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鎮

晉城鎮

晉城鎮位於滇池南岸,距離省城昆明37千米,距離縣城昆陽20千米,國道213線(昆洛公路)橫穿過境,昆玉高速公路接通城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晉城鎮鎮域面積96.76平方千米,城區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萬畝,轄17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86個自然村,136個村(居)民小組,戶籍人口42119人,流動人口10092人。晉城鎮曾為“古滇國”都邑,是古滇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始建於唐代的盤龍寺,集儒、道、釋三教為一體,名聲遠揚東南亞。

基本信息

概況

晉城鎮是滇中腹地的古滇名城,曾為古滇國首府,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晉寧縣東北部,地處滇池之南,距縣城昆陽21公里,距昆明40公里,昆玉高速公路和213國道、晉江公路在此交匯。昆洛、晉江兩條

晉城鎮晉城鎮
國道橫貫全境。是昆明通往滇東南等地的要衝,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全鎮轄26個村(居)委會,161個自然村,196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6414人;全鎮土地面積219平方公里,有耕地45033.30畝;東與澄江、南與江川縣、西與晉寧縣上蒜鄉、六街鄉接壤,北與晉寧縣新街鄉及呈貢縣馬金鋪鄉接壤,屬現代新昆明南城區建設中心位置。

晉城是古滇國都邑、滇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心所在。戰國時楚國將軍莊蹻率軍入滇,建立滇王國,其都城就在今天的晉城鎮,從西漢後期開始設郡縣,晉城一直為益州郡及滇池縣治所所在地,“漢益州郡滇池縣故址碑”至今仍屹立在晉城老縣府門前。這裡保留有自明萬曆年間延續至今規模完整的古民居群落,其規模、格局、樣式保留了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晉城鎮晉城鎮

作為滇中古鎮,晉城除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外,還有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鎮內集貿商業興旺,擁有農貿、百貨、木材、糧食、牲畜、水果、蔬菜、花卉等幾大專業交易市場,逢雙日趕集,每街人流量達5~6萬人次,成交額約150餘萬元,是雲南省八大農村集貿市場之一,又是雲南省首批重點小城鎮、市首批文明小城鎮之一,發展較快。目前,全鎮擁有個體私營企業1908個,從業人員達4991人,主要財政收入依賴建築業、個體工商業和鄉鎮企業。鎮屬的晉寧縣第三建築公司,2004年建築施工總產值8956萬元,完成稅收入庫103萬元,從業人員保持在800人左右,承建工程多次獲獎,公司被雲南省工商局命名為“雲南省第二屆誠信單位”,被昆明市建設局評為“質量管理優秀企業”。

歷史建制

晉城鎮歲月留痕
晉城鎮是滇池流域歷史最悠久的城鎮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時為梁州域;戰國時期,楚頃襄王派將軍莊蹻率軍入滇,"欲歸報"楚國時,歸路被秦王所斷,遂留於此地,"變其服,從其耕,"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即"滇國",晉城為滇國都邑。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漢武帝賜滇王印,置益州郡,轄滇池等二十四縣,滇池縣(今晉城)為益州郡治所;東漢循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中大姓在滇池區域逐漸興起並把持一方,與中原政治關係淡漠,在與內地長時期相對隔絕的情況下,滇池地區的原內地移民與大姓,逐漸被當地土著民族所融合;自此,滇池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逐漸向西轉移,晉城在滇池地區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成為滇中一普通城鎮。

小鎮名人

莊蹻

(?—公元前203年)楚國人,“楚莊王之苗裔”,楚國的將軍。約公元前298年,莊蹻率領一隻數千人的隊伍,從楚國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出發,選擇“濟湘沅以南征”的路線,由湘西進入貴陽以東的且蘭到達貴州西部的夜郎,再沿今滇黔路進入滇池地區。他們到達滇池地區時,當地的“靡莫之屬”已在滇池周圍開墾大片肥沃的土地,同姓相扶。莊蹻“以兵威”降服了當地的“靡莫之屬”各部落。正當他要歸報楚國時,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克了黔中,阻斷了歸路。莊蹻加入了當地民族社會,“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定都晉寧晉城鎮,成為有史記載的“滇王”。莊蹻作為內地第一個開發西南邊疆的歷史人物,把楚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滇池地區,加速了當地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流、借鑑和融合,為秦漢時期在雲南設定郡縣創造了條件,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故史稱“今西南諸夷,莊蹻之後。”“自夜郎、滇池以西,皆莊蹻之裔”。自莊蹻至嘗羌共十代滇王,歷時189年。

擔當

擔當和尚,原名唐泰(1371—1435)字大來,法名普荷,又名通荷,號擔當,今晉寧縣晉城上東街人。曾祖金,字子南,明嘉靖戊子(1528)舉人,曾任邵武府同知。祖堯官,字廷俊,嘉靖辛西(1561)解元,屢試不第,絕

晉城鎮擔當詩作
意仕進,閉門著書,有《玉龍山人全集》行世。父懋德,字世修,明萬曆癸卯(1603)舉人,曾任陝西臨洮同知,著有《十海詩集》。唐泰曾集其曾祖、祖父所著,合編為《紹箕堂集》。

唐泰幼年即長於寫詩,被譽為“滇中第一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考貢生名列第一。天啟五年(1625)獲歲薦,從昆明到北京應廷試,入太學。後遨遊於大江南北,與江南“復社”諸名士結識,拜當時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師,並向著名畫家陳繼儒學習,而又參合元黃公望、倪瓚兩家筆法,自成一家,風格枯淡。其畫以潑墨山水為主,兼及人物,代表作有《一筇萬里圖卷》等。

擔當的詩作,生前刻印的有《翛園集》8卷,收錄他13—50歲的作品;《橛庵草》7卷,收錄他50—70多歲的作品;《拈花頌百韻》收錄他80—81歲的作品;《罔措齋聯語》由其門生廣廈刊行,收集擔當楹聯386幅。據他在《橛庵草序》中說:“除年來患難焚溺之外,又除有類偈頌者不入,有類香奩詩餘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觸及時忌者不入,不啻十去九矣“。最後一類未入,令人惋惜。儘管如此,兩本詩集二千餘首,足見其詩作之豐富。唐泰去世後,葬於大理感通寺後山。

方樹梅

方樹梅(1881—1968)字臞仙,號雪禪,一號梅居士,又號和衲山人,晚號紅豆老人,晉城方家營村人。21歲時,應州、府、院試入邑庠,22歲讀完先秦諸子。篤好師範(荔扉)等人的典籍文獻。1905年入高等學堂習經文策論,次年入優級師範,1907年考入博物班。

他還歷盡十年艱辛收采晉寧文獻,寫成《晉寧詩文征》20卷。1938—1939年,任《雲南通志長編》編篡審查員,負責漢至元耆舊傳、地理、文藝、詩文錄、人物列傳及叢書的編纂,撰寫了《漢至元耆舊傳》。1941—1943年任雲大文史教授時,寫成《滇王莊蹻考》、《雲南省名考》。其間,他卓議續修《晉寧州志》任總纂,州志之記、閣、表、略、錄等共30卷,系他一手編成。1943年,雲南大學將其所編通志藝文考滇人著述部份錄成單編《明清滇人著述書目》收入《西南研究叢書》。自述《學山樓詩集》與所編叢書百卷《滇詩叢錄》編就待印。同時,寫成與《茶花小志》同性質的《滇南紅豆集》讚揚雲南特產。其後又寫成《續滇南碑傳集》9卷,補1卷。

其編著甚多,包括《師齋隨筆》、《晉寧鹹同兵事記》、《學山樓題詞錄》、《滇會夢痕錄》、《近代滇人著述書目提要》、《滇池雜談》、《學山樓書目》、《碑記匯錄》、《滇南學士書扎合冊》、《陳榮昌年譜》、《臞仙年錄》等。

旅遊景點

古滇文化公園

晉城鎮古滇文化公園
晉城鎮被譽為古滇歷史名城,是滇文化的發祥地,古滇青銅文化的中心,又有著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為充分展示晉城鎮古滇文化風采,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的公共場所,為延續歷史文脈,挖掘歷史文化,更好地再現當代歷史,讓人民更深入的了解這片神秘土地的歷史文化,並一代代傳承下去,晉城鎮集全鎮之財力投資貳仟余萬元,選址於古滇文化商貿城興益路與莊蹻路交叉處以北,建設占地面積103畝的古滇文化公園。

公園的布局分為以廣場為主體的三大功能區。北部為一小型商業區;中部為廣場區,外形構思來源於石寨山出土青銅器中較出名的貯貝器,器頸部位為廣場區入口,器皿中部為中心廣場區,設定舉辦活動的露天舞台,貯貝器底為舞台的背景——一座仿古滇國時期占地600平方米桿欄式建築(即文化展示中心);南部以綠化為主,設供市民休閒散步的小遊園,其間設定休閒茶室、供人們健身、遊樂小憩的場地,若干林蔭步行小道。

盤龍寺

晉城鎮盤龍寺
被譽為雲南三大佛教聖地之一的盤龍寺座落在晉城鎮東面三公里的盤龍山上,海拔2174米。該寺遠離鬧市、環境清幽、殿宇恢宏、聲名遠揚,寺內佛、儒、道三教文化並存,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三教合一寺院之一。遊人綿綿不斷,特別逢廟會期間,八方香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年接待香遊客50餘萬人次。

盤龍寺位於距昆陽鎮20餘公里處的晉城,她西瞰滇池,北接象山,東有五龍潭,南擁鳳凰山,為滇中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僧人崇照主持興建於元,明清擴建和重修,其建築巍峨壯麗,塑像栩栩如生,省內不可多見,在全國亦屬上乘,寺內古樹名茶,紅霞滿天,紅梅銀桂,珠砂玉蘭幽香撲鼻,寺我山間萬頃松濤,泉水潺潺,鳥語花香,曾為禪宗臨濟、曹洞兩派在晉寧傳播的基地,鼎盛時期僧眾多達三百餘人。

盤龍山與滇西雞足山,昆明西山齊名,統稱為雲南三大佛教勝地。雞足山因金頂寺,西山因龍門與華亭寺,盤龍山因盤龍寺而著稱於世。每年盤龍廟會期間(農曆八月初一是廟會最高潮日),來自昆明、呈賁、昆陽、江川、澄江、通海、峨山、玉溪等地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慕名前來的港、台弟子及海外遊客,千里迢迢虔誠的趕來拜佛,紀念盤龍祖師,牢求庇護。

晉城街道

晉城鎮晉城街道
晉城城內外有主要街道是:政通、人和、北門、白塔、晉北、晉東、上東、上西、下西、關井、望鶴、南正、士林、百花、龍井廟、東方廟、老縣府、塘子口等十八條街道;有主要巷道:鳳翥、龍翔、甬道、文廟、金家、扁擔、關岳、維新等八條巷道;有帝釋廟、龔家院、袁家院、張家院、土家院、龍羊村南門大村等七個村子。在這些街道兩旁,主要建有州衙、學署、文廟、武廟、象山書院,以及天仙宮、財神宮、如意宮、文昌宮、梵王宮、關聖宮、老君廟、李秀廟、大千廟、龍井廟、東方廟、天王廟、帝釋廟、城隍廟、三官廟、觀音寺、清真寺、紫霞殿、觀音殿、白虎殿、忠烈祠、鄉賢祠、名宦祠、唐姓宗祠、徐姓宗祠、羅姓宗祠、萬姓宗祠等。除上述公共古建築外,其餘為眾多的民宅古房。這些民宅古房多為清代所建。

其結構都為上木結構,稱前三間、後三間、四耳房、一天井、一顆印的房子。在街市繁華地段也有建蓋成前三、後三、中三、八耳、兩個天井的房屋。現存比較好的是上東街張學洲診所,是前三、後三、四耳、一個天井的房屋,天井完全用青石鑲嵌,天井與堂屋的攔扳石上有浮雕圖案。門窗、花枋、吊柱、雀替均有雕刻圖案。又如上西街“天寶利”商號,結構形式為土木結構,形式為前三、中三、後三、八耳、兩個天井,其門、窗、橫樑、吊柱、雀替等均有雕刻。兩個天井也用石頭進行鑲嵌,前天井還有一口用石頭鑲嵌的水井。

相關詞條

南潯鎮 溪口鎮 大濟鎮 塘棲鎮 留下鎮 慈城鎮 石浦鎮 梁弄鎮 臨浦鎮 王江涇鎮 李莊鎮 盤石鎮 後溪鎮 清泉鎮 元通鎮 福寶鎮 寶山鎮 和順鎮 黑井鎮 石羊鎮 晉城鎮 陳貴鎮 洈水鎮 新溝鎮 蔡家榨鎮 五里界鎮 安山鎮 張灣鎮 鐵山鎮 金山店鎮 保全鎮 興國鎮 白沙鎮 龍港鎮 洋港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