州,移檄責朝廷曰:“何不歸我廬陵王?”吉頊與二張善,因說之曰:“你二人貴寵如此,並非靠德業取得,如果不立大功於天下,將來何以自保?”二人懼,流涕問計,吉頊說:“天下士庶未忘唐朝,都思念廬陵王復歸。現在太后年老,皇位須有付託,武氏諸王已不在太后意中。你二人何不勸說太后復立廬陵王,以系天下人望。如此非徒免禍,也可以長保富貴。”二人深以為然,乘機向太后建議,太后知此謀必出自吉頊,乃召頊,頊復為太后詳陳利害,太后意乃定。聖曆元年三月九日託言廬陵王在房縣患病,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召王及其妃、諸子回洛陽治病,二十八日廬陵王等抵神都與太后相見。同年九月十五日,皇嗣固請遜位廬陵王,太后許之。於是復立廬陵王為皇太子,赦天下。

武承嗣
承嗣,(山西)文水人,武士擭孫,則天胞侄。官至太子太保,封魏王。以特進與弟三思並同鳳閣鸞台三品。長期謀為皇太子不成,意怏怏。聖曆元年(六九八)八月十一日病死。

突厥默啜大入寇
默啜既移書責朝廷五大過,乃於聖曆元年(六九八)八月大發兵取河北。武后以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天兵軍駐并州),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張仁願為天兵東道總管,共將兵三十萬以討突厥。又以左羽林衛大將軍閆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將兵十五萬為後援。二十六日默啜寇飛狐(今河北淶源),二十八日陷定州,殺刺史孫彥高及吏民數千人。九月七日太后怒,制改默啜為“斬啜”。十一日默啜圍趙州,長史唐般若翻城應之(虜退,伏誅)。刺史高睿與妻服毒詐死,默啜以金獅子帶、紫袍示之曰:“降則拜官,不降則死。”夫妻均閉目不答。過兩天,虜知不可屈,乃殺之。(虜退,贈官贈謚)十七日,武后命皇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先是朝廷募兵月余不滿千人,及聞太子為元帥,應募者雲集,不久,數逾五萬。二十一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因太子雖掛帥而不行,故命仁傑代行元帥事,太后仍親送之,於是軍威漸振。突厥知不可久留,二十六日,乃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仍自五回(嶺名,原名廣昌嶺,在淶源縣)北歸,所過殺掠不可勝紀。天兵各道總管如沙吒忠義等,但引兵後隨,不敢追擊。狄仁傑後至,親將十萬兵追之,莫能及。默啜還漠北,已擁兵四十萬,據地萬里,西、北胡夷皆附之。

狄仁傑安撫河北
聖曆元年(六九八)十月十七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安撫河北。時在突厥大舉入寇之後,河北之民受突厥驅迫而為寇援者,大有其人。寇退,懼誅,往往逃匿不歸。朝廷議者皆主嚴懲,仁傑上疏,以為寇至事迫,但圖免死,因而附敵,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不應一律要求。這類罪民,現在躲藏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為亂,以前山東群盜,即由此產生。仁傑認為:“邊塵暫起,不足為憂;中土不安,斯為大事。罪之則眾情恐懼,恕之則反側自安。”因此,建議“曲赦”河北諸州,一無所問。太后從之。仁傑於是撫慰百姓,凡被突厥驅掠者,都遣歸原籍,散糧運以賑貧乏,修郵驛以濟鏇師。又恐諸將及使者勒索地方,乃自食粗糲,禁部下不得侵擾百姓,犯者必斬。河北遂安。

誅閆知微
閆知微,萬年人,立德孫。聖歷初為豹韜衛大將軍,武后遣其攝春官尚書,以楊齊莊攝司賓卿,持金帛護送武延秀入突厥,聘默啜女。默啜怒延秀非天子子,囚之,而挾知微、齊莊入寇,且以知微為“南面可汗”,將立之為唐民之主。聖曆元年(六九八)九月,默啜使知微招諭趙州,知微與虜連手踏歌《萬歲樂》於城下。將軍陳令英在城上謂曰:“尚書職任非輕,竟為虜人踏歌,獨無慚乎?”知微微吟曰:“不得已,《萬歲樂》!”突厥離趙州,乃放知微還。時朝廷已聞知微從虜,知微已猶不知。十月,還,太后立命磔之於洛陽天津橋。先使百官共射之,知微身上箭如蝟毛。太后曰:“亂臣賊子,賜百官甘心焉。”於是剮其肉,剉其骨,骨斷臠分,非貴官要職不能得。然後夷其三族,小兒年七、八歲,驅抱向西市,百姓哀之,擲餅果與之,猶相爭奪以為戲笑,監刑御史幾不忍害。楊齊莊亦與閆知微同誅,既命射之如蝟,氣咻咻猶未死;乃剖其腹,剜其心,投於地,猶碰碰然躍不止。

李懷讓重修莫高窟
聖曆元年(六九八)五月十四日,李懷讓重修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約當晉惠時始建,至李懷讓重修時,已上推“甲子四百餘歲,計窟室一千餘龕”矣。懷讓撰有《重修莫高窟佛龕碑》。

摸稜宰相
聖曆元年(六九八)九月,以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味道前後在相位數歲,依阿取容,未嘗有所發明,常說:“處事不宜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矣。”故世號“模稜手”或“蘇摸稜”。“棱”,同棱,此指兩端對稱之棱形物。

張柬之請廢姚州
蜀州每歲須遣兵五百人戍姚州(今雲南姚安),路險遠,死亡者多。聖曆元年(六九八)末蜀州刺史張柬之上言,以為姚州本哀牢之國,荒外絕域,山高水深,國家武德之初開以為州,未嘗得其鹽、布之稅,甲兵之用,而空竭府庫,驅率平民,受役蠻夷,肝腦塗地,臣竊為國家惜之。請廢姚州以隸嶲州(今四川西昌),歲時朝覲,同之蕃國。疏奏不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