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民族器樂

新疆特色民族器樂

新疆特色民族器樂。在新疆,很多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他們美妙的音樂與內地的音樂有著極大的不同,華麗的滑音裝飾鏇律讓人回味無窮,盪氣迴腸的音樂詩史《十二木卡姆》,詼諧幽默的“麥西來甫”,無不體現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樂觀和豁達。少數民族豐富的歌區來自他們與眾不同的新疆特色民族器樂,以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民間樂器品種多、製作美、著色好、音質悅耳。

新疆特色民族器樂新疆特色民族器樂

新疆,很多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他們美妙的音樂與內地的音樂有著極大的不同,華麗的滑音裝飾鏇律讓人回味無窮,盪氣迴腸的音樂詩史《十二木卡姆》,詼諧幽默的“麥西來甫”,無不體現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樂觀和豁達。少數民族豐富的歌區來自他們與眾不同的新疆特色民族器樂,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間樂器品種多、製作美、著色好、音質悅耳。在民間較為廣泛使用的樂器主要有:
 彈布爾 :其聲鏗鏘、悅耳,十分獨特。彈布爾常用作獨奏樂器,在家慶宴樂中與熱瓦甫、手鼓等樂器組台,為歌舞伴奏。

新疆特色民族器樂新疆特色民族器樂

都塔爾:是維吾爾族民間唯一的指彈弦樂器—。這種樂器音色柔美,可獨奏,也可與手鼓一起為歌舞伴奏。
熱瓦甫:是維吾爾、塔吉克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所喜愛的彈撥樂器,

新疆特色民族器樂新疆特色民族器樂
比較普及。彈奏時左手握頸斜滑走弦,右手持牛角片或竹片彈撥演奏。
達卜:漢語稱手鼓,是維吾爾族民間廣泛使用的古老的打擊樂。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樂器,它聲音脆亮,在樂隊中起著統一節奏和速度的作用。它是波斯阿拉伯文化東傳的產物之一。
納格拉:是以木槌敲擊演奏的樂器,漢語稱鐵鼓。主要用於盛大節日和婚禮。它與嗩吶相配合,創造出一種歡快喜悅的氣氛,令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起源於古代的波斯。因流行於新疆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庫車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的弓弦樂器,多朗艾捷克是多朗地區民間樂隊中的主要拉弦樂器。全長100 厘米左右,琴桿為圓柱形,用椰木製作,共鳴箱呈半球形,多用棗木等硬質木料製成,正面以羊皮或驢皮包裹,主要用於演奏民間歌曲和木卡姆曲調。

薩/www.hudong.com/wiki/%E5%8D%81%E4%BA%8C%E6%9C%A8%E5%8D%A1%E5%A7%86">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彈奏薩它爾的藝人大多席地盤腿而坐,將琴放置在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在形狀、製作工藝和維吾爾族的彈弦樂器彈撥爾非常相似,外觀像一支長柄水瓢,通體用桑木製作,全長130厘米~148厘米。

卡龍琴維吾爾樂器裡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代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形狀酷似揚琴,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盛行於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琴身多用桑木製成,共鳴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狀似左半張揚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馬、拴弦釘、弦鈕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框線,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製作,其中左側框板應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彎度。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製成的面板和底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