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附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祛風溫經,助陽化濕之功效。主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基本信息

歌訣

桂枝附子湯通陽,附子重用是三兩;扶陽甘草大棗與生薑,溫經散寒除痹良。

組成

桂枝(去皮)四兩(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6g)。

用法

以水六升(1200ml),煮取二升(400ml),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功用

祛風溫經,助陽化濕。

主治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方義

方中附子溫壯陽氣,驅逐寒濕,與桂枝相用,共同達到振奮陽氣,驅散風寒濕邪的目的;並用兩藥又加生薑、大棗、甘草;其中生薑與桂枝相用,調和營衛,倍增振奮陽氣,驅散寒濕;與附子相和,助陽而散寒,大棗補中益氣,與桂姜合用,溫陽以補陽。甘草益氣補中,與大棗相用,益氣助陽,與桂、附、姜相伍,溫陽益氣補陽,調和諸藥,諸藥相伍,溫陽、助陽、補陽,共奏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功。

運用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相搏或正虛內寒所致的病證。臨床套用以表陽已虛,風濕內盛,或陽虛內寒所致身體疼煩、不得轉側,或自汗出,以及虛寒性胸腹痛、喘咳、泄瀉等,苔薄白,脈虛浮而澀為其辨證要點。

常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感冒,汗證;又用於治療哮喘,腸炎等病證。

加減化裁

疼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元胡;腰以上痛者,加羌活、川芎;腰以下痛者,加獨活、懷牛膝。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證,慎用本方。

《傷寒論方解》:“惡寒發熱,四肢掣痛,難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臍下悸。”

附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

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和桂枝附子湯,二方藥物組成完全相同,但因劑量調配不同,其主治則各有不同。《傷寒內科論》說:“桂枝附子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良方藥味完全相同,僅劑量有別,且作用有異,桂枝附子湯用於陽虛肌痹證,故而重用附子三枚即15g,桂枝四兩即12g,旨在溫陽通經,散寒止痛;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於胸陽虛弱之惡寒脈微證,用桂枝三兩即9g,附子一枚即5g,旨在溫陽散寒,是其別也”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論》原文: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2、《傷寒論類方》: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

3、《註解傷寒論》:不嘔不渴,里無邪也;脈得浮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姜、棗辛甘,行營衛、通津液,以和表也。

4、《傷寒論方解》:加桂、附,是因沖逆、惡寒、身體煩疼、四肢掣痛諸症較重的關係。桂枝、甘草與大棗同用,可以平沖逆,能治心下悸或臍下悸;桂枝、甘草與生薑同用,辛甘發散,能解表而散水氣,以防水漬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劑量,那只是為回陽設;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溫經止痛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