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簡稱“漠南”,是明末至清末之間使用的、與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並立地理和部族概念。漠指的是戈壁沙漠,漠南蒙古分布在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在清朝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與漠北蒙古相對。

簡介

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是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分裂成三部分之後出現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漠指的是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戈壁沙漠,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三省,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部二連浩特一帶。
明代末年,我國北方蒙古族以大漠為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在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屬於這部分的有: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巴林、札嚕特、奈曼、喀爾喀、茂明竅、烏拉待、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他們的分布地區“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北逾絕漠,袤延萬餘里”。
大漠以北,稱為喀爾喀蒙古,其屬有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札薩克圖汗等部,分布地區,“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 (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北至俄羅斯”。
大漠以西各部稱為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屬於此部分的有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其分布地區東自阿爾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
上述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遊牧的畜牧業經濟,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封建主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他們為了憑藉後金政權實力的支持,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免於為對方所統治和奴役,16世紀起就紛紛和後金政權建立聯繫。

明朝之前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遊牧生活。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漠南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內蒙古南部定居。如趙武靈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境內始建雲中城。“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郡,治所在寧城

秦朝時期

秦朝修築萬里長城,連線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內蒙古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烏桓鮮卑東胡人的領地。西漢漢武帝匈奴的戰爭取勝,匈奴勢力北遷、西遷。在整個漢朝及其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南匈奴人和東胡人逐漸和華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漢族的前身。漢朝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立郡縣。如西漢(前127年)設定五原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市東部、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地。三國時期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

隋唐時期

突厥勢力左右蒙古高原北宋鮮卑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創立了遼國,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清亡之後內蒙古則一直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被恢復為若干個省。

明朝以後歷史

明末時期

明代末年,我國北方蒙古族以大漠為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在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稱為喀爾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大漠以西各部稱為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明朝建立,元朝殘餘勢力退至長城以北,史稱北元北元後分裂成許多部落。察哈爾部為漠南蒙古中一支顯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
17世紀初,建州女真興起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控制了女真各部。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創建後金,並逐漸向內蒙古草原進行擴張。蒙古察哈爾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統一蒙古的雄心。位於後金察哈爾部之間的科爾沁六部和喀爾喀五部,成為雙方爭奪的重要對象。
科爾沁部部長明安和喀爾喀部的錫伯、卦勒察兩部曾參加反建州的九部聯軍,失敗後科爾沁部嗣部長奧巴首先服於後金林丹汗率部逾興安嶺奧巴,被後金軍敗於趙城(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喀爾喀五部中的錫伯、卦勒察兩部也先後為後金林丹汗攻滅,其餘巴林、翁牛特、扎魯特三部亦相繼臣服於後金。後金還誘使作為察哈爾東部前鋒的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四部離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勢力日削。
1628年(明崇禎元年),後金兵大破林丹汗於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一帶(今內蒙古林西至克什克騰旗一線),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1632年(崇禎五年),後金主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後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達勒鄂漠(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若爾)。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內蒙古商都),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黃河而南。後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發布告,瓦解察哈爾部眾。皇太極進歸化城後,兵騎四出,俘獲甚眾,土默特餘部亦降於後金
1634年(明崇禎七年),林丹汗青海去世。次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綏遠將軍衙署:清朝統治漠南的歷史見證
從此,明朝失去北方屏障,邊事越發不可收拾——“明未亡,而插先斃,諸部皆折入建州;國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
漠南蒙古降順後,向建州進“九白之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表示臣服。
從此,努爾哈赤安定了後方,打通了從西北進入中原的通路,擁有更為雄厚的兵源,占有更為廣闊的地域,在戰場上取得了更為優勢地位。

近現代

清統一蒙古後,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1947年,中共設立內蒙古自治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