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位於樅陽縣西南36公里的浮山鎮東部。這裡奇妙的山水風光,吸引著無數遊人前來探勝訪幽,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存於浮山天然石壁上的300餘塊摩崖石刻,字字珠璣,筆法萬千;篇篇精湛,文華爛漫;內涵豐富,別具風采。是一難得的書法寶庫和珍貴的文化遺產。

詞語注音

點擊查看大圖

浮山,位於樅陽縣西南36公里的浮山鎮東部。這裡奇妙的山水風光,吸引著無數遊人前來探勝訪幽,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近年來,筆者數次上山調查、統計、抄錄石刻,並對其進行了整理.

石刻特點

綜合觀之,該山摩崖石刻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數量眾多,分布密集

在面積18平方公里的浮山上下已發現尚可辨認的摩崖石刻達315塊,其中散布於會聖崖景區143塊,張公崖景區87塊,金谷崖景區75塊,後山及其它景區10塊。字數少則2字,多有千文,有的鑿於峭壁,有的刻於幽岩,幾乎峰峰可見題字,洞洞可覽銘刻,崖崖可觀佳作,塊塊相連,幅幅層疊,數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安徽省的山崖石刻中少見。

二、年代跨度大,延續時間長

從摩崖石刻的年代看,唐代1塊,北宋15塊,南宋17塊,元代2塊,明代87塊,清代75塊,民國26塊,建國後1塊,年代不詳的有91塊。唐代詩人孟郊在爛柯石上題的“爛柯亭”3個楷書大字,是浮山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在虎形山東陡壁之半,橫刻“一九五四年大水至此,浮山立記”13字,是浮山所見最晚的石刻。最早至最晚,歷時1100餘年,跨歷8代,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來的各種代表性書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書法演變的基本軌跡。

三、作者廣泛,書體兼備

從現存石刻看,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陸元鈞、宋用臣、楊傑、張同之、孟侯珍,明代雷鯉、王守仁、強存仁、黃輝、齊之鸞、於若瀛、吳應賓、鍾惺、林古度、林兆珂、方見、丁鉉、劉東星、方大鎮、劉汝佳吳用先、齊鼎名、錢元善、趙鴻賜,清代方以智、戴移孝、江恂、陳度、吳元澄、朱筠、胡傳、劉凡、葉酉、程仕、丘五典、朱吾弼,民國方守敦、張淦、汪吟龍等近百位歷史名人。既有達官顯貴、社會名流、文人墨客的題詠,又有僧侶道徒、失意官員、隱士遺賢的作品。有的字見方超過200厘米,有的小於5厘米,陰刻、陽刻、細線雙鉤等形體兼備,楷、行、真、草、篆、隸、八分等式俱全。由於各個作者的個性品質、人生經歷、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學識見解各不相同,因而題刻的書法水平有很大的區別,或清秀挺拔,或圓潤遒媚,或纖細柔婉、或雄渾豪放、或莊嚴拘謹、或氣勢奪人,琳琅滿目,雅韻流布;爭奇鬥妍,異趣橫生,產生了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藝術效果。

四、形式各樣,內容豐富

縱覽全山摩崖石刻,就其內容的主流而言,可分為詩詞歌賦、景物景觀命名、紀事、佛教用語等類。

有關題詠浮山的詩詞歌賦類石刻占有很大的篇幅,有詠浮山的山水詩、詠景點的抒情詩、詠景物的哲理詩以及記載山史的敘事詩等多種。近100首的詩詞歌賦中,上乘之作美不勝收。枕流岩浩笑廊內,有明書畫家雷鯉所題《浮山紀游》詩1首:“已從浮山來,更覺浮山好。萬壑染秋雲,乾坤怪未了。遊人無古今,天風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以詩頌景,膾炙人口,讀來使人飄飄欲仙。“共下虛舟牆,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轉地中輪。鐘鼓生風雨,龍蛇自屈伸。借來莊子斧,削去古今塵。”此五言詩刻在隱賢崖,是清著名學者方以智、書畫家戴移孝等4人聯手所作的一首很感人的哲理詩,寓理藏巧,造詣深遠,給人以啟迪,引人去遐想,追求真善美,鞭笞假醜惡。還有明文學家王守仁《寄題浮山》、鍾惺《題浮山崖壁》,清書畫家江恂《戲題浮山》、吳元澄《登浮山絕頂》等詩,均字句雋永,對仗嚴整,通篇有味,令人誦不絕口。

浮山數量最多的則是用2至4字命名景物景觀類的石刻。枕流岩下的一條終年不絕的澗水,時而湍急,時而平緩,野趣橫溢,因而陡壁之上有明學者趙壽祖題刻的“枕流岩”和明書法家強存仁親書的“九帶遺蹤”等擘窠大字。滴珠岩,形如旋螺,當頂裂逢,仰視高空,藍天一線,泉水似天界而降,如珍珠細灑,故石刻有“一線天”、“天台幻境”、“天河墜玉”、“懸河”、“雨化天”、“水天洞口”、“滴水洞”等詞。其它還有以“會聖崖”、“金谷崖”、“繞雲梯”、“非人間”、“別有天地”、“何地飛來”、“山鳴谷應”等等命名景物景觀的石刻。這些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的題刻,既是浮山景致的寫照,又是以其藝術形式的濃縮與概括,從而將一個個奇峰、靈岩、怪石、幽洞的特點及風采,極其恰當地表露出來,將山上的春風秋雨、曉霧朝霞、夕照餘輝、流泉飛瀑等自然妙境,淋漓盡致地予以描繪。真是一字代表諸景,諸景凝結於一詞,石刻、風景相互映照,渾然一體,遊人見字賞景,依景觀字,領略山川之俊美,讚嘆世間之奇觀。

全山石刻中,尚有一定數量的記載各種歷史事件的紀事作品。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秋,鄭州高僧遠祿公來浮山講佛,著名詩人歐陽修慕名而來與遠祿對弈,遠祿連勝數局後,即以棋理解說佛教,闡明佛法,歐陽修大為折服,故明官員於若瀛在會聖岩內題刻“因棋說法”4字,以記其事。在隱賢岩內,有宋代文學家楊傑的《隱賢岩記》,全文為:“維彼南崗,洞孔山腹,仰者若呀,俯者若伏,側出旁穿,三十有六。在昔晉梁,浮圖始昌;五代之季,棟宇頹弛,釋子無似。逮此呂侯,來守是州,廢者必修,乃會僧遠,乃經乃營,率扶其傾。遠將傳嗣,俾承厥志,匪雲孰謂?帷是隱賢,芝華玉淵,宅者如仙。比有檀越,請完其闕,築屋周列。嗟若替陵,將衰而榮,將沉而升,物有所待,如暗遇燈。千載之來,匪呂弗興,否將思泰,如谷有聲。一日必茸,匪遠弗成。長江未竭,高山未平,垂千百齡,清風奚泯。治平二年冬十二月 日無為楊傑撰”。以四言古文的形式,精美華藻的詞句,真實地敘述了浮山佛教幾度衰落、多次振興的歷史過程。其它諸如“陸元鈞游山記”、“宋用臣記游”、“毛知遇修路記”、“會聖寺田地四至記”、“華嚴寺極樂岩接引如來丈六金身記”、“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記”等紀事類石刻,其內容涉及到千百年來眾多的歷史人物活動、佛道二教、寺院建設、道路修整、山川開發、自然災害等許多方面,既是浮山山史的見證,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

現存於浮山天然石壁上的300餘塊摩崖石刻,字字珠璣,筆法萬千;篇篇精湛,文華爛漫;內涵豐富,別具風采。是一難得的書法寶庫和珍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