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是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流行於廣東省汕頭一帶。原是一種演奏弦詩樂為主的小型吹打,後來吸取戲曲音樂加工發展而成。潮州鑼鼓分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及潮州蘇鑼鼓等多種,其中以潮州大鑼鼓最為著名。

基本信息

簡介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是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流行於廣東省汕頭一帶。原是一種演奏弦詩樂為主的小型吹打,後來吸取戲曲音樂加工發展而成。潮州鑼鼓分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及潮州蘇鑼鼓等多種,其中以潮州大鼓最為著名。潮州大鑼鼓是以大鑼鼓結合吹管樂器(包括弦索樂器)的一種合奏形式。其打擊樂器採用大鼓、大斗鑼、深波鑼、大鈸、小鈸、抗鑼、月鑼等。它的整套組織嚴格,有的樂器有一定音高。管樂器用大小嗩吶、笛子,有時加用大號頭。弦索採用椰胡揚琴月琴三弦琵琶提胡、大胡等。大鑼鼓的演奏,由鼓手通過鼓點、鼓的音響節奏和他的手勢、表情來指揮樂隊。鼓的演奏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底鼓節奏和抑揚收放的手勢,演奏時情緒飽滿、變化多端,頗有氣派。潮州大鑼鼓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以大鼓為中心、以嗩吶為領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主奏,又是樂隊指揮,被西方稱之為“東方交響樂”。潮州大鑼鼓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廣泛流行於粵東、閩南以及東南亞一帶,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鑼鼓的風采。最初吸收了“正字戲”音樂,它的許多著名樂曲都是表現戲曲中的某一場景或整齣戲曲故事。大鑼鼓的曲目很多,最著名的有十八套,如《薛剛祭墳》、《黃飛虎反朝歌》、《關公過五關》、《岳飛大戰牛頭山》、《六國封相》等。 潮州小鑼鼓,是以小鼓、小鈸、欽仔、大小嗩吶、橫笛為主體樂器的合奏形式。一般除斗鑼、曲鑼、低音鼓之外,其他樂器均同潮州大鑼鼓。演奏的樂曲如《畫眉跳架》等。
潮州蘇鑼鼓,又名“八音”。主要流行於潮陽、揭陽、汕頭、澄海一帶。所用樂器以蘇鼓、蘇鑼、月鑼、抗鑼、大小鈸以及大小嗩吶(或橫笛)為主體樂器,一般不用大鼓、斗鑼、深波鑼。其他管弦樂器均可根據需要選用。由於蘇鑼鼓的形成吸收了潮汕地區的漢劇鑼鼓音樂,因此經常演奏的曲目多為漢劇吹奏曲牌。

歷史淵源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與古中原文化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擊管鼓的記述,說明那時已有鼓吹樂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劇本《劉希必金釵記》中有“三棒鼓”和“得勝鼓”的鑼鼓字譜記錄。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鏡記》“睇燈”場中,對潮州元宵佳節的描述有“鼓樂吹唱”、“滿街鑼鼓鬧喧天”的詞句。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鼎盛,音樂也隨之發展,鑼鼓樂在舞台和民間已十分流行。每逢節日慶典,大鑼鼓班便列隊遊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廣場台榭,進行演奏比賽,並成為潮州民間習俗。
歷史演變
潮州大鑼鼓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進步,從樂器組合、音響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現內容都日趨完善,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一種文藝活動形式。大鑼鼓在民俗活動中更是煥發異彩,城鄉各地都有大鑼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區就有十三班鑼鼓,湧現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潮州大鑼鼓逐漸形成了以許裕興邱猴尚、陳松等三大流派:許裕興為武派鑼鼓,功法精湛,氣勢豪放,有如千軍馬,浩浩蕩蕩;邱猴尚為文派鑼鼓,鼓點密集均勻、文雅細膩、力度適中、清脆感人;陳松則文武相兼、節奏鮮明、姿勢優美、動作挺拔利索、手勢多變。
歷史回眸

1951年,邱猴尚、陳松等組成的大鑼鼓隊,赴廣州參加歡迎蘇聯紅旗歌舞團訪問廣州的演出活動。1952年,他們又到漢口參加中南地區的民間藝術會演,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拋網捕魚》獲得優秀節目獎。1953年,潮樂藝人組成了潮州民間音樂研究組。1956年,又組建了潮州民間音樂團,使音樂藝術的發掘研究更進一步。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鑼鼓套,如《六國封相》、《三關》、《雙咬鵝》等等。潮州民間音樂團多次參加市、地、省、全國的各級文藝會演,創新曲目《慶豐收》參加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榮獲優秀節目獎,轟動京華;傳統曲目《拋網捕魚》是潮州大鑼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1957年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榮獲金質獎章,為潮州音樂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95年,德國埃爾森大學教授卡爾·勞達格一行蒞潮訪問,市民間音樂團演出了潮州大鑼鼓《關公過五關》,被德國教授稱為"東方交響樂"。

2000年,市民間音樂團鑼鼓隊在無錫市舉行的"中華鼓王大會"中,獲"優秀表演獎",鼓師陳鎮錫獲"中華鼓王"稱號。

2004年1月24日,潮州大鑼鼓作為中法文化年中國新年大巡遊的壓軸節目,穿過法國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觀眾。
2010年9月16日,潮州大鑼鼓參加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榮獲銀鼓王獎。

演奏形式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的演奏形式有大鑼鼓、小鑼鼓、蘇鑼鼓、笛套古樂、廟堂樂等多種,其中尤以大鑼鼓的演奏形式最具有代表性。
潮州大鑼鼓
潮州大鑼鼓主要流行於潮安、汕頭、澄海等地。按傳統習慣分文套、武套兩類。文套多為敘事性的抒情樂曲;武套大多描繪戰爭場景。武套所用樂器:打擊樂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鑼(又稱曲鑼、班羅,數目八至二十四面不等,但必須是雙數)、深波、欽仔、抗鑼、蘇鑼大鈸、小鈸,各樂器均有固定音高要求。如斗鑼音高為所奏樂曲的sol音,大鈸、小鈸為Re,鈸仔為do,深鈸為sol或Re等。管樂器用雙管編制,嗩吶(2)、笛子(4—8),有時加用大號頭,潮州大鑼鼓武套不用弦樂器。文套所用打擊樂器與武套同,但斗鑼僅用二至四面;管樂器有小嗩吶、笛子;弦樂器有洋琴、椰胡、梅花琴、三弦、瓷琶、提胡、大胡等。不論文套、武套,兒用嗩吶為主奏樂器的樂曲又稱嗩吶大鑼鼓,而以笛子為主奏樂器的樂曲稱為笛套大鑼鼓。潮州大鑼鼓打擊樂的主要特點是用大鼓、斗鑼、深波、欽仔。其演奏風格渾厚雄健,剛勁激昂,傳統樂曲有許多是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很有氣魄。著名的傳統曲目有十八大套:《關公過五關》、《雙咬鵝》、《紅邁追舟》、《十仙潘桃會》、《岳飛大戰牛頭山》、《復中興》、《六國封相》、《拋網捕魚》、《陳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剛祭墳》、《十八家婦征西》、《秦瓊倒銅旗》、《黃飛虎反朝歌》、《綠袍相擲釵》、《八仙慶壽》、《天官賜福》、《鬧雞》。
潮州小鑼鼓
潮州小鑼鼓的特點是不用大鼓和斗鑼,改用蘇鑼,其它編制與大鑼鼓同。代表性的樂曲有《畫眉跳架》。潮州蘇鑼鼓又名“八音”,主要流傳於潮陽、揭陽、汕頭、澄海等地。它的形成是吸收溶合了潮汕地區雙劇鑼鼓伴奏而得,其特點是以漢劇中的蘇鼓、哲鼓、蘇鑼為主,不用深鈸、斗鑼,其它編制與大鑼鼓同。曲目多奏漢劇吹打牌子,改編曲目有《萬里江山春一色》。
笛套古樂
笛套古樂流行於潮陽、汕頭等地,室內演奏則為小型吹奏樂,室外演奏則襲用為笛套大鑼鼓。演奏上以笛、笙、簫為其特點,特別是笛子的演奏,別具一格。曲目有《四大景》、《八仙歡宴》、《江兒落》、《紅燈樓》、《水燈樓》、《三點金》、《浪淘沙》、《升主》等。
廟堂樂
廟堂樂是以誦唱為主的音樂,流傳的有三宗。香花二宗(一宗屬潮安、揭陽、澄海、饒平派系,一宗屬潮陽派系),禪河一宗(原潮安仙壇派)。所用樂器:管樂器有大小嗩吶、、笛:弦樂器有琵琶、月琴、大有、胡弦;打擊樂器主要用磬、木魚、鈴,其次亦用鼓腳鈸、雙管、亢鑼、花鈸、引磐、小鼓燈,大合奏時也只加入斗鑼、大鈸、蘇鑼。曲目有《大三寶》、《硬絲線》、《耍孩兒》、《江兒水》、《南海贊》、《多兵偈》等。

藝術特色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從結構方面來看,主要是器樂曲牌與鑼鼓牌子的交替聯綴。特別是潮州大鑼鼓,它是依據戲曲舞台音樂移植的大型套曲,這類套曲具有情節,除器樂曲牌與鑼鼓牌子外,最初還有唱腔、唱詞,後來逐步去掉了曲(唱腔)、文(唱詞)部分,升華為純器樂套曲。但它仍與潮劇情節和音樂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如潮州大鑼鼓《樊梨花征西》,由《武點絳》、《粉蝶》、《玉芙蓉》、《新水令》、《泣顏回>、《泣顏回,清》、《上小樓》、《下小樓》、《草鞋踏清》、《殺雄虎》、《鬧江州》、《香柳娘》、《雁兒落,尾》、《歡宴歌》、《滿江紅》、《新水令》、《步步嬌》、《六母令》、《折桂令》、《飛江風,清》、《風入松讃,清》、《元頭墜子》、《急三槍》、《醉花陰》、《雙拜堂》、《江兒水》、《雁兒落》、《九回頭》、《僥僥令》、《收江南、》《孩兒嬌》、《沽美酒》、《風入松贊》、《鐵良釘》、《清板》、《尾聲》三十六段旋律並間查鑼鼓段組成,結構龐大,情節完整。

代表人物

潮州鑼鼓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著名的演奏家有陳松、邱猴尚、許裕興、李良沐、蘇文賢、陳鎮錫、林運喜黃義孝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