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領域,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學說,作為意識形態一部分的新聞事業的性質,是由經濟基礎的性質來決定的,這一點我們剛才也說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前面提到我們的喉舌論,不是過時,為什麼說在我們國家我們的媒體都屬於國家所有,這跟我們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密切相關。

新聞事業

正文

新聞事業新聞機構及其各項業務活動的總稱。新聞事業區別於人際新聞傳播活動,有以下特徵:①有合法的新聞傳播機構;②採用各種新聞傳播手段;③擁有以傳播新聞為職業的專業人員;④面向社會,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新聞事業的形成 人類在共同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形成了互相依賴的社會關係,產生了彼此交流情況和溝通信息的要求。原始的信息傳播活動藉助符號、手勢、口語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情況、新信息傳播的要求越來越高。14 ~ 15世紀,歐洲的一些城市利用“新聞信件”互通信息。15~16世紀,適應商業往來的需要,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威尼斯城產生了最早的手抄報紙,有一批人專門從事這項工作。這是新聞事業的萌芽。17世紀,德國、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形成較早的國家陸續出版定期印刷的報紙,新聞傳播作為一種經常性、社會性的活動開始形成。19世紀30年代出現通訊社,20世紀20~30年代廣播、電視先後問世。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孕育於19世紀初,形成於鴉片戰爭(1840~1842)後,19世紀90年代出現第1次辦報高潮,20世紀初出現第 1家通訊社,20年代廣播電台問世,50年代有了電視。
一般認為,新聞事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新聞事業的產生有以下因素: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需要及時了解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經濟 、交通 、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新情況。②一定的物質技術條件,主要是鉛字活版印刷術的發明。③一定的社會政治民主和有一定文化的讀者群。
不同社會形態的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最初表現形式的報刊, 是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中世紀市民為了溝通商情、便利買賣而創辦的。這種新興的事業問世後,受到不同階級階層的關注,用它作為傳播新聞、宣傳政治主張的喉舌。
封建社會的新聞事業中世紀市民報刊的發展,對封建社會的秩序形成了威脅。17世紀的歐洲,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對報紙實行集權主義的政策,頒布嚴格的書報檢查法令,限制市民報刊對社會事件的報導,並有計畫地收買市民報刊為封建統治效勞,同時出版直接由王朝控制的報刊, 報刊的言論由官方的書報檢查官審定。資產階級在各國取得革命勝利後,這類反映封建統治者意志的報刊日趨沒落。
資產階級新聞事業資產階級新聞事業依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類型:
①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18世紀初,資產階級思想家運用社會上已經出現的報刊,作為同封建統治者鬥爭的手段。18世紀中期,隨著資產階級哲學、政治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出現了黨派,創辦了政黨報刊。早期的資產階級政黨報刊大都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辦,目的是宣傳革命,新聞報導和言論服從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
②以商品化為特徵的新聞事業。報刊和後來出現的通訊社作為贏利的企業經營,宣稱經濟獨立,標榜言論和報導的自主 、客觀 、公正、不受政黨和政府的控制。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獲取更大的利潤,以刺激性、煽動性為特徵的黃色新聞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報刊上泛濫。商品化的新聞事業並沒有割斷和政黨的聯繫,大多數商品化的新聞企業都依附於一定的財團,新聞事業仍然反映和維護資產階級的階級或集團的利益。
③壟斷時期的新聞事業。壟斷不僅表現在新聞企業的兼併(一個報團擁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報紙或廣播、電視台), 更明顯地表現在對報導和言論的壟斷。新聞事業使用最新的技術傳播新聞和信息,影響輿論,提供娛樂,實行大眾教育,左右人們的政治思想和日常生活。它既使資本主義的經濟、金融、技術情報不斷地流傳,也使資產階級的政治、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在各個角落不斷地傳播。在國際範圍內,壟斷化的新聞事業倚仗強大的資本、超越國界的電波發射能力以及龐大的通訊網路,將地球劃分為代表各自利益的採集新聞和傳播觀念的壟斷區,向各國人民進行思想滲透。與此對應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強烈要求建立世界性的新聞傳播新秩序(見世界新聞新秩序)。
④法西斯主義新聞事業。其特徵是由法西斯政府對新聞事業強行控制。它的新聞理論核心是“新聞就是政治性本身”。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捏造假新聞。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按其發展階段有以下類型:
①萌芽狀態的無產階級報刊。19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家的少數工人和手工業者組成的秘密團體或小型工會開始創辦報刊。由於當時無產階級還處於自在階級的階段,這些報刊反映了無產者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只具有直觀意識,不具有成熟的思想。
②作為階級事業的無產階級報刊。19世紀30年代以後,無產階級在歐洲各國先後登上歷史舞台。伴隨著無產階級為爭取自由、平等的政治鬥爭,誕生了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吶喊的報刊,其中最著名的是《 北極星報 》(1837)。11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創辦《 新萊茵報 》。經過與無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報刊的合作與鬥爭,並與資產階級報刊反覆較量,到國際工人協會(1864~1876)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69~1875)活動的末期,馬克思主義報刊在無產階級報刊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無產階級報刊的主要形式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報刊,辦報目的是為了宣傳鼓動和組織民眾,把報刊作為組織階級隊伍的中心,作為“建立我們所希望的組織的第 1個實際步驟”(列寧)。
③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無產階級執政後的新聞事業。由於經濟、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在新聞體制新聞政策方面有各自不同的形式。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包括屬於國家的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通訊社,以及屬於政黨的報刊、人民團體的報刊和企業報刊。黨和政府的新聞事業,也是人民的新聞事業。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和政黨、政府、人民民眾根本利益一致,這是區別於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的根本標誌。
新聞事業的屬性 新聞事業的屬性有:
①新聞性。採集、製作、傳播新聞是新聞事業同其他事業相區別的主要特徵。
②輿論性。這是就新聞事業產生的影響而言。新聞事業的創辦者通過新聞的傳播和評論活動,影響社會輿論,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③傾向性。傾向性在階級社會裡又常常表現為階級性。人們在選擇事實、報導事實和評論事實的過程中,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十分鮮明。這是新聞事業創辦者的階級利益、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在新聞活動中的反映。同一階級的各個新聞機構,由於觀察事物的立足點、方法不同,對待某些事物的觀點、評價不同,在新聞報導和言論中也會表現出各自的傾向。
④社會性。新聞事業面向社會,面向民眾,即使政治色彩鮮明的政黨新聞事業,也不是為政黨、集團的少數人辦的,而是面對本階級的廣大民眾和同盟者,以至敵對階級的人們。
⑤商品性。資本主義國家把新聞事業當作企業,通過廣告費和報費等項收入獲得利潤 。同時 ,在思想上、行動上影響客群。這是一種特殊商品。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聞事業兼有宣傳和盈利的雙重目的。其政黨的新聞事業則重宣傳而不重盈利。社會主義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報紙重宣傳,重社會效益,同時也注重經濟核算,收報費。中國的廣播、電視屬於全民所有的文化事業,不向聽眾、觀眾收費,由國家撥給事業經費,也有一定數量的廣告收入。中國報紙具有商品的形式,或商品的某種屬性,但不等同於商品。
新聞事業的職能 新聞事業的職能是:
①發播新聞。發播新聞是新聞事業的基本職能。客觀世界不斷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為了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 新聞報導要多種多樣。 但不可能“有聞必錄”,而是對客觀事實進行有選擇地報導。
②進行宣傳。通過新聞,體現某種思想,宣傳某種主張, 影響人們的思想、行動,是新聞事業的重要職能。在社會主義中國,通過新聞,要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宣傳黨和政府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人民民眾的意見,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③引導輿論。對於新聞機構來說,社會輿論也是一種客觀事實,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報導。在反映輿論、評介輿論的過程中, 對社會輿論起影響、引導作用。因此,新聞機構通常也被稱為輿論機關。
④傳授知識。新聞傳播工具傳授的知識包含在新聞和評論之中,大多是新的活的知識。新聞傳播工具由於普及率大,接觸面廣,在傳授知識方面有特殊功效。廣播、電視大學和電視台舉辦的各種知識競賽是傳授知識的大課堂。
⑤提供娛樂。中國報紙的副刊是提供娛樂的最初形式。副刊上刊登的詩詞 、筆記 、掌故統稱為消遣文字。娛樂性節目是廣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具有聲圖並茂的優點,把世界各地舉行的演出、比賽的現場,通過衛星及時轉播到有接收工具的居民家庭,構成空間的大劇場、大體育場。
⑥傳播廣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廣告在新聞傳播工具上所占的分量很大。在西方國家,有些報紙、電台主要是為傳播商業性廣告而辦的。廣告收入是很多新聞傳播工具最大的財源。經理和廣告商常常左右新聞機構。報紙版面的 2/3是廣告。廣播和電視的廣告更是五花八門。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社會主義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開始重視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刊登或播出廣告,以溝通產銷,指導消費。廣告在中國新聞活動中不占主要地位,它要符合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總的原則,遵守國家關於廣告宣傳的法規和條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