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道教正一教]

正一道[道教正一教]

正一教由道教創始人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天師家學,為後期道教發展打下了基礎。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正一道的創立使道教開始以教的形式出現,區別於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為最高崇信,奠定了幾千年的道教歷史。正一道以龍虎宗為核心,以張陵後嗣為首領的領導核心。

基本信息

簡介

正一道正一道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

個符籙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一直流傳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該年元成宗在已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

歷史

正一道正一道
元成宗之所以會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會在此時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這是各種錯綜複雜的歷史條件長期醞釀、發展的結果。第一,正一道以龍虎宗為核心,以張陵 後嗣為首領的領導核心已經形成。龍虎宗大約形成於唐代後期。兩宋時,與茅山、閣皂二宗並稱“三山符籙”,宋室對三宗首領的禮遇和支持幾乎不分軒輊,三宗的勢力也在伯仲之間,茅山宗的發展還常常略勝一籌;且彼此都是平等的,並無隸屬關係。從張陵起,其子孫雖代代被稱為“天師”,但那只是教徒對首領的尊稱,或流行民間作為一般 民眾的口頭稱呼而已,官方從未正式承認,連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 子孫以“先生”稱號,加封第三十代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況卻發生 了很大的變化。蒙古貴族以武力威震歐亞,入主中原後,亦以強權政治作為維護統治的 主要手段。但為了籠絡人心和軟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識形態的手段, 特別是宗教作為強權統治的補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進據江南後,深感其社會影響過於強大,重點便轉向扶植張陵後嗣主領的龍虎宗,而對全真道採取適當限制的政策。 因為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 響。蒙古族又世奉薩滿教,思想上也較易接受道教的符籙派。因此在元世祖統一江南後, 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特受榮寵。從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見張

正一道正一道
陵第三十六代孫張 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張正言止,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大真人,並受命掌領江南道教。以官方名義封張陵子孫為“天師”,並命其掌領江南諸路道教,都是僅見 於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的用心。天師封號是尊貴的桂冠,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實權,張陵子孫獲此榮寵,立即身價百倍,在整個道 教界,特別是在眾多符籙道派中,地位便顯得十分突出和顯要。諸如江南地區各級道官 的任命,各派宮觀的賜額,各派之間矛盾的解決,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務須向元室請示等, 都須首先報告天師,或請天師轉達。這樣一來,歷代天師自然成為江南諸符籙派共同的 首領,龍虎宗也就成為各符籙派的核心,這就為日後正一道的成立準備了領導核心。 第二,組織基礎逐步建立。歷代天師既然在道教中居於十分顯要的地位,龍虎宗自然獲得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事實上,元代龍虎宗的發展,不僅遠遠超過它歷史上的任 何一個時代,也大大超過其他任何符籙派別。除其祖山龍虎山地區道教空前繁盛外,它 的支派玄教的發展規模顯得尤為突出。

發展

正一道張陵張陵
宮觀遍布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及燕京一帶,且有大批弟子擔任上述地區路、州、縣的道教官職。其組織發展規模是當時任何一個符籙道派所不能比擬的,從而為各符籙派集合到龍虎宗周圍組成一個大派正一道準備了組織基礎。 第三,各符籙派在思想、組織上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由於各符籙派的教義、方術 甚為接近,它們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於歷代天師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各派之間接觸頻繁,從而彼此間的交融更加廣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師吳全節既向陳可復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首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玄教另一弟子陳日新既精詣黃籙齋科,又研究道書丹經。茅山道士趙嗣祺參學玄教,張雨拜玄教道士王壽 衍為師。武當全真道士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師黃舜申參學清微法。 徐異既嗣淨明道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蘭道元參學全真。趙宜真先學正一法,次師全真道士金志揚之徒張鐵玄、李玄一學內丹,復向淨明道士學淨明忠孝之道,被尊為淨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籙派的互相參學交融,為組成正一道大派準備了思想條件。 思想、方術上的互相交參,進一步導致各派組織上的會歸與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 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穎達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 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屬正一道)郭宗純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後已逐漸會歸於正一道。傳至武當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間即與全真道合流,而其南傳之系則可 能漸合於正一。東華派在林靈真以後,已由龍虎宗弟子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相 繼作了它的兩代宗師,證明東華派在林靈真之後已成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又 表現在元代中後期諸符籙派在組織上逐漸合而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 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作“正一教主”為標誌,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特點

正一道正一道
正一道的特點是:

第一,以張陵後嗣為首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 “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歷代天師皆襲此職。張與材於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 (延皊) 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天師),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如故”。其後第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皆相繼受命作正一道首領。明清時,天師封號雖 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須。

第二, 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籙派組合而成。

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 有的則只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淨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第二,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 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 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鑒於“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意欲整頓其教之綱紀,著《道門十規》以加強其教規,但收效甚微。

著名道士

正一道正一道
入明以後,統治者對宗教加強了管理與約束,道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首先,張陵後嗣繼續被尊寵。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張正常入賀,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 崇道弘德大真人”之號,俾領道教事,給以銀印,視二品。其後,令取消天師稱號,只 稱大真人,爵位仍視二品。洪武十年(1377)張正常逝世後,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等相繼嗣教,代代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視二 品。張宇清的大真人號為十四字,張元吉的大真人號達十八字,張彥頨的大真人號更達二十字。據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劉健等言:“蓋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諡號止一二字’。張陵後嗣的大真人號字數竟超過皇帝廟號的字數,其 受尊寵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張陵第四十六代孫張元吉嗣教後,恃寵驕恣,橫行 鄉里,強奪民女,詐人財物,私設牢獄,殺害無辜達四十餘人。於成化五年(1469)事發後,械至京,有司擬罪凌遲,妻子流放,絕其蔭封。但憲宗卻一再加以寬宥,由凌遲 減至充軍肅州衛,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張玄慶襲封正
正一道陵天師 陵天師
一嗣教真人, 並傳旨聘成國公朱儀之女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親國戚,地位反較其先輩更加顯赫。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八載成化年間朝廷給張真人待遇超過衍聖公(孔子後嗣)之事,文曰:“襲封衍聖公,每歲赴京朝賀,沿途水陸驛傳,起中馬站船廩給;回日,無馬快船裝送。而張真人往回,水陸起上馬站船廩給,且有馬快船之從。”四十八代張彥頨又奉 “詔聘安遠侯柳文之女為繼室,敕留都內外守備官陪往親迎。”

四十九代張永緒奉“詔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配,敕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鏸議行 婚禮”。以上種種,皆可證明張陵後嗣(正一道首領)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寵並不亞於宋元。

其次,許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龍虎山道士鄧仲修隨張正常入覲,次年應詔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宮,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屢隨張正常朝京,洪 武初被詔留京師,授格神郎、五音都提點、道錄司左正一,掌神樂觀事。卒賜祭葬。洪 武七年明太祖以靈寶齋儀失於文繁,又命鄧仲修、傅若霖與南京朝天宮住持宋宗真等刪 繁摭要,重新修纂,並“設筵以宴享之”。明太祖為新纂之書(即《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范》 )所作的御製序文中稱:“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表現了明太祖對正一道的偏愛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聞贛縣祥符宮道士劉淵然 “頗能呼召風雷”,遣使召至,賜號高道,館朝天宮。以後劉淵然在仁、宣之世被賜號真人、大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成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後諸帝繼續崇奉正一道。據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七所載,僅從龍虎山調赴京師任道錄司官員的道士就有林靖樂曹大鏞鄧景韶操克宏顏福淵黃嘉佑龔繼宗連克章王時佐方定相陳善道吳尚禮邵啟南等十餘人。

正一道正一道
至於明世宗之寵信道士邵元節,更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例。據《明史·邵元節傳》等 載稱:邵元節(?~1539),江西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嘉靖三年(1524)徵召 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 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謚“文康榮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寵信更超過邵元節。 除授封真人、禮部尚書外,相繼授少師、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得寵二十年, 位極人臣。陶仲文雖非出身龍虎山,但亦屬正一派道士。

正一道正一道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明統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還編纂成一部《道藏》。成 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 ,永樂四年(1406),又“敕 真人張宇初,前者命爾編修道教書,可早完進來,通類刊版”。永樂八年,張宇初去 世,詔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

宣德二年(1427)張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統年間又繼續纂修,到正統九年(1444) 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統道藏》,計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五十三代天師張國祥又奉命續補《道藏》三十二函,名《萬曆續道藏》 。以 上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現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為 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衰落

正一道正一道
明中葉以後,由於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動搖崩潰,原來產生於封建社會並為之服務的道教難以自我調整,加上此後的封建統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 道從此進入衰落時期。正一道首領、即歷代“天師”在明中葉後所處的境遇就是最好的 說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師張永緒,“嘉靖末卒,無子。吏部主事郭諫臣乘穆宗 初政,上章請奪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議,巡撫任士憑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號,改授上 清觀提點,秩五品,給銅印,以其宗人國祥為之”。至五十二代張應京,由明入清。 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籠絡漢人計,從五十二代張應京至五十五代張錫麟,尚能大體承襲先爵而不墜,續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祿大夫。但好景不長,乾隆、嘉靖以後, 其境遇即每況愈下。乾隆四年(1739),命“嗣後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一概 永行禁止。如有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受籙傳徒者,一經發覺,將法員治罪,該真人一併議處”;乾隆十二年(1747),“覆準張氏真人前因無案可稽,兩遇覃恩、加至光祿大夫,封及三代,邀榮逾分,理應更正。應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從 前所用銀印,繳部換給。至於朝覲,為述職大典,筵宴實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廁 身其間,即一概停止,以肅體例”;乾隆三十一年諭“正一真人向系承襲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亦未免過於貶損,著加恩視三品秩,永為例”;乾隆五十四年 諭“正一真人,嗣後著五年一次來京”;嘉慶二十四年(1819)諭“正一真人系屬方外,原不得與朝臣同列,嗣後仍照舊例,朝覲、筵燕概行停止”;道光元年(1821) 諭“瑺弼奏,正一真人張鈺懇請來京叩謁一揭,張鈺前經停其朝覲,著不準來京”。 中國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教權必須絕對服從皇權。“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佛徒道安語)明中葉後歷代皇帝對正一道首領的態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問可知。

著名道場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里,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里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天師府宋崇寧四年(1105)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1319)重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於今址。占地二萬四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真武殿、提舉署、法篆局、贊教廳、萬法宗壇、大堂、家廟、私第(即三省堂)、味腴書屋、敕書閣、觀星台、納涼居、靈芝園、以及廂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築大部分已毀於清康熙年間,現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天師府的建築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築風格。這裡文物古蹟眾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
府門(即頭門)臨溪聳立,古鎮小街東西橫穿,面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置大鼓一面,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牆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今不存)。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儀門(已毀),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餘步,通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將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現已修復一新。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牆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鬥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道高龍虎伏”,下聯“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並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
二門前,東為玄壇殿,西為法篆局、提舉署(均毀待建)。
進入二門有一大院,院內合抱樟樹十餘株,枝葉繁茂,十分蔥翠。元至正十一年鑄造的九千斤銅鐘,曾於一九七九年從太上清宮移放院內(待建鐘鼓樓),以供欣賞。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門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據傳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靈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內二門兩廂設有品茶亭和小賣部,遊客至此可品上龍虎山仙茶和上清板栗等龍虎山土特產。
大堂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堂是天師實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門“九九”八十一步,後靠私第院門,面闊五間,約三百平方米,較頭門矮二尺,比二門高一尺,三面紅牆,門前建有“塞身亭”,堂後門直通三省堂,中廳正上方橫懸康熙十七年“御書“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賜“教演宗傳”匾各一塊。堂內原置有法台、令旗、朱筆、兵器、御賜半副鑾駕,以及麒麟圖祖天師像等,頗有公堂神威之感。
私第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名“三省堂”,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今已再次油畫修繕。這區建築是天師府的主體,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分前、後、中三廳和東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牆廂房,並與後花園和敕書閣結成一體,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院門前上書白底藍字對聯一副,上聯“南國無雙地”,下聯“西江第一家”。院門隱壁畫有“鶴鹿蜂猴”巨畫一幅,象徵高官厚祿,宰相門第。繞隱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後中三廳:前廳為客廳,面闊五間,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階五級,敞門而進,東西花欄,各設台階,廳前地面有一綠色園石,名“匝送石”。堂壁掛有墨龍穿雲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堂壁上方懸匾三塊:“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於東,“納甲周呈”列於西。
中廳(亦稱狐仙堂),相傳是天師祀奉“狐仙”之所,堂內設有供桌、神台,常明燈等供品神器。建築結構,前與前廳用以天溝搭接,又以磚牆石門分之,後與後廳天井廂房連綴。前門額上書“道自清虛”四個金光大字,東西二門分“紫氣”、“金光”,各有額書。
後廳:後廳是天師的食宿生活廳,面闊五間,用以房室四問,宴廳一間,前有天井後有院,東西廂房上有樓,廂房與中廳連線,天井周十柱明現,門窗四壁,雕刻精緻,中置金魚大缸,兩旁假山列之。宴廳擺設為清代款式,四壁名畫詩詞,中堂正上方懸黑底花邊金字匾一塊,上書“壺天春永”,據說是袁世凱送六十一代天師六十辰壽匾。廳前上方懸“福備箕疇”一匾,說為清代一狀元徐甫所題贈。
靈芝園:順後廳東西門而進便是靈芝園的八卦門,門上方置有“雙龍戲珠”一圖,工藝精巧,觀者讚嘆不絕。牆壁上書對聯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靈芝園面不闊,乃一小院,是天師內室散步的地方,種有奇花異草,金桂銀桂,四季飄香。兩側有狹小廂房,原供丫環家僕之宿,現修作圖畫資料展室之用。
敕書閣,前接靈芝園,後靠納涼居,是整個私第建築區的最後一座。這裡原系張天師藏經納籍的地方(今不存)。
觀星台建在私第後廳西牆外的鄰屋頂部,從後廳西廂房登梯穿牆而至。建築簡陋,三面窗明,乃是張天師觀察南星北斗,測定天機之所。
萬法宗壇;二門院內,私第以西連線一區四合院為萬法宗壇,“萬神集聚”之所。現已修復,紅牆綠瓦,油漆雕畫,脊獸騰飛。門懸“萬法宗壇”一匾,院約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間,朝院門居中而立,階前置一“九龍三腳”焚香大爐鼎,東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為“三清殿”,原殿內祀奉尊神,諸神、天兵天將共一百三十八尊,現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張”(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東側為“靈官殿”,塑有王靈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舉鞭,紅臉長須,金袍綠帶之象(為道教護法神)。西側為“玄壇殿”,塑有趙玄壇(又名趙公明)黑臉長須,帥袍金甲,乘虎揚鞭之象(道教奉為財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異木,松柏長青,千齡羅漢松二本,一雄一雌,盤根錯節,葉翠蔥鬱,並列峰冠,稀貴罕見,使萬法宗壇的四合院,顯得格外肅穆威嚴。
私第後廳之西,有一組外觀簡陋,約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連堂三進的格式,用天溝天井連成一體,建築布局緊湊,由私第後廳經西廊道入拱門而進。拱門石上有飄旗形狀的額塊,鑿有“橫金梁”三個不太顯目的小字。前後三廳,各廳三間,中為廳堂,東西為房室共十間。後廳視為正廳,前帶廊道天井,後有天溝,天溝後門通百花池至納涼居。字畫對聯均不存,唯有後廳堂上方懸“為觀其志”一匾。
百花池位於府第的西後端,水面約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異草,夏季荷花滿池怒放,水碧花香魚擺尾,垂柳曲橋湖心亭(亭待建)。池畔南岸,古木濃蔭,白鶴盤鏇,百鳥歌鳴。
納涼居建於百花池岸,面閥四間,倚牆臨水,門額上書“納涼居”三字,這是張天師品茶納涼,觀花賞月之所。現已修復,供遊客品茶納涼。
味腴書屋座落私第東部,前原建有家廟(已毀),書屋為院落式,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面闊約八百平方米,分前後二進,後為正屋有樓,中有天井兩廂,門前老桂倚牆,婆娑作態。石門鑿有隸書聯一副,上聯“泮芹蔓衍芹期來”,下聯“丹欄花開欄可攀”。書屋後門遠朝西華山,近臨池中水,門額上書“秀接衡陽”四字。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有特大型的阪依和傳度及授篆大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