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江蘇省鹽城市永寧寺]

永寧寺[江蘇省鹽城市永寧寺]
永寧寺[江蘇省鹽城市永寧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寧寺:位於鹽城市城區環城村,占地48畝。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寶塔及廂房、僧舍等,山門上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寺名匠額。天王殿內,有用香樟木刻成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臥玉佛和幾尊坐玉佛,還有千手千眼觀音等眾佛雕象。永寧寺舊址位於鹽城縣城光明巷北首(今鹽城中學校南操場處),原名為護國永寧禪寺,始建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是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

基本信息

建築特色

永寧寺佛殿的建築是典型的磚木結構,具有濃郁的山西北方建築特色。永寧先後經過七次大型修復,現只保存下三統石碑。其中最大的一統石碑是大清光緒廿九年歲次癸卯孟秋月中浣立石(重修永寧寺碑記並序)云:永寧寺,古人命名之,旨悠久安靜之意。光緒戊戌主任持僧覺恩。引攜村民五拾餘人家捐款修復中佛殿。大清乾隆廿一年丙戊季春立:(頂禮十方銘石記)……,福有福田、求之由己、無大無小,但天道有往必還。修相傳十世久爾,幸各處檀越香火千年何難?三千多眾出鋪地之磚鋪天之石,救大千之眉火,種萬載之福田。共五個縣,二十個村人民。光緒年間還有一統石碑是由永寧寺主持僧源珏師和住寺僧源煙師,募化僧、緒裕師與徒弟廣紀、廣經、廣系共同代領各村善男信女和各界信士,共200多人損款進行了一次修復工作。石碑為“永寧寺修復芳名碑”。 文化革命時期,下層人員把牛鬼蛇神與佛教打成一論,對寺院進行橫掃,當時把殿內的古佛像一掃而空。雖然沒有佛像,可是殿宇仍然顯示了元代的建築藝術風彩。後來天王殿成了小隊的糧庫,院內各隊挖了十多個山藥窖,還圈了牛羊。使整個寺院破亂不堪,一片淒涼荒慘之境像。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九日(永寧寺修復碑誌)記:有二十八名善男信女捐資修復了中佛殿、觀音殿。一九九七年五月興工,同年十一月九日竣工,重現聖境。當時佛慈悲眾生再次放光顯聖,普照十方眾生。這次修復是能目師(女)主持進行的。

簡介

鹽城永寧寺鹽城永寧寺

永寧寺現任主持為茗山法師,都監為乘願法師,僧眾20多人。每日晨鐘暮鼓,焚音嘹亮。先後接待過香港、台灣

永寧寺永寧寺

地區和新加坡等國家的佛教界人士,和數以萬計的國內香客。永寧寺已成為旅遊觀光和信徒敬佛的一處勝地。。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寶塔及廂房、僧舍等,山門上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寺名匠額。天王殿內,有用香樟木刻成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臥玉佛和幾尊坐玉佛,還有千手千眼觀音等眾佛雕象。

永寧寺舊址位於鹽城縣城光明巷北首(今鹽城中學校南操場處),原名為護國永寧禪寺,始建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4年),是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據《續修鹽城縣誌》記載"該寺殿宇高聳金碧,湧現於百里之外,昔人泛海者,以此為指南車。"八字紅牆外有照壁,紅牆中央為頭殿,兩側供有泥塑哼哈二將,正中供奉裝金彌勒佛。二殿有10丈見方的天井,中鋪石板,天井正北為大雄寶殿,題曰:"淮寺第一,蓋不虛雲"。建築宏偉壯觀,為蘇北少見的大型斗拱結構。殿身為7間歇山雙重檐,無梁無檁,集拱、飛吊、抖、平座、爵頭、額、柱、鋪作、伏緣於一體,設計之精巧,堪稱一絕,殿頂有七七四十九格藻井天花,圖案古樸別致。殿東西兩側有金裝十八羅漢。殿中供奉3尊如來三世佛,高l丈余,佛身魁偉,貼金呈古銅色,背面有表飾白象及若干天神天將的立體雕塑,殿後天井為藏經樓,是2層古建築,內有經櫃若干,藏經萬卷。

省重點寺廟

永寧寺永寧寺

永寧寺是省重點寺廟。舊址位於鹽城縣城北八字巷(今鹽城中學東南角),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是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至清末仍為五進大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抗金名將韓世忠設中軍帳於寺內,岳飛曾四次到永寧寺與韓世忠、梁紅玉夫婦商討抗金大計。韓世忠夫婦晚年即隱居於此。抗戰時期,永寧寺方丈雪松法師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並以己中醫之長搶救新四軍傷病員,被劉少奇、陳毅譽為“革命和尚”。永寧寺亦被毀於日軍炮火。

1993年初,鹽城市人民政府決定異地重建永寧寺,現址位於鹽城市海純路12號。坐北朝南,占地40畝。天王殿內供有香樟木刻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臥玉佛,殿前15米高的露天觀音像,清淨莊嚴,相好光明。十年建設,基本上恢復了永寧寺的原有規模,再現了昔日十方叢林景象。先後接待過香港、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等國佛教界人士以及國內外香客遊人。永寧寺業已成為鹽城市弘揚佛教和遊覽觀光的一處勝地。

歷史

據《續修鹽城縣誌》記載"該寺殿宇高聳金碧,湧現於百里之外,昔人泛海者,以此為指南車。"八字紅牆外有照壁,紅牆中央為頭殿,兩側供有泥塑哼哈二將,正中供奉裝金彌勒佛。二殿有10丈見方的天井,中鋪石板,天井正北為大雄寶殿,題曰:"淮寺第一,蓋不虛雲"。建築宏偉壯觀,為蘇北少見的大型斗拱結構。殿身為7間歇山雙重檐,無梁無檁,集拱、飛吊、抖、平座、爵頭、額、柱、鋪作、伏緣於一體,設計之精巧,堪稱一絕,殿頂有七七四十九格藻井天花,圖案古樸別致。殿東西兩側有金裝十八羅漢。殿中供奉3尊如來三世佛,高l丈余,佛身魁偉,貼金呈古銅色,背面有表飾白象及若干天神天將的立體雕塑,殿後天井為藏經樓,是2層古建築,內有經櫃若干,藏經萬卷。永寧寺為何有如此規模?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來歸,武德 七年(公元624年),廢射州,仍置鹽城縣"。說的是隋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四起。有一位農民起義頭領韋徹,在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帶領一支起義軍,攻克了濱海重鎮鹽城,在鹽城稱王,置射州,將鹽城一分為三,即射陽、新安、安樂三縣(後二縣縣治今鹽都縣樓王鎮西北丁馬港和建湖縣慶豐鎮西南的上成莊)。韋徹在鹽城南門(今鹽城中學)修築了臨時宮殿,他在鹽城統治達七年之久。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派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征討韋徹,大敗而逃,差點被韋徹活捉。後韋徹見李淵統一天下大勢已定,主動請降,李淵仍封他為王。三年後,韋徹病逝。李淵下令撤射州及所屬三縣,仍恢復鹽城縣。臨時宮殿被拆除,在宮殿原址上建了一座大寺廟,稱"護國永寧禪寺",意為此處供奉神靈,永久安寧,不再有造反者出現。永寧寺經歷代修葺,一直保持完好。清末仍為五進大殿,兩廂配殿,還有眾多僧房。山門內有唐初程咬金手植古柏一株,主幹幾人聯手方可合抱。宋高宗南渡後,御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坐鎮淮陽,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粘罕率大軍分兩路包抄淮陽,韓世忠兵敗後撤,在鹽城駐軍三月,中軍帳就設在永寧寺內。抗戰初期,永寧寺在一次暴風雨中遭雷擊起火,毀了古柏和部份殿宇。日軍進攻鹽城前,駐鹽城的國民黨軍主動放棄鹽城,縱火燒城,永寧寺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幾次到永寧寺,看望住持雪松法師。成立鹽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時,雪松法師擔任了鹽城縣參議會參議員。他在陳毅、劉少奇等領導人的教育幫助下,擁護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積極參加抗日文化宣傳活動,組織了鹽城縣佛教界抗日救護隊,自任教官,以自己會中醫的一技之長,救護過不少新四軍傷病員。他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過共產黨的幹部胡揚、蘇海、還寄萍、李寄農等人,陳毅、劉少奇稱他?quot;革命和尚"。日軍占領鹽城後,永寧寺僧眾逃散,殿宇遭到進一步破壞。抗戰勝利後,永寧寺僅剩斷壁殘垣,一片廢墟。1993年初,鹽城市人民政府決定異地重建永寧寺,成立了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師為主任的永寧寺修復委員會。經重建,基本上恢復了永寧寺的原有規模,再現了昔日永寧寺的佛門景象。永寧寺現任主持為茗山法師,都監為乘願法師,僧眾20多人。每日晨鐘暮鼓,焚音嘹亮。先後接待過香港、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等國家的佛教界人士,和數以萬計的國內香客。永寧寺已成為旅遊觀光和信徒敬佛的一處勝地。

鹽城永寧寺高清大圖鹽城永寧寺高清大圖
鹽城永寧寺高清大圖鹽城永寧寺高清大圖

河南洛陽永寧寺

中國古代最高建築---永寧寺

永寧寺永寧寺

北魏時,洛陽永寧寺的九層塔,甚為壯觀,可媲美北印度犍馱邏的迦膩色迦大塔與日本平安京法勝寺的大塔。

依《洛陽伽藍記》卷一雲(大正51·1000a)∶‘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遙已見之,(中略)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鎖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鈴,合有五千四百枚。’

此塔塔高號稱百丈,合今136.71米,比我國現存最高山西應縣木塔還高1倍,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公元534年,該塔遭雷擊起火而焚毀,現僅存塔基遺蹟。日本法勝寺的八角九重塔塔高為八十四丈,北印度迦膩色迦塔高四十餘丈。

永寧寺塔永寧寺遺址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都城洛陽城內永寧寺,現已不存,遺址在今洛陽市東。據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追述,永寧寺塔木結構,高九層,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見。據其他記載,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餘丈,合今在百米以上,是古代最偉大的佛塔。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塔的裝飾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繡,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永寧寺塔已進行了考古探查,基礎由夯土築成,約百米見方,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長寬均38.2米,高2.2米,周邊原有石欄桿,四面中部各有一斜坡道。塔身四角加厚成墩,使塔顯得十分穩定。塔建在永寧寺內中心,四周包圍廊廡門殿,是早期中心塔

洛陽永寧寺是在北魏後期熙平元年(516)靈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被焚毀,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的漢魏洛陽城址內。

永寧寺是北魏後期都城洛陽的重要佛寺故址。當時位於北魏宮城的西南側﹐占地面積達9萬平方米。它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是專供皇帝﹑太后禮佛的場所。永熙三年(534)被大火焚毀。

永寧寺遺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遺蹟﹐為高大的土台﹐當地俗稱木寧寺或木塔寺﹐清代誤定為陵冢﹐樹“漢質帝靜陵”碑﹐至今碑石猶存。遺址於1963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發掘。

建築遺蹟

永寧寺永寧寺

寺院圍牆經勘察﹐平面長方形﹐南北305米﹑東西260米。塔基位於圍牆內正中部位﹐平面呈方形。塔北有一片較大的夯土台基遺蹟﹐東西60餘米﹐建築面積達1300平方米以上﹐為正殿基址﹐據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載﹐該殿豪華絢麗﹐可與宮廷中的太極殿相比﹐兩側向南延伸﹐連線東西廊檐。圍牆內正南又有一處殿基﹐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圍牆南壁正中是寺院的山門﹐面闊7間﹐進深2間﹐正對著佛塔。據《洛陽伽藍記》記載﹐門上原有門樓三層﹐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又記圍牆的東﹑西﹑北三壁亦各有一門﹐均直對佛塔﹐東西兩門各有門樓二層﹐北門無樓﹐似烏頭門﹐遺蹟今已不明。永寧寺遺址的山門﹑佛塔及正殿均位於中軸線上﹐而以塔為中心﹐殿在塔後﹐這是中國早期佛寺建築的典型布局。

佛塔塔基

永寧寺塔為木塔﹐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原為九級﹐舉高九十丈(《水經注‧谷水》條又記為四十九丈)﹐今僅留塔基。塔基夯築﹐平面略呈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基座東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過2.5米。在下層基座正中築上層基座﹐平面方形﹐邊長38.2米﹐高2.2米。台基四邊用青石壘砌壓邊﹐基座四面均設踏道。原來基座四周應繞置石欄﹐現僅在其附近散見一些石欄構件。

木塔建於上層基座上﹐現尚存方形礎石124個﹐分內外5圈﹐排列整齊有序﹐皆呈正方形的格線式。除外圈檐柱每柱下只置一石外﹐其餘諸圈礎石皆用上下三重平石疊砌而成﹐包砌在夯土層中﹐最上重的平石刻有榫槽以使立柱固定。在第四圈礎石內﹐築成土坯壘砌的方形實心體﹐為木塔的中心柱﹐邊長20米﹐殘高3.6米。在其東﹑西﹑南三面各開5龕﹐每龕都設在兩柱之間﹐寬約1.8米﹐進深20~30厘米﹐呈弧形。龕內原有塑像﹐今僅存殘塊。中心柱北面沒有壁龕﹐只見方形柱槽﹐原應為支架木梯的登塔之處。

檐牆外塗丹朱﹐內繪彩色壁畫。壁畫內容有菩提樹﹑背光和蓮花化生等佛教題材。塔基地面鋪有一層較厚的白灰硬面。在檐牆殘基與白灰地面處﹐保存有門窗的遺痕﹐按門窗遺痕及每面10個檐柱推算﹐木塔底層外檐每面應面闊9間﹐與“三窗六門”的記載相吻合。

塔基遺物

永寧寺永寧寺

有大量佛教泥塑殘像﹐還有石雕﹑瓦﹑瓦當等建築材料。佛教泥塑殘像有大小兩種﹐大像較少﹐有佛和菩薩造像。小像出土約300餘件﹐多為貼置牆壁上的“影塑”﹐包括飛天﹑菩薩﹑比丘以及世俗供養人像﹐有高冠大履褒衣博帶的上層人物及其侍從﹑文吏和武士等。這批泥塑造型精緻﹐形態生動﹐超出同時期石窟中泥塑的藝術水平﹐是北朝雕塑藝術的精品。建築材料中﹐有飾獅子紋的貼磚﹐瓦當多為寶裝蓮花紋﹑變體蓮紋和蓮花化生等圖案﹐其題材均與佛教藝術有關。1979年對永寧寺的塔基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大量佛教泥塑殘像。泥塑殘像分大小兩種:大像較少,只有佛和菩薩像的殘件,無法復原;小像較多,約300餘件,多為貼置牆壁上的影塑。塑像頭高約7厘米,體高約15厘米。全系手工塑制,泥質細膩,淘洗勻淨,由於曾遭大火焚燒,現在已成堅硬的陶質。從頭像看,主要內容有兩類:一類是菩薩、弟子、飛天等;另一類是世俗供養人,包括眾多的文武官員和男女侍僕、侍衛武士等,模擬著皇室供養佛的行列。泥塑的面貌傳神,富有個性,人物的髮髻、冠帽、衣袍、鞋履等,刻畫得細緻逼真,代表了當時泥塑藝術的最高水平。

史料記載

永寧寺永寧寺

北魏楊炫之著《永寧寺》文描述如下:

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②。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③。

其寺東有太尉府④,西對永康里⑤,南界昭玄曹⑥,北鄰御史台⑦。閶闔門前御道東有左衛府⑧,府南有司徒府⑨。司徒府南有國子學⑩,堂內有孔子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在側(11)。國子學南有宗正寺(12),寺南有太廟(13),廟南有護軍府(14),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衛府(15),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16),曹南有九級府(17),府南有太社(18),社南有凌陰里,即四朝時藏冰處也(19)。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20),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21)。上有金剎(22),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23),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24),是以建設過度也。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25)。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鐸(26)。復有鐵鏁四道(27),引剎向浮圖四角,鏁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瓮子(28)。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29),戶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鈴(30),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31),殫土木之工(32),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33),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34),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35)。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金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36),難得而言。栝柏椿松(37),扶疏檐溜(38)。叢竹香草,布護階墀(39)。是以常景碑雲"須彌寶殿(40),兜率淨宮(41),莫尚於斯"也(42)。

外國所獻經像,皆在此寺。寺院牆皆施短椽,以瓦復之,若今宮牆也。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通三閣道(43),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44)。圖以雲氣,畫彩仙靈,列錢青璅(45),赫奕華麗(46)。拱門有四力士、四師子(47),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莊嚴煥炳(48),世所未聞。東西兩門亦皆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一道,上不施屋,似烏頭門(49)。其四門外,皆樹以青槐,亘以綠水(50),京邑行人,多庇其下(51)。路斷飛塵(52),不由渰雲之潤(53);清風送涼,豈借合歡之發(54)?

詔中書舍人常景為寺碑文(55)。景,字永昌,河內人也(56)。敏學博通,知名海內。太和十九年(57),為高祖所器(58),拔為律博士(59);刑法疑獄,多訪於景。正始初(60),詔刊律令(61),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龜、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62)。又詔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入預其議(63)。景討正科條(64),商榷古今,甚有倫序(65),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陽宮殿門閣之名,經途里邑之號。出除長安令(66),時人比之潘岳(67)。其後歷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68)。學徒以為榮焉。景入參近侍(69),出為侯牧(70),居室貧儉,事等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滿架。所著文集數百餘篇,給事中封□伯作序(71),行於世。

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后共登之。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之(72)。

炫之嘗與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73),下臨雲雨,信哉不虛!

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74),波斯國胡人也(75)。起自荒裔(76),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77),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嘆,實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78),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79)。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80),合掌連日。

至孝昌二年中(81),大風髮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餘。復命工匠,更鑄新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