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鎮

楓亭鎮

楓亭鎮隸屬於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處於東南沿海中部,距縣城27公里。東連城廂區東海鎮,南接泉港區界山鎮,北靠仙遊縣郊尾鎮,西與仙遊園莊接壤,東南面臨湄洲灣海岸線5公里,海灣曲線16.5公里。全境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92.12平方公里。有耕地27175.7畝,山地59402畝,灘涂面積7100畝。 2008年,楓亭鎮下轄19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共23850戶,總人口102896人。 楓亭鎮是稻穀、甘蔗和甘薯的主產區,是仙遊境內的魚米之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楓亭鎮古街坊 楓亭鎮古街坊

相傳漢元狩間(公元前122~公元前117年)來自安徽廬江的何氏九兄弟,到九鯉湖之前曾投宿於此。時值深秋,遍野楓葉紅透,何氏兄弟采折楓枝結亭,得名楓亭。

唐武德二年(619年)設楓亭館,宋改稱太平驛,元至清改名楓亭驛、楓亭巡檢司。

唐聖歷二年(699年)置清源縣,楓亭屬其管轄。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清源縣為仙遊縣,楓亭仍屬其管轄。

宋至清屬唐安鄉連江里、慈孝里。

民國時期屬楓亭鎮、慈孝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仙遊縣第三區、楓亭區。

1958年9月,成立楓亭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改為楓亭鎮。

行政區劃、

2014年,楓亭鎮下轄19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 具體為:學士社區、霞橋社區、蘭友社區、霞街社區、鋪頭社區、湄洲灣工業學院社區、濱海社區、上滸村、滄溪村、荷珠村、耕豐村、下社村、錦湖村、秀峰村、麟山村、溪北村、溪南村、東宅村、輝煌村、海濱村、和平村、建國村、斗北村、山頭村、海安村、九社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楓亭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中心位置在北緯25°19′~25°31′,東經118°45′~118°54′之間。東連莆田東海,東北望莆田靈川,南接泉州泉港區肖厝,北靠仙遊郊尾,西與園莊接壤,東南臨湄洲灣。總面積92.12平方公里。

鎮政府駐霞街北門。

收音機可收聽:調頻頻率覆蓋全莆田地區各縣區和周邊部分縣區市,包括仙遊縣楓亭和旁邊的秀嶼區(含湄洲鎮湄洲島)、泉港區、洛江區部分、南安市部分、城廂區。

莆田市廣播電台新聞綜合頻道:調頻頻率FM 93.7、 莆田市廣播電台交通頻道,調頻頻率FM 103.0

氣候

楓亭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0.3℃,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無霜期340~350天。

地形地貌

楓亭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多低山,海拔300~500米,大帽山海拔646米,為境內最高峰;東南部為平原,地勢平坦,一般海拔為10~30米。最低處為海濱村,海拔僅5米。境內地層屬華南地層區的莆田——漳州地層小區,中侏羅系及以前的地層深埋地下,處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東部沉降帶內。地質構造屬浙閩活動陸台,地殼多由火山岩構成。

水文

西部的楓慈谿流域和東北部滄溪流域為河谷平原,主要溪流有楓慈谿和滄溪,這兩條溪流的幹流總長49.1公里,在境內分別為15公里和8公里,流經鎮境東南部注入湄洲灣。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楓亭鎮境內有林業用地8.29萬畝,其中有林地6萬多畝,森林覆蓋率59%。

生物資源

2008年,楓亭鎮主產有水稻、大豆、花生、各類瓜菜、蘑菇、香菇、龍眼、荔枝、枇杷、香蕉、茶葉、藥用植物及淡水魚、海產品等。

礦產資源

楓亭鎮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紫泥土、瓷土、高嶺土、葉蠟石以及紫英石、輝綠岩等。

水資源

水資源有文子水庫、紅星水庫、外坑水庫、宋坑水庫、獅環球水庫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10處。

人口民族

人口

1997年,楓亭鎮共有20520戶,94507人,其中男47610人,女46897人,非農業人口6997人。

2008年,楓亭鎮共有23850戶,總人口102896人。

民族

楓亭鎮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為回族、蒙族、畲族等少數民族。

交通

楓亭鎮高速路口 楓亭鎮高速路口

楓亭鎮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境內有福廈公路324國道、福泉高速公路、楓笏公路、楓園公路以及福廈高速鐵路、仙港大道、濱海大道、泉港大道;福廈鐵路仙遊動車站就設在楓亭,客貨雙用;鎮村公路縱橫交錯;海安陸島碼頭、楓港碼頭連線湄洲灣,直航上海、大連、浙江能台灣等口岸。

經濟發展

綜述

2002年楓亭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2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1億元,工業總產值12.8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12家,出口供貨總值1310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00萬元,農業總產值1.5億元,財政總收入15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30元。

2014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增31.6%、17.35%、26.4%、14%。

2015年1-6月,楓亭全鎮(含仙遊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9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64億元。

第一產業

楓亭鎮在農業上主要著重於水果種植、蔬菜生產和水產品養殖三個方面。

2011年,境內有食用菌基地、禽種鴨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灘涂養殖基地、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速生豐產基地、荔枝科技試驗基地和各種果樹基地。

第二產業

2008年,鎮內的仙遊經濟開發區,規劃工業用地規模9平方公里,可供工業用地10535畝,已入駐企業70家,累計已創產值9.3億元,已創稅利3200萬元。全鎮共有各類工業企業60家,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8家。主要有服裝、鞋業、化工、醫藥、輪胎、機械、紙業、陶瓷、麵粉等工業體系。產口暢銷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2011年,全鎮現有各類生產性企業共160多個,主要以“鞋革服裝、生物製藥、特種陶瓷、機械製造、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為主,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1個。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5億元。

2015年1-6月,全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4.70億元。

第三產業

2011年,楓亭鎮境內有個體工商戶3500多家,從業人員1萬餘人。境內現有莆田市糧食物流配送中心、仙遊農工貿批發市場、中建糧油批發市場、鋪頭乾果市場和閩中物資綜合市場等5個閩中地區較大知名度的商貿平台。境內以楓亭街集鎮為中心,輻射滄溪、草樓、東宅、五里、白蛇過路等5個商業區。

2015年1-6月,楓亭鎮完成限上商貿業銷售額4.539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楓亭鎮 楓亭鎮

2008年,楓亭鎮有大學一所(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中等學校六所(楓亭中學、楓江中學、滄溪職業中學、山立私立中學、海平中學、東宅中學),以及楓亭國小等21所國小。

2012年,全鎮有大專院校1所、完中1所、職業學校1所、初級中學3所、私立學校1所、完全國小22所,現有在校生21000多人。

文化事業

楓亭鎮 楓亭鎮

楓亭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分布在廣大鄉村社區的民族傳統文化形式繁多。具有千年歷史的楓亭游燈,入選福建省101項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自宋代偉承到今,從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鎮區的霞橋、霞街、蘭友、學士、等4個社區,和霞街北門自然而然村依次進行了。每晚參加游燈活動的居民達300至1000多人,節目20-30多項;來自全省及海外的觀燈人員達3到4萬多人。2005年,《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代表作。

2010年,楓亭鎮境內有廣播站、電視差轉台、有線電視網、影劇院等。

衛生醫療

楓亭鎮莆田人民醫院 楓亭鎮莆田人民醫院

楓亭真有中心衛生院,楓亭鎮莆田人民醫院、楓亭華僑醫院等醫院設施。

2013年全鎮鎮範圍內百日咳、破傷風、乙腦、流腦、麻診均無病例發生,全鎮19個村和5個社區全部開展計畫免疫,沒有存在免疫空白村。

旅遊景點

綜述

楓亭鎮 楓亭鎮

境內有塔斗山風景區、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麟山宮、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蔡襄園、七墩八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東宅廟、岳帝廟、德星祠、天中玉皇殿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

主要景點

塔斗山風景區

塔斗山 塔斗山

楓亭塔斗山風景區位於楓亭鎮輝煌村,福廈高鐵仙遊動車站旁,三面環山,東西臨海,是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生態園林和山海河田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蔡襄陵園

楓亭鎮 楓亭鎮

蔡襄陵園,俗稱蔡襄墓,位於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官道旁有巨碑“宋端明殿學士忠惠蔡公神道”。明成化年間,重修蔡襄墓,並建享堂、兩廡、儀門、圍牆。重刻歐陽修所撰墓誌立於堂中。

福建鄉鎮(三)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