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興寺

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隆興寺核定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正定隆興寺正定隆興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改額隆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旨,於寺內鑄造一尊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並蓋大悲寶閣。此後,對寺院進行擴建,形成以大悲閣為主體的宋代建築群。各代對寺內建築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賜額“隆興寺”。

歷史

正定隆興寺正定隆興寺

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由此一組宋代建築拔地而起,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群。由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裡晨鐘暮鼓,鐘磬齊鳴,香菸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元代曾多次賜金重修,並賜田畝、經卷、長明燈錢資助寺院的經濟和佛事,致使龍興寺僧徒增多,規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膽巴曾一度住持隆興寺,並施白金千兩重修大覺六師殿。明萬曆年間敕修寺內主要建築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與此住架,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兩度奉敕大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並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宮被天主教堂侵占,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圮,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53年成立專門文物保管機構至今,國家屢撥巨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擴建,使古剎逐漸恢復其盛世風貌。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城內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隆興寺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正定縣城東隅。

主要景點

戒壇

戒壇是一座亭台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從外面看去,戒壇三層四面,第一層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結構,支撐著整個戒壇的大屋檐,戒壇屋頂為攢尖式屋頂,四條屋脊,每條屋脊上有六隻神獸,索命戒壇的等級還是很高的。
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中國也不多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古代,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涼寺。

大悲閣

大悲閣大悲閣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後部。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據記載,該閣始建於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
大悲閣內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台上,是中國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淨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0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製,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一通宋碑記載,其鑄造程式是: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
1944年(民國33年)重修大悲閣時,拆掉了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建築面積較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一。東、西、北三面牆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無存。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憑欄縱觀正定古城風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此閣,吟詩詠賦,留下了許多美好詩篇。
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西側為慈氏閣。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木製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套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採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檐牆一周的柱子均採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國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7]

無門寺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築天王殿,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正中殿身五間,進深五間。中央部分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廈,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見格,殿頂為綠琉璃瓦剪邊、檐下飾雄大的綠色斗拱,翼角弧度圓潤而微微向上翹起。像這樣立體禮富淤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中國早期古建築中實屬罕見。殿內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一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迦葉)像為宋代原塑。檐牆及圍繞佛壇的扇面牆上,均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繪製的壁畫,題材內容為佛傳故事。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流暢。扇面牆背麵塑有玲瓏別致的須彌山,山間塑有羅漢、獅、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樑微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

天王殿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圍牆上,有琉璃磚雕刻的“富貴牡丹”。正對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照壁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頂及兩側用綠色琉璃瓦鑲嵌。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牆為大紅色彩。
照壁之中有兩條栩栩如生蛟龍。傳說,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無橋,過往不便,後打鑄兩條鐵鏈繫於兩岸木樁,以利行人渡船,後經年累月,鐵鏈變成兩條綠龍,為害百姓,被張天師擒獲。此時,正值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門,正愁沒辦法交差。於是便讓工匠連夜動工,在大佛寺門前修起了這座照壁,把二龍牢牢地嵌在中間,這樣一來鎮鎖了蛟龍使它不能作惡,二來也遮掩了大佛寺沒有山門的尷尬。

摩尼殿

摩尼殿摩尼殿
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北行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該寺主要建築之一,坐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屬抬梁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結構形式。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佛經上說:“摩尼珠,投入濁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平面布局為十字形,面闊七間、近深六間。長33.32米,寬27.08米,重檐歇山屋頂,綠琉璃瓦覆頂。與一般重檐建築不同處是把外牆砌到副階檐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
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除內槽東、西扇面牆內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為清代繪製外,其餘皆繪有明代成化年間所繪的壁畫,四抱廈繪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牆內壁採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整個過程。內槽東西扇面牆外壁分別繪“西方勝景”和“東方淨琉璃世界”,畫面長9.36米,高7米,構圖宏偉。保存較好的“西方勝景”,以西方三聖一彌陀、觀音、大勢至為中心繪佛、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00餘身。

隆興寺千年槐樹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結構牌樓門,因隆興寺南北縱深、院落重疊,此牌樓應為前後兩個院落之間的導入之門。摩尼殿北門出來,有一架小巧的木製牌坊,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餘年的槐樹,一為龍槐,一為鳳槐。
相傳西漢末年,正定城內一個富家的小姐與家中年輕的長工眉目傳情,談起戀愛。在當時封建社會,不難猜到其後的結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堅決反對,要棒打鴛鴦。倆人便相約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趕,無處可逃,相對盟誓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說完,在此處當即化作兩株槐樹。若干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到正定,聞此情,見此樹,深為感動,賜名龍鳳槐,後人又稱之為夫妻樹、姻緣樹。這對古槐樹冠在空中相通,樹根在地下纏繞,國運衰則葉稀,國運盛則葉茂。人們感知龍鳳槐的靈性,若繞樹三匝,相信會有福報。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製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建造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現狀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文化氣息

正定隆興寺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身楷書30行,行50字。碑文記述了恆州刺史王孝(單人加零)奉命勸獎州內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經過。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讚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有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序複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寺內盡端的毗佛殿,創建於明代。殿內有銅鑄的毗盧佛像,設計精巧,造型奇特,是國內孤例。佛像整體分三層蓮座,每層四尊銅像,各向一方,相背坐於蓮座中央。蓮座的第一蓮瓣上刻一小佛,總計大小佛像1072尊。

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觀音彩塑。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它的眼睛往下朝我們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為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據碑文記載,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於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魯迅先生視它為珍寶,讚美它為東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魯迅故居仍然陳列著。”

正定隆興寺正定隆興寺

這魯迅眼裡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台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特點

正定隆興寺正定隆興寺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

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

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瓣,1072尊佛像。最後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遊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文物價值

正定隆興寺被中國古建專家梁思成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中國最高的銅鑄大佛“千手觀音”。隆興寺作為河朔名寺,歷經千年,見證了唐宋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發展變化。隆興寺是中國國內現存宋代建築、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築之一。

寺廟之最

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

摩尼殿大殿結構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像這樣外觀重跌雄偉、富於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為宋《營造法式》之典範,被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最美五彩懸朔觀音像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上共有佛像30餘身,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端坐於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俗稱“倒坐觀音”。觀音像高3.4米,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12]

最古老的轉輪藏

轉輪藏直徑七米,是一座收藏經文的鏇轉書架,外觀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設木軸,亭身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鏇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報恩寺華嚴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轉輪藏、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經閣清代轉輪藏、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因此稱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12]

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隋

龍藏寺碑全稱“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在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中,隋代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而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字型方整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滯寬博,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呆滯,在書體結構和用筆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讚譽“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後人也稱其為楷書第一碑。

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音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閣內供奉聞名遐邇的宋代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俗稱“正定府大菩薩”。它為北宋開寶四年(971)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兩隻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隻手,分別執日、月、淨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世界上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

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毗盧殿位於隆興寺中軸線最末端,殿內的毗盧佛堪稱國寶,毗盧佛設計獨特,精美絕倫,為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御製的。這尊毗盧佛全部為青銅鑄造,高6.72米,由三層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圓鼓形蓮座層置而成。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於變化,整尊造像上總計大小佛像1072尊。這尊皇家御製的毗盧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銅鑄工藝,據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文化活動

隆興寺帝王禮佛表演

隆興寺是座皇家寺院,歷代皇帝多次駕臨並撥款修繕。據《隆興寺志》記載: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下令撥國庫銀兩重修隆興寺後,康熙皇帝親臨瞻禮,賜親筆手書的“敕建隆興寺”等19塊匾額。
2011年底文保所根據史料記載,重新編排了大型“帝王禮佛盛典”,再現了康熙皇帝駕興隆興寺,地方官員迎接聖駕,皇帝御賜匾額、上香禮佛的歷史場景。所有參加演出的人員,全部是文保所職工,經過半年多的演出磨合,“帝王禮佛”盛典已經成為遊客最喜愛的演出節目之一。

千手觀音表演

隆興寺大悲閣內供奉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1.3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世界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她不僅是隆興寺的象徵,更是古城正定的象徵。千手千眼觀音表演是由導遊科十位年輕的姑娘表演的,演繹了千手千眼觀音的神韻。

春節廟會

廟會時,隆興寺內帝王禮佛盛典將再現了康熙皇帝敕建隆興寺、親賜匾額、禮拜大佛的盛大場景。另外,隆興寺大悲閣前的佛樂吹奏表演;大悲閣東側撞響吉祥鍾,萬民祈福祉活動。

旅遊貼士

交通

公車
從石家莊市區坐快177路到大佛寺站下車。
計程車
石家莊市內打的直接到隆興寺。
自駕車
自駕車沿107國道一路向北,107國道旁有景區引導牌。

門票

大佛寺成人票為50元。
學生、老人、宗教人士、本地人(僅認身份證,不可以用戶口本等其他證件證明)半價。

中國寺廟4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