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工業走廊

昌九工業走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為抓住京九鐵路建設帶來的契機,呼應國家開發浦東和沿長江開放開發的戰略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設昌九工業走廊的重大戰略舉措,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並對改善江西經濟布局起到積極作用。新世紀、新起點,繼續推進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既是加快江西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著力點。本文從產業角度,對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建設作些分析思考。

一、

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992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昌九工業走廊戰略決策時,昌九工業走廊建設主要在沿昌九公路兩側展開布局,並以工業為主,故命名昌九工業走廊。包括南昌、九江兩個設區市的市區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等五個縣,屬於單軸開發模式。進入新世紀,為充分發揮九江港口城市優勢,開發利用寶貴的長江岸線資源,昌九工業走廊的內涵從沿路開發,拓展到沿路(昌九高速、京九鐵路等)和沿江(長江)開發並重,從單軸模式向雙軸模式(T形)轉變,把交通優勢和臨江優勢很好地利用起來。昌九工業走廊地理範圍包括南昌、九江兩個設區市,但核心區是分布在沿江(長江)和沿路(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兩側地區。
1、從全省看,建設昌九工業走廊是江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必然選擇。南昌有綜合功能相對完善的中心城市優勢,九江有全省唯一的臨江優勢(比如航運方面,南京通航的貨輪為2萬噸,蕪湖為1萬噸,九江為5000噸,南昌為1000噸,樟樹只有400噸),在我省石油、礦石、煤等重要資源的新增需求完全需要外購,即新增生產總值主要通過國內、國際市場實現的背景下,重點建設昌九工業走廊,進而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無疑是最佳選擇。
2、從國家戰略看,中部省份在重點地區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國家利益所在。中部地區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在東部地區因工業化、城市化導致耕地銳減、生態惡化的情況下,保護和提高中部地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對確保國家糧食在數量和品質上的雙重安全,具有日益重要的戰略意義。選擇適宜地區重點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既是國家利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江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發展觀的體現。2004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兩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並要求儘快落實到資金、政策和產業布局上。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農業政策措施可能惠及三農各個方面,而工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只能有選擇地集中在區位較優、帶動力較強、示範性較好的地區。昌九工業走廊作為一個經濟區或增長極,在中部地區最早規劃和建設,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繼續加強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有利於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得到國家更有力的支持。
3、從區域看,構建增長極是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點。江西作為欠發達地區,只有集中力量,聚焦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實施好“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戰略。目前,整個長珠閩地區,經濟發展仍然處於集聚功能大於擴散功能的狀態,梯度轉移出來的產業面臨圍追堵截。一是中西部地區競相承接,產業轉移供不應求。新世紀以來,中西部地區都先後把大開放、工業化列為各自加快發展的主戰略,儘管江西在這方面有先發優勢,但效果正在遞減。二是產業轉移在東部地區內部進行的趨勢增強,沒有出現大規模向中西地區轉移的現象。東部沿海各省市都存在不均衡發展的狀況,如廣東有相對落後的粵北山區,江蘇有相對欠發達的蘇北地區,浙江有發展滯後的西北地區等,各省市從統籌各自區域發展出發,制定有力政策措施,引導發達地區產業向本省市欠發達地區轉移。在“融入全球化”上,承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部地區總體上競爭不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東協、印度等國家開放意識增強、開放水平提高,中部地區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加上不具備東部沿海的港口優勢,競爭處於不利位置。
4、從國際、國內看,以增長極帶動區域發展是各國經濟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總結。國際上,美國東北部地區發展,日本沿太平洋開發(經濟重心東京、大阪神戶),韓國三次開發(漢城都市圈,釜山沿太平洋帶,韓國東線開發),都是以增長極帶動各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成功典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構築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等三大區域經濟成長極,通過三個極點構建增長軸心,帶動東部地區經濟整體起飛。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例,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中國經濟成長最快和最活躍的地區。兩地土地面積不足全國的2%,人口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10,卻創造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生產總值、一半多的貿易總額,對全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主導作用。其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經濟觀念、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為其它地區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鑑。

二、昌九工業走廊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昌九工業走廊經過十多年建設,產業基礎、發展環境、經濟實力均躍上新台階,在全省經濟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主要特點如下:
1、綜合經濟實力優。走廊地區土地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5.7%;人口92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1.4%。2005年,走廊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37億元,占全省的35.3%,比人口比重高13.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581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財政總收入166億元,占生產總值的11.5%,比全省高1.04個百分點,人均財政總收入1828元,為全省的1.8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67億元,占全省的34.5%。
2、農業基礎地位穩固。2005年,走廊地區農業總產值215.2億元,占全省的18.8%。糧食產量322萬噸,肉類總產量37.8萬噸,分別占全省的17.7%和15.4%;牛奶、禽蛋分別占全省總產量的50.4%和32.6%。走廊地區有4個商品糧基地縣,其中南昌縣的糧食產量在全省商品糧基地縣中名列第二。走廊地區是全省重要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和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棉花產量占全省的67.0%,7個商品棉基地縣中,這一區域占了5個;走廊地區水產品總產量占全省的34.0%。
2、工業化水平高。2005年,走廊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96.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6.2億元,分別占全省36.2%和39.4%;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製造業的比重為92.2%,比全省高9.43個百分點;走廊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占全省的37.3%,比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1.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9.51萬元/人?年,比全省高22.1%。
3、產業集聚較強。24個工業園區的產業基礎各有特色,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南昌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快速發展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以家電為主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星火工業園區已具備10萬噸有機矽單體生產能力,產量全國最大亞洲第二,初步形成以單體有機矽為上游產品的產業集群。2005年初,已有18家從事有機矽單體及下游產品開發和研究的企業進入星火工業園。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經形成以石化、汽車為主導產業的石化工業園區和汽車工業園;共青城開放開發區內服裝加工企業初具規模等。
4、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方面,走廊上建有4D級南昌昌北國際機場、4C級九江廬山機場,通往國內各主要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的航線達40多條;鐵路有京九複線、浙贛複線、武九、合九和已經動工的沿江鐵路(銅九段)等若干條線在走廊內交匯;全省1580公里的高速公路使走廊全面形成至省內的“四小時經濟圈”和至長珠閩的“八小時經濟圈”;九江港是東西水運、南北水陸中轉的主要樞紐港,外貿碼頭有4個5000噸級的貨櫃和散貨泊位。電力能源方面,走廊地區有裝機容量165萬千瓦的兩個大型火力發電廠和裝機容量42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新的電源點也正在抓緊建設,成為華中和華東地區重要電力基地;走廊邊上擴建的豐城電廠和新建的黃金埠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372萬千瓦,遠期電力供應充足。郵電通信方面,光纜、程控、微波、行動電話等多種通信手段完備,全省以南昌和九江為中心的快捷信息傳輸網路已經形成。
5、開放型經濟水平好。走廊地區擁有九江出口加工區、昌北國際機場、長江黃金水道,是我省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最佳平台和載體。2005年,走廊地區實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2.32億美元,占全省的50.8%;人均實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25美元,比全省和全國分別多69和79美元。走廊地區海關出口13.58億美元,占全省的55.7%。
6、商貿、物流、旅遊業繁榮。走廊地區經濟比較活躍,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是全省商貿、物流中心。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6億元,占全省總量的34.7%。九江港客、貨運輸量分別居長江主要港口的第二和第四位;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年進出港人數突破100萬人次,占全省民航旅客運輸量的九成以上。走廊地區旅遊資源的品位高,旅遊業發展勢頭好。2005年,走廊地區境外旅遊人數和旅遊創匯分別占全省的39.0%和40.1%。
但是,同中部六省其他區域經濟成長極比較,昌九工業走廊仍然存在總體規模偏小、產業基礎較弱、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比如,以鄭州都市圈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土地面積5.87萬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萬,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於此,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一半,其發展規模遠遠高於昌九工業走廊地區。“武漢1+8城市圈”,包括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鹹寧、天門、仙桃和潛江九城市,直徑為200公里,總面積占全省33%,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均占全省的70%以上,土地經濟密度大大高於昌九工業走廊。“長株潭一體化”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個設區市,人口不到全省的15%,而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人口經濟密度明顯高於我省昌九工業走廊地區。對比中的差距既是發展的壓力,也是發展的動力和潛力。

三、加快昌九工業走廊產業發展對策

堅持以思想解放為先導,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以大開放為主戰略,以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為強動力,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為重點,以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以重大項目為突破口,增強產業集聚度和關聯度,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塊狀經濟。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在昌九工業走廊地區形成以基礎工業為支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特色傳統產業、農產品深加工業全面發展的新型工業發展格局。
(一)走廊地區產業發展主要思路
發揮走廊地區是“長珠閩”共同經濟腹地的優勢,以產業對接為核心,全面構建兩地新型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加快形成產業集聚。
1、堅持以工業布局引導產業布局。工業布局是整個產業布局的路標和方向標,產業選擇應圍繞工業布局展開,這樣有利於引導外資集聚。江蘇崑山和浙江蕭山之所以能夠形成台商集聚區,就是工業布局清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走廊地區在加快工業化過程中,要把工業布局作為先導,然後選擇重點產業,合理引導外商投資,形成示範效應和“馬太效應”。從經濟水平和產業基礎看,走廊地區產業布局應有所側重,有所傾斜。南昌應利用南昌國家開發區和昌北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九江應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充分發展重化工業,利用九江出口加工區發展出口工業;整個走廊地區要充分利用24個工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2、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可以避免走廊內盲目攀比所造成的惡性競爭,同時最佳化整合走廊優勢資源,整體參與國際、國內的競爭。一般意義上看,走廊內產業結構與“長珠閩”地區具有明顯的互補性,沒有同質競爭的現實基礎,有利於形成垂直分工的產業體系,有利於實現對接與互動。
3、從引進企業向引進園區轉變。吸引國際資本、產業轉移,關鍵看開發區建設,走廊地區對此要有新的策略和內容。“長珠閩”地區土地資源稀缺,園區土地開發接近上限,發展空間有限,許多企業要進入投資,就必然要向外尋找合作者,“長珠閩”今後必將輸出開發區管理模式。走廊地區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尋求開發區的“託管”模式,這是實現與“長珠閩”對接與互動的上策,從企業與企業的合作提升到園區與園區的合作新高度。走廊地區國土面積較大,綜合成本低,通過與相關園區的聯合,形成產業鏈的關聯效應,把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行銷總部放在“長珠閩”,生產加工基地放在走廊地區,通過工業園區合作共建模式的建立,將極大拓展昌九工業走廊與“長珠閩”地區的合作空間和領域。
4、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走廊地區國有經濟和民營資本應積極吸納“長珠閩”的資本、技術和管理,以改善結構、增強活力、提高競爭力。要把開發區建設與吸引民營資本結合起來,讓其進入有載體和抓手,甚至可以讓省外民營資本直接去建設經營開發區,而政府主要在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上進行巨觀調控,重點最佳化發展環境,培育發展的載體和平台。
5、確立重點發展區域。要做優兩極,做強兩線,做大24個園區。做強做大做優做美南昌和九江兩個中心城市,增強走廊內這兩個極點的輻射力和帶動力。發揮南昌和九江之間交通優勢,做活城鎮、做強產業;發揮九江的臨長江優勢,建設好沿江產業帶。走廊內各級政府要集中力量建設好工業園區,著力形成有比較優勢的商務成本,使園區成為對外開放的視窗、改革的試驗區、城鎮的新區、新型工業化的示範區和全民創業的平台。
6、確立重點發展產業。走廊地區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但總體經濟規模不大,應選擇有發展前景的重點產業,通過5-10年重點培育,使之成為走廊地區經濟成長的發動機。汽車產業的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大,從實際情況看,走廊地區汽車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需要把汽車工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產業聚焦,做大做強。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是整車生產與零配件生產的比重嚴重失調,國內的比例為1:0.3,國外是1:1.5,加快零配件配套產業的發展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走廊內汽車產業的發展壯大可以從配套產業入手,圍繞重點企業形成汽車產業鏈,加快實現汽車產業的集聚。
(二)走廊地區產業發展的戰略途徑
1、重點引進培育對商務成本敏感的大項目、大企業。“長珠閩”地區產業高度化過程中,其傳統產業必然會逐步讓出市場空間,並加快向外地轉移。如上海八十年代的紡織業,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重點向高品位的服裝製造業發展,為周邊地區普通紡織業發展提供市場空間。目前長珠閩地區擁有很多傳統產業,受商務成本(勞動力、水、電、土地成本)高的影響在國內已經沒有競爭優勢,已經在向周邊地區的經濟腹地擴散。例如,上海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就是因為商務成本的原因搬遷到安徽,使該公司在中國的管理、倉儲和能源費用節約了近1/3,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這些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像溫州的低壓電器,非常普通的產品,單個企業的產值就可以達到70—80億元。走廊地區應特別注意這些產業調整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及時跟進接替。走廊地區近幾年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細分外資構成,對商務成本和市場敏感的項目和資本也是占多數。因此,走廊地區吸引外資應該注意細分化,把對商務成本敏感、具有全球市場或全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和大企業作為引進的首選目標。
2、以產業配套為切入點,發展壯大中小企業。走廊地區應該對已經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產業規模的大中型企業,繼續加大扶持,使之做大做強;另—方面,也要大力發展為沿海發達地區配套的中小企業。配套企業具有鮮明的特點:配套對象多、配套產品好、配套方式活。走廊地區原來有—定生產能力的中小企業,為周邊地區的強勢企業、強勢產品當好配套角色,是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3、發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指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於某個特定地區的一種產業成長現象。產業集群使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形成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範圍經濟,並降低交易費用,促進知識技術創新擴散。產業集群戰略作為一種新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在國內外的眾多地區得到成功套用。高科技產業集群有:美國的矽谷、波士頓128公路,德州的奧斯汀,印度的班加羅爾地區,以色列的特拉維夫,英國的劍橋工業園,法國的索非亞等;傳統產業集群有: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格納地區,浙江的嵊州領帶、諸暨大唐鎮襪業、海寧皮裝、柳市低壓電器等。實踐證明:產業集群的競爭能力與產業的性質並無直接的聯繫,因為在高技術產業里有低技術,而在低技術產業里有高技術,關鍵是要發揮區域的核心能力。要充分利用現有“板塊經濟”和“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目前,長珠閩地區的產業集群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力,正在揚優成勢。浙江形成了300多個鄉鎮級產業集群;廣東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產業集群。走廊地區要充分利用其區位條件優、產業基礎強、經濟實力好的優勢,運用產業政策,最佳化產業布局,發展壯大產業集群。
4、國家意志+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把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的優秀部分,與跨國公司和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實現嫁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升級。走廊地區應該重點在對外嫁接上下工夫,不拘形式,中外、中中對接都行,實現與龍頭性大企業、大集團的全面接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產業鏈條之中。像廣西柳州的五菱汽車集團,無償讓上汽集團控股51%,實現了與國際跨國公司美國通用公司的全面合作,企業迅速上至30萬輛的規模,成為柳州、乃至廣西的支柱產業,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汽車產業簇群。
5、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採用世界先進發展理念,加快實現製造業與長珠閩的對接與互動。根據世界製造業轉移的基本規律,中國製造業中心在沿海地區形成是大趨勢和大方向。從製造業內部組織結構的發展看,製造業的外包形式很普遍,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產業,大量採取OEM、EMS形式,國際跨國公司和沿海大的企業集團自己只專注於品牌、研發、市場的建設,產品的加工生產發包給其他低成本地區的企業。走廊地區在發展製造業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採用世界最先進的EMS、OEM等形式。從製造業服務入手,通過產業對接模式的創新,加快與跨國公司、沿海發達地區製造業的對接與互動。現在全球最大的EMS公司已經有8家在國內投資,其布點現在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江浙等沿海發達地區,國內的EMS公司也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但這些公司在國內的布局現在還沒有形成集群的概念,這是走廊地區發展的重要機遇。如果能引進一兩個大的EMS企業,將迅速形成示範效應,對走廊地區製造業的產業集聚非常有利。
(三)加快走廊地區產業發展的措施
1、繼續推進工業化制度創新。走廊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與地方經濟的相融性不顯著,應積極理順管理體制,使國有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和資本結構,是走廊地區依靠制度創新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和突破口。政府致力於制定戰略規劃,出台產業政策,最佳化發展環境。省市縣三級政府通過實施稅收分成制度,加快國有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繼續通過大力吸引外資倒逼國有企業改革,使國有經濟比重降低到合理水平。
2、增強走廊地區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撐。走廊地區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人才制約將會成為核心矛盾。現在各地區對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很大,浙江經常從上海招收博士後到其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江蘇從上海招收博士到縣區掛職工作。走廊地區應繼續加大力度,積極創造優惠政策和良好環境,吸引長珠閩地區的技術、管理人才為江西製造業發展服務。要大力發展壯大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充分發揮走廊地區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充分利用走廊地區基礎教育平高的優勢。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大型工業園區聯合,為大企業、大集團定向培養技工人才。
3、建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重點抓好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落實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措施。鼓勵建立政府、商業性和企業互助擔保公司,研究制定擔保機構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依託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研發中心,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的作用,為企業提供信息諮詢等服務;依託工業行業管理部門組建行業投資促進中心,加大對中小企業投資的指導和服務。
4、以政府強勢行銷為手段促進重大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是走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支撐。必須不斷地籌備、啟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實現項目的跟進接替。切實做到以項目為抓手擴大有效投入,形成規劃一批、開發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滾動機制,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在日益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僅要有向上級申請建設項目的能力,更要有向市場爭取建設項目的意識和水平。目前,中西部各省(市、區)都在“長珠閩”地區進行招商引資活動,競爭非常激烈,昌九兩地政府在重大項目招商引資中,要充分發揮強勢行銷作用,增強當地企業和項目的競爭力,加快重大項目引進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