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瘤氨酸

抗瘤氨酸

抗瘤氨酸為溶肉瘤素的異構體,但毒性較低,等劑量時,療效可能高於溶肉瘤素。為我國研製的抗腫瘤藥物。與氮芥比較,療效較好而毒性較低。

簡介

抗瘤氨酸為溶肉瘤素的異構體,但毒性較低,等劑量時,療效可能高於溶肉瘤素。本品為我國研製的抗腫瘤藥物。與氮芥比較,療效較好而毒性較低。為細胞非特異性藥物,但對前期和中期細胞的作用更為明顯。口服後吸收較慢,6小時後血漿中濃度達最高峰。靜脈注射後在血中維持時間較長,24小時排出53%,主要經尿排出,少量從糞便中排出。

抗瘤氨酸抗瘤氨酸

名稱

抗瘤氨酸抗瘤氨芥

通用名:抗瘤氨酸

別名:異氨基溶肉瘤素異位溶肉瘤素、異芳芥、ß-氨基苯丙酸氮芥、ß-溶肉瘤素

英文名:Isosarcolysin,Sarcolysin,ß-Merphalan

作用特點

本品為溶肉瘤素異構體,但毒性較低,等劑量時,療效可能高於溶肉瘤素。

功能主治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睪丸精原細胞瘤網織細胞瘤有較好療效。對惡性淋巴瘤(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網織肉瘤)、乳腺癌、蕈樣肉芽腫病等有效。對某些骨髓轉移的疼痛有止痛作用。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抗瘤氨酸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1.臨床表現症狀:起病緩慢,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最早出現的自覺症狀往往是乏力、低熱、多汗或盜汗、體重減輕等代謝亢進表現。脾腫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適、食後飽脹的感覺。由於症狀進展緩慢,就醫時往往離起病已有數月之久。較少見的症狀有背痛或四肢痛,因脾臟梗塞而覺左上腹或左下胸劇痛。晚期當血小板減少時皮膚、齒齦易出血,女性可有月經過多。白細胞過多的病人,有時可發現由於白細胞在血管內“阻滯”或栓塞而誘發的症狀,如視力模糊、呼吸窘迫以及陰莖異常勃起等。在這些病例中,其白細胞計數常遠遠高於500×109/L。體徵,最突出的體徵是腫大,一般病人初次就診時常常已達臍平面以下,堅實、無壓痛,但如有新近發生的脾梗塞則有明顯的局部壓痛,並可以聽到摩擦音。慢粒有貧血和脾腫大時,須與肝硬化、血吸蟲病、何杰金氏病相鑑別。肝臟亦常有中度腫大,但不如脾腫大顯著。皮膚及黏膜中度蒼白。淺表淋巴結多不腫大。胸骨下部常有輕至中度壓痛。晚期可出現皮膚黏膜瘀點。眼底可出現靜脈充血和白心的疲點。眼眶、頭顱以及乳房和其他軟組織可出現無痛性腫塊(綠色瘤)。

2.實驗室檢查

血象:白細胞計數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為中性桿狀核晚幼粒細胞,其餘為分葉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數原始粒細胞。嗜酸性及嗜鹼性粒細胞亦增多。早期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輕度減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在血象方面須與類白血病反應相鑑別。

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細胞分類與周圍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見到各期粒細胞,其中以中、晚幼粒為主,原粒細胞及早幼粒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過5%~10%,嗜酸和(或)嗜鹼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系相對減少,粒:紅約10~50:1,幼紅細胞和巨核細胞早期常增多,晚期減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明顯降低。

染色體檢查:Ph’染色體見於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體被認為是慢粒多能幹細胞的腫瘤性標誌,少數慢粒病人Ph’染色體為陰性,根據有無Ph’染色體可將慢粒為Ph’陽性和Ph’陰性兩大類,前者預後優於後者。

血液生化: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及維生素B12結合力顯著增高為本病特點之一,增高的幅度與白細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白血病性粒細胞產生了過多運輸維生素B12的轉鈷蛋白I。血清尿酸濃度可以增高,尤其在化療時。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25mg,每日1次。用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每次25mg,每日2~3次,維持量每2~3日12.5mg,總量0.5~1.0g為一個療程。

不良反應

抗瘤氨酸作用於白細胞

溶肉瘤素,主要抑制骨髓、白細胞下降及胃腸道反應,其骨髓抑制較明顯。

用藥期間應嚴格檢查血象。有蓄積作用,不可超量長期服用。惡液質者,有出血傾向和白細胞數低下者禁用。

注意事項

(1)服用本品時,加服碳酸氫鈉,每次1.0g,每日1~3次,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2)白細胞降至4×109/L以下時,應慎用或停藥;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若白細胞驟減,或降至2×109/L時,則應暫停使用。本品有蓄積作用,不可超量長期服用。

相互作用

服用本品同服碳酸氫鈉,每次lg,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製劑規格

片劑:25mg。

貯藏

密閉,遮光貯存。

烷化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