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飲[桂苓甘露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苓甘露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啟源》卷中。具有流濕潤燥,宜通氣液,解暑毒,兼利小水之功效。主治飲水不消,嘔吐瀉利,水腫腹脹,泄瀉不能止者;兼治霍亂吐瀉,下利赤白,煩渴。

基本信息

組成

白茯苓(去皮)、白朮、豬苓、甘草(炙)、澤瀉各一兩,寒水石(別研)一兩,桂(去粗皮)半兩,滑石(別研)二兩。

用法

上為末,或煎,或水調,二三錢任意,或入蜜少許亦得。

功用

流濕潤燥,宜通氣液,解暑毒,兼利小水。

主治

飲水不消,嘔吐瀉利,水腫腹脹,泄瀉不能止者;兼治霍亂吐瀉,下利赤白,煩渴。

方義

本方即五苓散加甘草、寒水石、滑石而成。水熱互結於內,胃失和降,則見飲水不消;氣逆於上,則有嘔吐;外溢肌表,則見水腫腹脹;下注於腸,則泄瀉不止。方以五苓散健脾利濕,化氣行水;滑石、寒水石清熱利濕;甘草調和諸藥。

附註

附方 五苓散

組成 :豬苓(去皮)十八銖(9g),澤瀉一兩六銖(15g),白朮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半兩(6g)。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水濕內停證: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出處 :《傷寒論》

附方:桂苓甘露飲

組成 :木香、桂枝、藿香、人參、茯苓(去皮)各半兩,甘草(炙)、白朮、澤瀉、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石膏一兩

主治 :冒暑,飲食所傷轉甚,濕熱內甚,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痛悶;小兒吐瀉、驚風。

出處 :《衛生寶鑑》卷十六

附方 桂苓甘露飲

組成 :茯苓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白朮半兩,澤瀉一兩,桂半兩(去皮),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四兩,豬苓半兩(一方不用豬苓)

主治 :傷寒中暑,濕熱內甚,頭痛,口乾煩渴,小便赤澀,大便急痛,霍亂吐下,腹滿痛悶,及小兒吐瀉,驚風。

出處 :《傷寒直格》卷下

中藥方劑之桂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