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

玉璽

“玉璽”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代表國家發布詔書或其他文告時鈐用的可稱為公章,是皇權的象徵,古人稱之為寶璽、御璽、御寶或國寶。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又因為此時的璽專以玉質(另一說認為玉字的由來是傳說秦始皇以和氏璧製造玉璽),故稱為“玉璽”。

基本信息

簡介

(圖)乾隆年間的玉璽 乾隆年間的玉璽

“玉璽”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代表國家發布詔書或其他文告時鈐用的可稱為公章,是皇權的象徵,古人稱之為寶璽、御璽、御寶或國寶。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又因為此時的璽專以玉質(另一說認為玉字的由來是傳說秦始皇以和氏璧製造玉璽),故稱為“玉璽”。

起源傳說

1 1
春秋戰國時,所有印章均稱為“璽”,並有官璽和私璽之別。官璽又稱官印,是諸侯王頒發給下屬各級官吏的憑證,即《說文解字》所說的“執政所持信也”。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秦始皇即秦王位後,與太后長期私通的文信侯呂不韋怕姦情被已長大成人的秦始皇發覺,派舍人嫪毐詐稱宦者混入宮中,得幸於太后,還生了兩個兒子,被封為長信侯。始皇九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審查。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偽造秦王御璽發兵,欲攻蘄年宮作亂。結果被秦始皇發現其陰謀,他命令相國和昌平君、昌文君發兵包圍叛兵,斬首數百,生擒嫪毐。秦始皇車裂嫪毐及其同黨,滅其宗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吸取嫪毐偽造玉璽謀反的教訓,決定製作一套國璽,並由自己親自執掌佩帶,親自鈴蓋,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他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稱“印”。又規定以玉作為“璽”的專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為材。這樣,玉璽便成為皇帝的專利。

其中,“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乃奉秦始皇之命以和氏璧(一說是用藍田玉)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

傳國玉璽

1 1
若要了解“傳國玉璽”的詳細內容與傳說可以請查看詞條: 傳國玉璽

《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彌留之際,“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又記劉邦軍迫鹹陽,秦王“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始皇璽歸漢後,即被漢高祖定為“傳國璽”,“世世傳受”。新天子繼位,首先接受此印,皇位才算合法,才能得到臣民的承認。傳國璽是真命天子的標誌,也是西漢以後各朝野心家攫奪的目標。王莽篡漢,就把奪取這方印章作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當他篡漢的步驟基本完成,大局甫定,立即派人威迫漢元帝的皇后元後交出傳國璽。傳說當時元後很不情願,憤怒之餘,將璽印投地,螭虎缺去一角,而王莽並不以此為憾,揣起殘璽,得意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據說後來他兵敗身死時,這枚印章仍掛在他身上。傳國璽至遲在漢獻帝末年就丟失了。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說:孫堅打董卓,“攻陷洛陽城,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即壽永昌’。”這段記述帶有神話色彩,顯然是不可信的。儘管傳國璽已佚,但漢以後不少朝代仍都有所謂“傳國璽”,都說是秦始皇的原印,並為它的來歷編造了很多荒誕不經的故事,籍以證明自己屬正統。例如,遼興宗耶律宗真在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的題目試進士,成了歷史笑柄。

玉璽制度發展

漢代

1 1
在漢代,傳國璽是鎮國神寶,從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俗稱 六璽。每璽鈐用的範圍均有規定,譬如賞賜諸侯王時用“皇帝行璽”;發兵、召大臣時用“皇帝信璽”;向外國傳送文書時用“天子行璽”。這些印章都是白玉質地,螭虎鈕,形制與傳國璽基本相同。《封泥考略》著錄一方陳介祺舊藏(今藏日本)漢“皇帝信璽”封泥,就是該璽直接鈐印的。其印文用小篆,字型端麗典雅,印面有田字格,為典型漢初印,是迄今所見漢帝六璽中的唯一印痕。

廣州南越王墓(《史記》稱南越,《漢書》謂南粵)出土的金質“文帝行璽”,亦屬帝璽。南越是秦始皇派到廣州(古稱番禺)開拓嶺南的將軍趙佗在漢初建立的諸侯王國,呂后年間潛號稱帝,傳至第三代,後為漢武帝滅。“文帝行璽”是第二代南越王趙昧的印章。由於南越是邊遠小國,且時間不長,其帝印的作用與影響當然不可與漢六璽相比。但就印章形制來說,史籍記載宋代帝印始用龍鈕,而這枚“文帝行璽”已是龍鈕,這樣就把龍鈕印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年。

南北朝

魏晉及南朝劉宋的寶璽完全沿用漢制,不但“乘輿六璽”的印文,使用範圍與漢常用的六璽同,其質地及鈕式也仿漢璽。北朝及隋的寶璽制度有了若干變化,如北齊除有傳國璽和“天子六璽”外,增加了一方“督攝萬機”四字的木印。此印長一尺二寸、寬二寸五分。鼻鈕,鈕長九寸、厚一寸、寬七分。如此碩大之木璽實前所未有。又如,隋有二方“傳國璽”,其中一方定名為“神璽”,另一方稱“受命璽”。

唐宋

到了唐宋,寶璽制度終於發生了帶有轉折性的變化,表現為改璽為寶、數量增多和形制更改。

唐朝武則天稱帝時,獨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璽,而將八璽制改為九璽制。另外,武則天晚年忌諱“死”字,因“璽”字和“死”字諧音,她厭惡“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的稱謂,認為很不吉利,就下令改“璽”為“寶”。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繼位,又將“寶”改為“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再次改“璽”為“寶”。從此以後,“璽”稱“寶”成為定製,歷朝歷代相沿不改。 

北宋時寶璽數量出現增多的趨勢,如皇帝即位都自製“受命寶”。北宋初年還使用過“天下契約之印”、“御前之印”、“書詔之印”三種印章。但作為定製只有“八寶”,即“鎮國寶”、“受命寶”及仿漢六璽。宋徽宗政和七年用和闐玉新鐫一寶,文曰“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名為“定命寶”。合前八寶,也僅九寶。然至南宋,則有北宋遺留下來的“大宋受命之寶”(宋太祖時鑄)、“定命寶”;新鐫的金寶三:“皇帝欽崇國祀之寶”、“天下契約之寶”、“書詔之寶”;玉寶一:“大宋受命中興之寶”;還有以“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為文的“護國神寶”、以“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為文的“受命寶”加上仿漢六寶,合共十四寶,從而在數量上突破了漢制。明清寶璽數量多,顯然受此影響。

漢璽大小僅只方寸。唐寶尺寸未見明確記載,但從遺存至今的其他唐印考察,唐寶當比漢璽大。據《宋史·輿服》載,宋早期“寶用玉,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盤龍鈕。”北宋後期定製的“皇帝之寶”等六寶,名稱雖仿漢,但印文卻是疊篆而非小篆。又如南宋八寶的鈕式是鼻鈕而非漢之螭虎鈕。

元代

元代用八寶,即“受命寶”、“傳國寶”以及“皇帝之寶”等六寶,與隋唐制度大體雷同,而在數量上對宋製作了刪減。元寶很有特色,筆者對羅振玉《隋唐以來官印集存》著錄的元“皇帝之寶”作了考察,元寶璽可能都是用三種文字為文的。這方印章每邊長12.5厘米,印面左邊是八思巴文“皇帝”二字,右邊是漢文“之寶”二字,中間一行為梵文吉語,意為吉祥、隆盛。八思巴文是元初西藏僧人八思巴創製的一種文字,被元統治者定為國書,企圖代替漢字,推行全國,但這種文字始終未能普及,僅使用於官方文書、碑刻和印章之中。

明代

明代又恢復了宋的多寶制度,印文除保留舊制之六寶名稱外,其他均已改異。明初寶璽定為十七方,然《明史·輿服四》僅載十六方印文,其文曰:皇帝奉天之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廣運之寶、皇帝尊新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寶欽文之璽。至嘉靖十八年又增加七寶,文曰: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與前十七寶,合共二十四寶。

清代

清承明制,乾隆欽定的二十五寶,有二十寶完全襲用明寶,只有大清受命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滿文)、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五方是清室新定的。

清二十五寶

廣運之寶 廣運之寶璽文

乾隆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長達六十多年的統治期間創造了清代歷史最輝煌的時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寶璽一般沒有規定確切的數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御寶為二十五方,後人稱這二十五印章為“二十五寶”。

根據《周易太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傳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寶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國家政權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的總稱。從此,這25方寶璽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一直沿用至宣統末年。

二十五方寶璽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這二十五寶璽也是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寶。這25寶璽被儲存於交泰殿的寶箱內。寶璽由內閣掌管,用印須經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二十五方玉璽作用,材制多樣以玉制交龍紐為多,其它有金銀還有一方木製玉璽。

梁海燕裝置藝術之一 奉天之寶
這二十五方玉璽分別是:
1、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 白玉 方四寸四分 厚一寸 盤龍鈕 高二寸 承天受命大清國之
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統 
2、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 碧玉 方四寸四分 厚一寸一分盤龍鈕高三寸五分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順 從於天 
3、大清嗣天子寶, 以章繼繩 金 方二寸四分 厚八分 交龍鈕 高一寸七分 皇帝繼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輩
4、皇帝之寶(滿文), 以布詔赦 青玉 方三寸九分 厚一寸 交龍紐 高二寸一分 皇帝之印,頒詔大赦時用
5、皇帝之寶,以肅法駕 檀木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七分 盤龍紐 高三寸五分 皇帝之印,以整治國家,使之有序
6、天子之寶,以祀百神 白玉 方二寸四分 厚六分 交龍紐 高一寸三分 皇帝之印,用來祭祀所有神靈
7、 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 白玉 方二寸一分 厚六分 盤龍紐高一寸 三分皇帝尊崇親屬之印,用來封贈皇族成員 徽號皇
8、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 白玉 方二寸二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龍紐 高一寸二分 皇帝親密親王之印,向親王頒旨時用 
9、皇帝行寶,以 頒錫賁碧玉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龍紐 高二寸五分 皇帝公務用印,賞賜施恩時用
10 皇帝信寶,以征戎伍 白玉 方三寸三分 厚五分 交龍紐 高一寸六分 皇帝憑證之印,調兵時用
11、天子行寶,以冊外蠻 碧玉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龍紐 高二寸五分 皇帝公務用印,冊封外藩時用
12、天子信寶,以命殊方 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二分 交龍紐 高一寸七分 皇帝憑證之印,給遠方各國降旨時用
13、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 白玉 方三寸一分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尊敬上天仁愛百姓之印,用於來 京朝覲官員降旨時用
14、制誥之寶,以諭臣僚 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九分 交龍紐 高二寸七分 降旨之印,訓示官員時用
15、敕命之寶,以鈐誥敕 碧玉 方三寸五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龍紐 高一寸八分 降旨訓諭之印,頒誥命、敕命時用
16、垂訓之寶,以揚國憲 碧玉 方四寸 厚一寸四分 交龍紐 高二寸 留下皇帝訓示之印,用來宣傳國家典章制度
17、命德之寶,以獎忠良 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三分 交龍紐 高二寸一分 降旨給有德才者之印,用以鼓勵忠誠賢良
18、欽文之璽,以重文教 墨玉 方三寸六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龍紐 高一寸六分 尊崇文化之印,以重視文化教育
19、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 碧玉 方四寸七分 厚二寸 交龍紐 高二寸二分 表彰經史之印,以尊崇古代的訓示
20、巡 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 青玉 方四寸七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高二寸五分巡察疆土之印,皇帝外出巡察時 隨身用印
21、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 青玉 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高二寸五分征討叛罪安扶百姓之印,出征討 伐時用
22、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 墨玉 方五寸三分 厚一寸三分 交龍紐 高二寸二分 統轄全軍之印,發布軍令時用
23、 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 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四分 盤龍紐 高二寸三分 訓示萬國之中,給外國降旨時用
24、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 青玉 方四寸一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龍紐 高二寸 訓示四方百姓印,詔告四方百姓時用
25、廣運之寶,以謹封識 墨玉 方六寸 厚二寸 交龍紐 高三寸 弘揚天運之中,以重視旌表紀念。

清皇帝之寶

檀香木質地的“皇帝之寶” 檀香木質地的“皇帝之寶”

在乾隆欽定的這二十五寶中,保留了兩方“皇帝之寶”。一方為青玉質地,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這方寶璽的獨特在於不僅是先帝遺下的寶璽,而且是乾隆以前眾多寶璽中唯一的一方清書篆體的寶璽。另外一方“皇帝之寶”,質地為檀香木,滿漢篆文合璧,左滿右漢。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七分,盤龍紐。這是清帝眾寶璽中唯一的一方木質寶璽,由於那方青玉的“皇帝之寶”被列為先祖的傳國璽,儘管寶譜上規定了其功用為“以布詔敕者”,實際上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倒是在日常公務中發布詔令文書,住注用木質的“皇帝之寶”,也就是說,實際上木質的“皇帝之寶”不但具有“以肅法駕”的功能,同時還具有”以布詔敕”的功能。通過對清代皇帝詔令文書中寶璽的使用狀況統計來看,用得最頻繁的正是這方木質的“皇帝寶璽”。

梁海燕裝置藝術 二十五寶璽之大清嗣天子寶 二十五寶璽之大清嗣天子寶
而另一個有趣的情況是,皇帝眾寶璽中恰恰這方木質的寶璽最不好打譜,故宮博物院的方斌先生曾親自將交泰殿的25寶打譜,他介紹說25寶中唯有這方木質的“皇帝之寶”最難打譜,一方面是木質在重量上不如金石,同時印面—和光滑程度也不如金石,這在具體操作中,不但不容易受印泥,而且還愛跑紙。
這方木質“ 皇帝之寶”之所以在25寶中被列於除前四方傳國璽寶外的21方日常公務寶璽的首位,說明了它的重要。而按規定交泰殿的25寶照例是不準出乾清門的,只有這方木質的“皇帝之寶”是個例外。據史載:凡皇上行圍及駐蹕圓明園,這方木質“皇帝之寶”都要隨駕。當然其制度十分的嚴格。通常由內閣 典籍廳提前發文知會交泰殿管印內監,屆時 典籍官會同內閣學士一同前注乾清宮,交泰殿的太監將寶璽請出,雙方在乾清門西一間的廂房中一同打開寶匣,由學士驗明後,放入匣中鎖好,典籍官捧出 景運門。到內閣制誥房,學士打開寶匣,交與護寶侍讀學土驗明鎖好。由專門的人員用黃布包好,並用九條黃布帶周匝捆妥,而後由專門的背寶官背好上馬與護寶官們一起進發。到了所在地,則交與當地行宮的太監驗明保管,以備皇帝所用。迴鑾時,依然由內閣學士向當地行宮的管寶太監請寶,驗明後,交由護寶官、背寶官負責。回到大內,護寶、背寶官在 誥敕房開寶交與學土驗明鎖好,由典籍官捧之入宮,依舊在乾清宮西一間與交泰殿內監開匣驗寶,並由首領太監確認後,由內監鎖好後捧入交泰殿安放。

寶璽流向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傳國璽屢經發現。如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鹹陽人段義稱修房舍時從地下掘得的“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螭鈕五盤”的玉印,經翰林學士蔡京等13名官員“考證”,認定是“真秦制傳國璽”的玉印。然而,據後世人考證,這是蔡京等人為欺騙皇帝而玩的把戲。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戶縣毛志學在泥河裡得玉璽,由陝西巡撫熊羽中呈獻孝宗皇帝。相傳元末由元順帝帶入沙漠的傳國璽,曾被後金太宗皇太極訪得,皇太極因而改國號“金”為“清”。但清初故宮藏玉璽39方,其中被稱為傳國璽者,卻被乾隆皇帝看作贗品,可見傳國璽的真真假假實難確定。據說真正的傳國璽是明滅元時,被元將帶到漠北了。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御製《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

寶璽制度

歷史上各王朝,維繫其封建獨裁統治的象徵物“寶璽”,自秦始皇開始刻制後,歷朝或是傳承或是重刻,直 
玉璽
玉璽(16張)
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創立的寶璽制度被漢高祖劉邦全部繼承下來,形成了後來所謂的“秦漢八璽制”,這一制度也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和“隋”,他們不僅繼承了秦漢的八璽制,而且連規格、名稱、紐式、文字都基本不差。直到唐朝武則天稱帝時,則獨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璽,而將八璽制改為九璽制,同時又將“璽”改為“寶”,從此以後各朝都稱“寶”了。北宋增至十二寶,南宋則是十七寶。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寶,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
寶日常使用外,還供奉著“盛京十寶”。由此可見歷朝寶璽的數量是越來越多,而且體積也越來越大,從秦漢的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方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寶命寶”“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天皇”的“定命寶”印面竟有九寸見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萬方、精一執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寶”印面卻是一尺六寸九分見方,可謂是碩大無比。

國之重器

紫禁城,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這裡存放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珍寶近百萬件。在眾多寶物中,哪一種最能代表皇帝的無上權威和地位呢?這就非寶璽莫屬了。誠如乾隆帝所說:“蓋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經綸,莫重於國寶”。中國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御寶的徵信作用,將其作為國家的象徵物,皇帝治理天下的憑證。
故宮藏有明清帝後寶璽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關以後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長達六十多年的統治期間創造了清代歷史最輝煌的時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寶璽一般沒有規定確切的數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御寶為二十五方,後人稱這二十五印章為“二十五寶”。乾隆帝為什麼把玉璽的數目定為25枚?
根據《周易太衍》“天數二十有五”的記載,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傳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寶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國家政權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的總稱。從此,這25方寶璽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一直沿用至宣統末年。二十五方寶璽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
這二十五寶璽也是現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寶。這25寶璽被儲存於交泰殿的寶箱內。寶璽由內閣掌管,用印須經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二十五方玉璽作用,材制多樣以玉制交龍紐為多,其它有金銀還有一方木製玉璽。
大清受命之寶:《交泰殿寶譜》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質,盤龍紐,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璽。
皇帝奉天之寶:《交泰殿寶譜》以章奉若,碧玉質,盤龍紐。
大清嗣天子寶:《交泰殿寶譜》以章繼繩,金制,絞龍紐,冊立太子用。
皇帝之寶二方:皇帝日常用璽,一玉制,一木製,玉質為絞龍紐,木質蹲龍紐。
天子之寶:《交泰殿寶譜》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祭祀用璽。
皇帝尊親之寶:《交泰殿寶譜》用寶太后,太皇太后及上尊謚、廟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祭祀用璽。皇帝親親之寶:《交泰殿寶譜》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祭祀用璽。
皇帝行寶:《交泰殿寶譜》以頒錫賚之用,碧玉質,交龍紐。
皇帝信寶:《交泰殿寶譜》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質,交龍紐。
天子行寶:《交泰殿寶譜》以冊外蠻,碧玉質,蹲龍紐,冊封藩國外夷之用。
天子信寶:《交泰殿寶譜》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敬天勤民之寶:《交泰殿寶譜》以殤勤吏之用,白玉質,交龍紐,嘉賞官吏之用。
制誥之寶:《交泰殿寶譜》以諭臣僚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敕命之寶:《交泰殿寶譜》以鈐誥敕之用,碧玉質,交龍紐。
垂訓之寶:《交泰殿寶譜》以揚國憲之用,碧玉質,交龍紐,頒行法令用璽。
命德之寶:《交泰殿寶譜》以獎忠良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欽文之璽:《交泰殿寶譜》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質,交龍紐。
表章經史之寶:《交泰殿寶譜》以崇古訓之用,碧玉質,交龍紐。
巡狩天下之寶:《交泰殿寶譜》以從省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討罪安民之寶:《交泰殿寶譜》以張戎伐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制馭六師之寶:《交泰殿寶譜》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敕正萬邦之寶:《交泰殿寶譜》以誥外國之用,青玉質,交龍紐。
敕正萬民之寶:《交泰殿寶譜》以誥四方之用,青玉質,盤龍紐。
廣運之寶:《交泰殿寶譜》以謹封識之用,墨玉質,交龍紐。

世界關廟第一印“關聖帝君之寶”玉璽

洛陽關林廟匯文樓主人、半龕居士、關聖印社社長、中國書協會員、金石書畫篆刻家劉中州篆刻的“關聖帝君之寶”玉璽(590x590x1100cm 重1800餘千克)供奉於洛陽關林廟拜殿。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先生贊其為“世界關廟第一印”。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及美國等有名關廟玉璽皆由此印縮小。

細數印章篆刻相關知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