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

在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 (892),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北山造像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岩、營盤坡等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重慶市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上,包括城北的佛灣、北塔、觀音坡、佛耳崖、營盤坡等處窟龕,以佛灣造像規模最大。唐代景福元年(892年)昌州刺史兼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靖於此建寨造像,後經五代、南宋續建,歷時250餘年建成。在長約500米,高約7米的山崖上,共有260餘窟龕,造像約7000尊,其中以宋代雕刻造像最為精美。

北山摩崖造像

正文

中國南宋佛教石窟寺。在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 (892),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 250餘年。北山造像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岩、營盤坡等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灣為北山造像集中區,長500米,岩高7米,共264個龕窟 (編為290號),造像約6000餘軀,題記和造像記55則。造像分為南北兩區,南區多晚唐及五代作品,北區多兩宋作品。南區編號 3、5、9、10等的造像,為此間晚唐典型作品。刻有乾寧、光化等紀年的50、51號龕,人物造型豐潤華麗,富於寫實。5號毗沙門天王像亦為晚唐刻造,高2.50米,寬0.83米,面南而立,形象雄健,頭戴高方冠,身後有火焰和圓形項光,身著甲,腰佩刀,右手平伸,左手上揚,雙足下二夜叉。主像左右側為侍者和部屬,形象各異。北山晚唐造像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
北區是北山造像的精華,如 136號轉輪經藏窟,高4.05米,寬 4.1米,深6.79米,平頂方形,中央刻八角盤龍轉輪藏。下層為須彌山,山下刻蟠龍,首尾相交於正面。正壁為釋迦坐像,雙手置於胸前,作說法狀。左右為觀音、大勢至。南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輪觀音。北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見圖)。北山摩崖造像窟壁間尚存題記 5則, 刻於南宋紹興十二至十六年 (1142~1146)。其他紀年像, 有北宋鹹平、靖康及南宋建炎等。宋代造像精品,還有125號“數珠手觀音”、113號“水月觀音”、115號 “孔雀明王”及 117號“地藏變”等。此外佛灣尚有碑碣6通,經幢8座。唐《韋君靖碑》是研究北山造像的重要資料。宋《古文孝經碑》《趙懿簡公神道碑》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等有重要價值。題記中還保留有古代匠師名字,除潁川胥安外,還有伏氏一宗,如伏元俊伏世能等。
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了專門保護機構。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於佛灣修建長廊 1座,後山開鑿大小排水溝2條,長約300米,減少了雨水的危害。70年代末期,修建了北山文物保護區的石圍牆,並修整了道路,增強了石窟的安全。80年代初對“轉輪經藏窟”、“孔雀明王窟”採取了錨桿支護及化學灌漿加固措施。
參考書目
 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石刻考察團:《大足石刻》,文物出版社,北京,1959。
 閻文儒:《大足龍崗山石窟》《四川文物》(石刻研究專輯),成都,1986。

配圖

北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