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派克

歐派克

石油輸出國組織,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譯為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現有12個成員國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和委內瑞拉。

基本信息

組織組成

歐派克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s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出版物《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報》(月刊);《石油輸出國組織評論》(季刊);《年度報告》;《統計年報》。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11》,2010年底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0684億桶,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77.2%,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2645億桶)、委內瑞拉(2112億桶)、伊朗(1370億桶)、伊拉克(1150億桶)和科威特(1015億桶)。2010年該組織成員原油產量為16.233億噸,約占世界原油產量的39%,其中排在前五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4.678億噸)、伊朗(2.032億噸)、阿聯(1.308億噸)、委內瑞拉(1.266億噸)和科威特(1.225億噸)。

歷史

石油輸出國組織總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內瓦遷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生產國和輸出組織。石油是戰後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戰後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開採和銷售幾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手中。這個壟斷控制的後果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獲得超額利潤,第三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利益卻受到損害。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為美資、英資和德資),藉以降低油價和生產者的負擔。最初組織只是一個非官方的議價小組藉以減價銷售至第三世界國家。這樣的規模限制其於西方油公司中爭取更大的利益占有率和更高層面的生產控制。然而於1970年代初期它開始展露其效用。

贖罪日戰爭

以巴衝突的出現終於引致歐佩克由一個僅僅的企業聯合轉形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歐佩克的阿拉伯成員國成立另一個重疊的組織,名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sationofArab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APEC),來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壓。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埃及和敘利亞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以協助達成其目標。其後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更堅固了阿拉伯國家的這個選擇。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緊急補給,使以軍能抵擋住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忿怒的阿拉伯世界於1973年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業集團突然面對一批聯合的產油國。

組織結構

歐佩克大會

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大會奉行全體成員國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均為一票,負責制定該組織的大政方針,並決定以何種適當方式加以執行。
歐佩克大會同時還決定是否接納新的成員國,審議理事會就該組織事務提交的報告和建議。大會審議通過對來自任何一個成員國的理事的任命,並選舉理事會主席。大會有權要求理事會就涉及該組織利益的任何事項提交報告或提出建議。大會還要對理事會提交的歐佩克預算報告加以審議,並決定是否進行修訂。
歐佩克理事會

歐佩克理事會類似於普通商業機構的理事會,由各成員國提名並經大會通過的理事組成,每兩年為一屆。理事會負責管理歐佩克的日常事務,執行大會決議,起草年度預算報告,並提交給大會審議通過。理事會還審議由秘書長向大會提交的有關歐佩克日常事務的報告。
歐佩克秘書處 

歐佩克秘書處依據歐佩克組織條例,在理事會的領導下負責行使該組織的行政性職能。秘書處由秘書長、調研室、數據服務中心、能源形勢研究部門、石油市場分析部門、行政與人事部門、信息部門、秘書長辦公室以及法律室組成。秘書處1961年設立,辦公地點最初在日內瓦,後於1965年移至維也納。秘書處內設有一專門機構——經濟委員會,協助該組織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成立目的

在於協調各國石油政策,商定原油產量和價格,採取共同行動反對西方國家對產油國的剝削和掠奪,保護本國資源,維護自身利益。

組織作用

利比亞一座石油廠 利比亞一座石油廠

歐佩克各成員國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團團長)在歐佩克大會上對其石油政策加以協調、統一,以促進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歐佩克秘書處負責該組織的日常事務,接受理事會的指令,由秘書長直接領導。歐佩克下設的經濟委員會、部長監察委員會等多個執行機構,則履行諮詢、磋商、協調等多項職能。
歐佩克成員國對當前形勢和市場走向加以分析預測,明確經濟成長速率和石油供求狀況等多項基本因素,然後據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進行何種調整。例如,在以往數次大會中,歐佩克成員國曾分別確定提高或是減少該組織的總體石油產量,以便維持石油價格的穩定,為消費國提供穩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長期的石油供應。
組織成員國共控制約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貯備,約共占世界石油蘊藏78%以上的石油儲量並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費量。它們占全球產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歐佩克,成員國得以從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於上一年,歐佩克的11個成員國...根據聯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字,從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2%。相對於1972年的數字,成員國石油出口的收益為230億美元;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後1977年,該數字為1400億美元。
由於石油銷售被美元所主導,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會直接影響歐佩克對石油的定價。舉例說,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下跌,歐佩克成員國會收取較少的其他貨幣。因為它們持續以美元出售石油,這將導致購買力直接的下降。當歐元引入後,伊拉克決定以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出售石油的交通貨幣。
歐佩克的決定相當影響國際油價。例如,於1973年石油危機,歐佩克拒絕運送石油至於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支持以色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油價上升4倍,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5個月之久。於1975年1月7日,歐佩克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提高10%。與此同時,歐佩克成員國(包括一些剛把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國家)回響國際新經濟秩序的呼籲,加入開始聯合初級生產者。總結於阿爾及爾舉行的歐佩克第一次高峰會,它呼籲定下穩定而合理的物價、國際食物和農業計畫、由南至北的技術轉移,及經濟系統的民主。
與其他的企業協定不同,歐佩克成功將油價持續上升。歐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歸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彈性。該國容許其他參與協定國家的欺詐,更減少自己的產量來彌補其他成員超出配額的生產。因為其他的成員均全力生產,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員擁有充裕的貯存空間,亦有在需要時增產的能力,這給予它們可靠的槓桿效應。
這個政策十分成功,導致原油價格一度上升至僅次於提煉油產品的水平。然而歐佩克提高價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價上升會使消費下跌及收益的淨下跌。而且價格持續上升會鼓勵根本性的行為轉變,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節約能源的推廣。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提倡歐佩克提高油價,以協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員國支付債務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灣戰爭的爆發。但因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惹起歐佩克成員國的分歧,使這段時期成為歐佩克成員間內聚力達至低點。一旦中斷供應的擔心,伴隨這些衝突消散,油價就開始下滑。
當油價跌至約10美元一桶後,經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弗里亞斯的外交斡鏇後,成功協調於1998年開始恢復按比例產油。2000年,查維茲主持歐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員國元首高峰會。2004年8月,歐佩克開始傳出其成員國只有少量的增產能力,顯示出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印尼的成員身份正被覆核因為印尼已非石油淨輸出國亦沒有足夠的能力達致其產量配額。

加入條件

歐佩克組織條例規定:“在根本利益上與各成員國相一致、確實可實現原油淨出口的任何國家,在為全權成員國的三分之二多數接納,並為所有創始成員國一致接納後,可成為本組織的全權成員國。”該組織條例進一步區分了3類成員國的範疇:創始成員國——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的歐佩克第一次會議,並簽署成立歐佩克原始協定的國家;全權成員國——包括創始成員國,以及加入歐佩克的申請已為大會所接受的所有國家;準成員國——雖未獲得全權成員國的資格,但在大會規定的特殊情況下仍為大會所接納的國家。目前,除去印度尼西亞被暫停opec成員資格以外,歐佩克共有12個成員國,加入歐佩克的時間,它們是:阿爾及利亞(1969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亞(1962年)、奈及利亞(1971年)、卡達(1961年)、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委內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此外,過往成員包括印度尼西亞(1962年至2008年)和加彭(1975年至1994年)。

非成員國

歐洲:丹麥、義大利、荷蘭、挪威、俄羅斯、英國、羅馬尼亞、土耳其、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保加利亞。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中東:巴林、約旦、敘利亞、以色列、阿曼和葉門。
非洲:南非、摩洛哥、莫三比克、馬里、喀麥隆、象牙海岸、貝寧、塞席爾、納米比亞、埃及、剛果、蘇丹、加彭、突尼西亞、和赤道幾內亞。
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巴西。
大洋洲: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
亞洲:泰國、越南、印度、寮國、蒙古、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喬治亞、汶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孟加拉、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烏茲別克斯坦、東帝汶、菲律賓、緬甸、中國。

生產市場

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飈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
歐佩克並不能控制國際石油市場,因其成員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氣總產量的40%和14%。但是,歐佩克成員國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0%,對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特別是當其決定減少或增加石油產量時。歐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並致力於向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穩定的石油供應,兼顧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雙方的利益。歐佩克通過自願減少石油產量,或在市場供應不足時增加石油產量的方法來達成上述目標。例如,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歐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產量,以彌補伊拉克遭經濟制裁後石油市場上出現的每天300萬桶的缺口。

歐佩克與中國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秘書長巴德里(AbdallaSalemel-Badri)稱,已經與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就中國石油需求、投資和戰略石油儲備問題進行了討論。但巴德里拒絕向外界透露雙方的會談內容。巴德里表示,歐佩克歡迎中國對其成員國石油產業上下游環節的投資。同時,雙方還就成員國對中國石油產業的投資進行了討論。歐佩克成員國對中國石油產業的投資多數集中在下游環節。

世界石油展望

11月8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了《世界石油展望2012》。在這份年度報告中,OPEC不僅下調了對全球市場中長期需求,還首次承認了頁岩油氣的影響力。OPEC稱頁岩油氣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能源構架,但美國的頁岩氣神話卻很難再被複製。
經濟悲觀致需求預期下調
報告指出,受世界經濟成長放緩、歐債危機以及高油價的影響,OPEC將2016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下調至9290萬桶/天,較去年的預測下降超過100萬桶。到2035年,預計全球石油消費將達到10730萬桶/天,較去年的預測下降超過200萬桶。然而,報告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全球市場的石油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石油在全球能源中的地位難以撼動。
報告稱,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石油需求在2005年達到頂峰後,會在2011年-2016年逐年降低。而中期需求增長的70%來自發展中的亞洲。長期來看,2010年-2035年期間,需求增長會超過2000萬桶/天,到2035年石油需求將達到10730萬桶/天。由於OECD地區的石油需求從長遠角度來看將不斷下降,全球需求增長的87%將來自亞洲地區,而2035年這一比例甚至會達到90%。
OPEC在報告中下調石油需求預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在10月OPEC公布月度報告時,就下調了對今年石油需求的預期。報告稱,由於全球經濟疲弱,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預計將增長80萬桶/天,較此前預測低10萬桶。OPEC認為,全球石油消費預期繼續受到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影響,工業生產放緩使中美兩國石油需求銳減,冬季石油需求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報告稱“因為世界經濟動盪,2013年石油需求預期主要面臨下行風險”。
受歐美疲軟經濟數據影響,市場擔心原油需求情緒明顯,紐約油價15日下跌,但布倫特油價因中東緊張局勢而出現上漲。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9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110萬桶,雖低於市場預期,但供應增加依然重壓市場。不過,中東緊張局勢為油價提供支撐,對中東石油供應更為敏感的布倫特油價因此出現上漲。15日收盤時紐交所12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87美分,收於每桶85.45美元,跌幅為1.01%。12月交貨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37美元,收於每桶110.98元,漲幅為1.25%。
承認頁岩油氣對能源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OPEC在其報告中首次承認了從頁岩層中提取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正在顯著影響著全球能源供給格局。報告稱美國頁岩氣產量從2010年的15億立方英尺/日提升到如今的25億立方英尺/日。頁岩氣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不過OPEC也表示,美國的頁岩氣神話很難再次出現。報告稱:“到2035年頁岩氣及天然氣相關產業將給美國帶來近500億美元的GDP,但這種情況很難在其他國家得到複製。”
報告稱,頁岩油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技術發展是首要原因。儘管頁岩油的未來生產會受到諸如環境、設備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的困擾,但頁岩油資源開發正在美國迅速加快,產量也在顯著增長。2012年年初至今,美國國內石油生產年同比增長接近100萬桶/天,增速遠超其他國家。這其中,頁岩油開採新技術功不可沒,與頁岩油產量今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有直接關係。氣價過低令許多開採商轉向開採頁岩油。有越來越多原先準備開採頁岩氣的鑽機用於開採頁岩油,導致頁岩油產量在2012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內,美國國內石油產量滿足了89%的能源需求,今年美國年產量有望達到1991年以來最高水平。EIA預計,2012年美國頁岩油日產量將達72萬桶,相當於其國內石油日產量的12.5%。
OPEC在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頁岩油的全球供應量將達到200萬桶/天,這相當於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奈及利亞目前的石油產量,而到2035年,頁岩油的供應量將達到300萬桶/天。2020年之後頁岩油增速將下降,原因在於易於開採的頁岩油基本已消耗殆盡。中期內,頁岩油生產將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然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將加入頁岩油開發的行列。
過去10年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增長乏力,但今年以來頁岩油產量的爆發式上升,水平井和水力壓裂技術在頁岩油開採方面的套用,以及深水項目的投產,將有望再次開啟非歐佩克國家產量快速增長之門。鑒於北美頁岩油氣產量顯著增加,歐佩克的報告提高了來自非歐佩克成員國石油供應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16年,來自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供應將達到每天5660萬桶,比2011年增加420萬桶。

歷屆秘書長

*Fuad Rouhani(伊朗):(1961年1月21日-1964年4月30日)
*AbdulRahmanal-Bazzaz(伊拉克):(1964年5月1日-1965年4月30日)
*Ashraf Lutfi(科威特):(1965年5月1日-1966年12月31日)
*MuhammadSalehJoukhdar(沙烏地阿拉伯):(1967年1月1日-1967年12月31日)
*FranciscoR.Parra(委內瑞拉):(1968年1月1日-1968年12月31日)
*ElrichSanger(印尼):(1969年1月1日-1969年12月31日)
*Omar el-Badri(利比亞):(1970年1月1日-1970年12月31日)
*NadimPachachi(伊拉克):(1971年1月1日-1972年12月31日)
*AbderrahmanKhène(阿爾及利亞):(1973年1月1日-1974年12月31日)
*M.O.Feyide(奈及利亞):(1975年1月1日-1976年12月31日)
*AliM.Jaidah(卡達):(1977年1月1日-1978年12月31日)
*RenéG.Ortiz(厄瓜多):(1979年1月1日-1981年6月30日)
*MarcSaturninNanNguema(加彭):(1981年7月1日-1983年6月30日)
*FadhilJ.al-Chalabi(伊拉克),(代理):(1983年7月1日-1988年6月30日)
*Subroto(印尼):(1988年7月1日-1994年6月30日)
*AbdallahSalemel-Badri(利比亞):(1994年7月1日-1994年7月31日)
*RilwanuLukman(奈及利亞):(1995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
*AlíRodríguezAraque(委內瑞拉):(2001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
*ÁlvaroSilvaCalderón(委內瑞拉):(2002年7月1日-2003年12月31日)
*PurnomoYusgiantoro(印尼),(代理):(1Jan2004&)
*IinArifinTakhyan(印尼),(代理Yusgiantoro):(2004年1月1日-2004年2月)
*MaizarRahman(印尼),(代理Yusgiantoro):(2004年2月-2004年12月31日)
*SheikhAhmadFahadAlAhmadAlSabah(科威特),(代理):(2005年1月1日-現在)
*Adnan Shihab-Eldin(科威特),(代理AlSabah):(2005年1月1日-現在)
由1961年1月21日至1965年4月,理事會主席亦依據職權同時擔任秘書長。理事會主席和秘書長的職權由1965年4月開始分拆。

最新訊息

國際油價持續下跌OPEC仍不減產關注供應過剩問題
據外媒3日報導,儘管近幾個月原油價格下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油盟)仍決定不減產;不過,該組織對伊朗石油可能在明年進入市場,使供應過剩加劇表示關注。
OPEC秘書長巴德里日前在莫斯科同俄國能源部長諾瓦克舉行會議之後對記者說:“我們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6月開會,決定將油產量維持在每天3000萬桶,目前仍不準備削減產量。”
由於擔心全球石油供應過剩,油價下跌至幾個月來的新低。9月份交割的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價格約49美元,同個月份交割的北海布倫特(Brent)原油期貨價格約54美元。
俄羅斯是OPEC以外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OPEC與俄羅斯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說,目前的指標顯示油市有可能在2016年“取得供需平衡及價格趨穩”。
不過,分析員擔心,伊朗本月與世界列強達成標誌性的核武協定,今後一旦國際石油禁運解除,伊朗可能在2016年重返國際油市,將使現有的供應過剩情況加劇,進一步壓低油價。
包括伊朗在內的OPEC12個成員國,其石油出口量占全球三分一。
然而,巴德里堅稱,OPEC歡迎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的制裁,並表示該組織有能力應付新增的供應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