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浮躁

文化浮躁

文化浮躁是指人們在追逐物質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出現的精神層面的迷茫和缺失。文化浮躁,是社會浮躁的表象。社會浮躁,是人心浮躁的表象。人心浮躁,又是文化缺失的表現,也是經濟轉折期的一種必然現象。

興起的大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的深刻變革,廣大民眾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都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社會的審美風尚的變異呈現出由統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費模式,由社會活動向個人娛樂,由自發向自覺的轉換,從而形成了整個社會審美風尚的大改變,於是娛樂成為現代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審美也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娛樂化從本質上看,拒絕深度,拒絕責任和義務,追求直觀感受、淺層次的情感體驗,這些和浮躁文化的精神核心不謀而合,所以在有娛樂的地方總能發現浮躁文化的影子。
目前,娛樂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而電視成為娛樂的重鎮,不僅娛樂節目數量增多,連傳統的嚴肅新聞節目也呈現出娛樂化的傾向。電視娛樂節目成為當代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隨著娛樂欣賞水準的不斷提高,觀眾對於電視娛樂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想讓觀眾陪你“玩”,那你就得挖空心思不斷出新、出奇、出噱頭。於是海選、“鳳姐”、“偽娘”等都粉墨登場,以刺激觀眾越來越麻木的神經。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羅理·沃伯認為:“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欣賞和接受。這幾乎是收視行為的一項鐵律。”這種規律必將導致節目內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膚淺。浮躁文化也在過度開採的娛樂資源中一路高歌猛進。

存在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我們驕傲地說我們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幾百年才走完的路,然而,這句話只是對物質文明而言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一方面在強調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卻忽視了精神文明的發展,再加上精神文明建設本來就是一個需要時間慢慢積累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這樣就造成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遠遠落在了物質文明的後面,兩者處於一種極度不對稱的狀態下。因此,我國社會目前的狀況,就如同一個暴發戶,有錢卻沒有文化。可是怎樣來掩蓋沒有文化的事實呢?暴發戶的一般做法就是在辦公室擺上一大排精裝圖書,裝有文化。而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如何彌補兩者間的不對稱呢?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浮躁的文化來營造出一種表面的繁榮。
於是人們看到了充斥在各個行業的浮躁文化:地方政府為了短期內提高知名度,熱衷於舉辦各種各樣的桃花節、螃蟹節、褲子節;旅遊城市絞盡腦汁設計各種響亮的口號,於是就出現了“兩個胖胖歡迎你”,“一座叫春的城市”。

泛濫的助推器

浮躁文化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少不了媒介的傳播。大眾媒體和網路等新興媒體,對各種熱點事件、低俗話題不遺餘力的炒作,為浮躁文化的泛濫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的放大功能,在全媒體時代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隨口的一句話而一夜成名,一個原本很小的事情可以滾雪球般越鬧越大,而一個原本嚴肅的新聞事件經過媒體的演繹也可以變成一出鬧劇。每一個熱點事件的背後都是一場媒體的盛宴。
就拿《非誠勿擾》的馬諾來說,“寧願坐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坐在腳踏車上笑”的拜金言論廣為大家所知,就在於她是面對著電視說了這段話,隨著節目播出展現在觀眾面前,並在觀眾中形成一定反響,進而引起網民的討論和紙媒的關注,網民的評論進一步成為報紙和電視報導的素材,在電視、報紙和網路三者的合力下,拜金言論以極快的速度和廣度傳播開來,最終為廣大民眾所熟知。馬諾的言論原本只是代表著她本人的價值取向,但是經過媒體的層層傳播和放大,一個個案就升級為一個群體,甚至掩蓋了原本正確的世界觀。網上將她的走紅稱為“馬諾現象”,而“馬諾現象”的製造者正是媒體。

改名背後的浮躁

“清清的駱馬湖啊,一望無窮,站在那湖岸上,從西望不到東。秋水養肥蝦和蟹,碧波懷抱菱和藕,豐收的漁歌一聲聲唱到我心中。”2005年,歌唱家宋祖英唱響了這首《清清駱馬湖》,一時間,美麗的駱馬湖成了古城宿遷的一張名片。可是,最近當地卻鬧起了一場駱馬湖“改名風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了“馬上湖”!原因據說是因為“駱馬”諧音“落馬”。
改名似乎是提升形象,改變際遇的第一步。在電視劇《手機》中,想要創業的於文海就想過給自己改改名字:他覺得於文海的名字太“囤”了,應該改為於進海,魚進了大海還不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而且,於文海還鼓勵牛彩雲改名字,但牛彩雲挖空腦袋、絞盡腦汁想出的只是“牛得草”這個名字,還不如牛彩雲來得質樸、形象。看來,改名的衝動是很多人都會有的,不管實際的效果如何,至少能夠帶來良好的心理暗示。
一個人改名也就改了,問題不會很大,頂多就是別人叫起來麻煩,並不會產生什麼實質的外部影響。但地方就不一樣了,一個地方有眾多的人口,有悠久的歷史,它的改名不像一個人改名那么簡單,也不能那么隨意。一方面,名稱變動會造成對生活、工作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名字的變化也通常意味著歷史的失去和文化的流失——雖然,地名只是指代具體的一個地方,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名稱已經有了獨特的意義,這個意義是其他新地名無法體現的。
就像,“駱馬湖”改成了“馬上湖”。其實,無論是從指向還是意境來說,駱馬湖都能給人更多的感受和遐想,反而“馬上湖”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當然,這種吉利的兆頭可能是改名者想要獲得的,他們認為歷史傳說可以在隨後的介紹中詳細說明,甚至他們認為這種諧音修辭也是文化的一種,但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文化雖然能夠包容很多東西,但文化也是可以分出層次的,對於地方文化來說,過於功利、浮躁的文化更似文化的泡沫——看似光鮮,但實際影響力有限。
文化是什麼?定義實在太多,但如果從文化現代化的角度看,文化是應該促進人和社會生存、發展的東西。如果,一種文化散發的是商業的氣息,追求的是宣傳的效果,那么這種文化離那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廣告也就不遠了。儘管,這種帶有廣告痕跡的文化的確可能在一定時間內吸引人的眼球,但喧囂過後,有多少東西可以沉澱下來,有多少傳統可以傳承?創新雖然是個好事情,但創新不是與歷史的告別,更不是改名稱討彩頭那么簡單。
西門慶都可以成為香餑餑的情形下,有些人卻想主動捨棄歷史文化和美麗傳說,重新啟用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內涵的名稱,無疑顯得有些特立獨行。雖說,瘋搶歷史文化名人資源的做法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但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文化符號的確可以成為一張名片。因為,現實與歷史是無法割裂的。所以,駱馬湖還是謹慎改名為好。

名人故里之爭

文化浮躁文化浮躁
為了名人“李白故里”的名義,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陸兩個城市之間的爭奪上升到法律層面,這還是第一次。更為意思的是,兩個城市之間都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大有不出結果不罷休的火藥味。

不知從何時起,一場爭奪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文化名人的“資源爭奪戰”會如此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爭得臉紅耳赤,甚至是斯文掃地。這恐怕是跟韓國人學壞了,因為韓國人近年來老是處於一種不能自制的興奮狀態,只要是中國的歷史名人,幾乎都曾經是韓國的血統,令人涕笑皆非。
現在中國人雖然偶然會教訓一下韓國人的“無知”和自戀,但基本上能夠做到大度一笑,畢竟是自已的東西永遠別人也拿不走,與之計較反顯得自己沒有風度。韓國人把端午作為申遺項目,不是也成了一場鬧劇嗎?即使被其陰謀得承,端午文化的根和精神仍然在中國。
近些年,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產業,製造賣點,當然也是為了抬高身份,搞出什麼文化底蘊來,就不惜地從故紙堆里或是民間傳說中尋找給自己裝點臉面的“歷史文化貼金”,甚至連“金瓶梅故里”、“潘金蓮故里”這樣媚俗的東西來,這還叫歷史文化嗎?
一個地方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當然是一件好事,至少證明我們曾經有過輝煌,但歷史的輝煌就等於現實的燦爛嗎?歷史的一切榮光是先輩們創造的,對我們只能是一種激勵而不是可以躺下來享受的“聚寶盆”。那么就憑這一點,就告訴我們後人,祖先的榮光是何以緬懷的,但發展的路要靠自己去走。
即使文化產業是一個需要大發展且也大有可為的產業,但也必須嚴謹,誠實,而不能走進偽文化的死胡同,更不能成為忽悠人的招牌。現在一些地方以挖掘傳統文化為名,不進行揚棄地去追求新奇和低俗,去恢復一些原本就是糟粕的景觀,還美其名日“民俗文化”。有的甚至就是捕風捉影響,胡亂聯繫,製造出語不嚇人死不休的“歷史新聞來”,而偏偏已經急需要維護的文物卻在所謂的大發展中毫不足惜地人為破壞掉。
一個地方的發展,雖然旅遊業未必不可,但關鍵是靠自己的特色,挖掘自己真正的潛能,而不是靠找幾個歷史名人幾個歷史典故就以解決問題的。有引起歷史問題原本就是一個迷,有必要這么叫真嗎?就以李白故里為例,江油又憑什麼就那么肯定就是李白的故里,又有什麼理由去註冊商標?安陸又為什麼不可以提出自己方面的理由來,要知道李白是屬於整箇中華民族的,而不屬於那一個地方的專利。
換而而言,就算鐵定了江油是李白的故里,江油的旅遊業和發展就可以因引而騰飛了?江油就會詩人輩出了?就會又出幾個李白了?更何況李白原本就是一個喜好雲遊的人,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各地都留下了許多足跡,影響當然也是相當普遍的。那么江油想壟斷其產權,當然就會受到質疑了。
對於這樣沒有多少油鹽的東西,有些地方確實樂此不疲地想證明其曾經有過的輝煌來證明其今天的必然成就,其實這都是文化浮躁的表現。一個地方文明的光輝是靠一代一代人努力才能延續下來的,也才能傳承起來的,靠著祖宗的一點遺產就想過好日子是不會長久的。
由兩城的名人故里之爭,我們就不難聯想到,近些年的所謂文化遺產挖掘的確是走入了誤區,變得失去了理性,也不知道理如何去適應形勢去創造,導致了一些低俗和偽文化的抬頭,真是勞民傷財。在教育文化投入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動則數十個億甚至幾百億的媚俗的所謂文化修復工程卻在各地生根開花。
當人們面對數十個億的佛寺、數億元的“江南織造”,還有正在籌劃中的300億元的“中華文化城”,這種傳承真的符合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如今,為了虛名,竟然還玩起了法律解決,看來,解決文化浮躁的問題還需要時日。

愛撿外國垃圾

文化浮躁文化浮躁
如今,不管是電影還是圖書等文化產品,一旦打上“引進”的烙印,往往在我國就能變身為緊俏貨。
有媒體統計稱,“一些在美國本土並不吃香,甚至堪稱“爛片”的電影卻能在中國票房大賣。”比如《變形金剛2》、《生化危機4》等好萊塢影片,在國內票房和美國票房占有率上相差懸殊。其實,不僅僅電影如此,圖書業也同樣如此,很多在國外籍籍無名的書籍,一旦打上“引進”的烙印,往往就能在我國躋身多個暢銷書榜單。

為何相同的作品,在兩個不同的國家卻遭遇了截然相反的待遇,究竟是我們在撿別人的“垃圾”,還是另有原因?
對此,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慶說:“原因有很多,文化背景、所處時代、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都會造成這種現象。然而,就中國本身來說,我們處在一個文化浮躁的時代。美國人在‘南北戰爭’之後,也曾經歷過將近40年的文化浮躁,最終老羅斯福時代才得以改觀。但是在今天,我們已經沒有30年可以等了,我們必須警惕文化浮躁帶來的種種問題。”

存在四大背景差異

“爛片”變大片,“爛書”變成暢銷書,張國慶認為確實存在客觀的原因,他說:“文化背景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精神需求不同,往往會造成對同一個作品截然不同的看法。”
張國慶說:“首先,文化背景影響著審美情趣,美國人覺得是美女的,中國人可能不覺得美,反之亦然。文藝作品也一樣,這裡有一個審美的差別。其次,我們和美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不一樣,雖然我們這些年發展很快,但是在很多領域裡仍舊落後於美國,有時候人家司空見慣的東西,在我們看來,仍舊很新奇,特別是技術上。這就如博士和本科,同樣一個觀點,在博士看來很平常,但對一個本科生,可能啟發頗多。其三,是需求不同,美國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社會,他們社會中的各種關係、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等大都已經有了一個完善的體系,很少改變和涉獵新的東西。中國則不同,我們正處在一個走出去的階段,我們對世界無限好奇,對國外的很多東西都有興趣。相反,可能大多數美國人不會關心國際新聞,也可能有的美國人連中國什麼樣都不知道。最後,也不否認會有一些崇洋媚外的人,覺得國外的什麼都是好的。其實這些人恰恰是不了解國外,無法分辨好壞,索性全都覺得很好。”

文化浮躁的年代

不可否認,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階段都可能影響到人們的價值判斷。但是,反躬自省,也不得不承認,爛片變好片,爛書變好書,同樣也有中國社會自己的原因。
張國慶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文化浮躁的階段。人們不大願意沉下心來去學習和思考,而僅僅是追求表面上的東西。以國際為例,很多人都知道美國,甚至去過不少次,但是他們知道的往往只是一些皮毛,他們了解美國的社會、文化、習慣乃至規則嗎,我想多數人是不了解的。但可悲的是明明不了解還要假裝了解,更可怕的是,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我們都能看到,中國人現在處在最關鍵的時刻,是最需要學習和思考的時候,但是現在反而是最不願意看書思考的時候了。有多少人願意在業餘時間看一點兒和自己的工作專業不相干的書呢?我想不多。”
對於當下文化浮躁的時代,張國慶深有感觸,他說:“以前在網上買書,可能要等三四天才送來,為什麼,因為得排隊。現在同樣網上買書,頭天晚上訂的第二天上午就到了。為什麼,買的人少了,幾百元就是大客戶了,得好好服務。”

文化處在最低潮

文字越來越短,圖片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少,聊天越來越多。張國慶認為,中國的文化正處在最低潮時代。
張國慶說:“必須警惕,這並不是一個小事情。人們不再追求觸動內心的文學藝術,而更願意追逐感官上的刺激,這正是文化低落的表現。不僅僅是娛樂,包括文學也是,甚至連戀愛也是,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現代都市中的人們,生活在物質的海洋里,一切都以物質財富為衡量標準,而忽略了人還有精神的一面,張國慶說:“有句話說:人和人的區別,不在於工作的八小時,也不在於睡覺的八小時,而在於這之外的時間。在八小時之外,你做了什麼,追求什麼,決定這個人的品位和精神高度。而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沒有精神價值,只有物質標準就會出很多問題,會成為整個社會前進的阻力。所以,文化的浮躁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重視,而對於單獨的個人來講,倘若能夠稍微抽出一點兒玩的時間,想想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生活,可能未來就會很不一樣。”

沒有30年可以等待

在張國慶看來,文化的浮躁時代,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他說:“最典型的是美國,美國曾經經歷過30多年的文化浮躁時期,但是現在,我們沒有30年了。”
張國慶說:“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大約有30多年將近40年的精神迷失時期,人們不願意學習,不思進取,以經商為榮,為富不仁、誠信崩潰等。直到30多年後進步主義運動興起才真正扭轉,當時正是老羅斯福時代,老羅斯福力挽狂瀾,真正奠定了美國的全球霸權。在這之前,美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大國。”
然而,美國的經歷顯然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張國慶說:“我們已沒有那么多時間。當年的美國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沒有這么快,所以它可以用30年去度過精神迷失時期。但是現在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你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和別人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因為別人是不可能等你的。所以,解決文化浮躁的問題,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我們用的時間越少,我們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小。”

文化的本質精神是什麼?在一個文化厚實底蘊深沉的社會裡,文化的所有的表現形式,應該是代代累積沉澱下來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應該是社會和個人激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思想的內涵和美學的品位,道德、智慧型的積累的總和。真正的文化,應該是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心靈和大腦,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么活潑、創意有多么燦爛奔放、它自我挑戰、自我超越的企圖心有多么旺盛,徹底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真實國力和它的未來。因此,對我們目前文化中流行的“浮躁”病症,該是引起各方療治的警覺的時候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