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是一劑中藥方劑,出自醫書《傷寒論》,主要用來治療太陽病發汗太過,遂致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

基本信息

組成

桂枝(去皮)三錢(9克)、芍藥三錢(9克)、生薑(9克)三錢、大棗(切)十二枚(3枚)、甘草三錢(炙,9克)、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6克)。

用法

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溫服。調養如桂枝湯法。

主治

太陽病發汗太過,遂致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產後風虛。

臨床套用

桂枝加附子湯桂枝
①太陽證過汗《本事》:有一士人,得太陽證,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予用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復佐以甘草芍藥湯,足便得伸。

②風寒表證兼陽虛《江西中醫藥》(1958;6:39):黃某某,女,23歲。頭痛,惡寒發熱,身痛,嘔逆,手足拘急,厥冷,舌質嫩,色淡,微罩白苔,脈沉而弱,汗出肢厥。汗出惡風、頭痛發熱、嘔逆等,為桂枝湯證;手足拘急、肢厥,屬陽虛徵象。遂予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後下)、杭芍、生薑、熟附片各3錢,甘草2錢,大棗4枚,水2碗,煎至1碗,囑溫服後靜臥。當晚1劑服完,次晨步行前來就診,自雲證已減半,唯頭痛身倦,原方再服1劑而愈。

③鼻衄《浙江中醫雜誌》(1958;10:34):孫某某,男,35歲。病鼻衄,出血盈斗,兩晝夜不止,曾服寒涼止血劑無效。脈微,口淡,身無熱,二便自調,給服桂枝加附子湯,2劑痊癒。

④十指疼痛《傷寒解惑論》:范某,女。素體弱,感冒後發熱,微汗出,並十指疼痛,已10餘日,診其脈象沉細。此是平素陽虛體質,感冒後邪未盡去,而陽愈見絀,不能達於四末之故。與桂枝加附子湯,附子初用8分,後增至1錢半,共服3劑痊癒。

各家論述

①《醫方考》:用桂枝湯,所以和在表之營衛;加附子,所以壯在表之元陽。與桂枝湯解在表之寒濕,加附子以溫寒濕。

②《傷寒來蘇集》:用桂枝以補心陽,陽密則漏汗自止矣。坎中陽虛,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腎陽,陽歸則小便自利矣。內外調和,則惡風自罷,而手足便利矣。

③《古方選注》:桂枝附子,治外亡陽而內脫液。熟附雖能補陽,終屬燥液,四肢難以屈伸,其為液燥,骨屬不利矣。仲景以桂枝湯輕揚力薄,必籍附子剛烈之性直走內外,急急溫經復陽,使汗不外泄,正以救液也。

中藥方劑之桂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