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諾爾區

扎賚諾爾區

扎賚諾爾區簡稱扎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轄區,由滿洲里市代管,西北靠滿洲里市區,轄5個街道、1個鎮,總面積279.5平方公里,總人口90614人(2013年)。區人民政府駐第三街道新政街1號。扎區位於呼倫貝爾草原西北部,地勢西高東低,草原廣闊,山巒起伏。呼倫湖位於轄區南部,“扎賚諾爾”(蒙古語“達賚諾爾”之同音異譯)是呼倫湖的習慣稱謂,意為“海一樣的湖”。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涼爽。扎賚諾爾煤炭地質儲量101億噸,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工礦城市,煤炭、電力、化工、加工製造、商貿物流、文化旅遊是扎區的支柱產業。2014年,扎賚諾爾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0.7億元,比2013年增長8.2%;地方財政收入6.6億元,比2013年增長1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0元,比2013年增長7.5%。

基本信息

地區簡介

扎賚諾爾是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里市所轄的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縣級行政區,擁有漢、蒙、滿、回等19個民族,15萬人口,總面積279.5平方公里。這裡是一片資源富饒的土地,堪稱“大草原、大湖泊、大煤田”,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十二個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扎賚諾爾已經建設成為一個集煤炭開採、電力、建材、肉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特種特養、綠色食品開發以及旅遊邊境貿易並舉的新型能源綜合開發區。

建制沿革

舊石器時期,扎賚諾爾人在此活動。
商代,扎賚諾爾地區屬肅慎和東胡的活動範圍,與商王朝有朝貢關係。
周代至秦代,屬東胡地。
西漢,為匈奴左賢王庭轄地。兩漢更迭時期,鮮卑拓跋部南遷至達賚湖一帶,扎賚諾爾地區為其領地,至東漢末年。
南北朝時期,屬柔然、突厥地。
隋代,屬突厥南室韋地。
唐代,屬西室韋地,受轄於室韋都督府。
遼代,為契丹、烏古居地,受轄於上京道烏古敵烈統軍司。
金代,為塔塔兒居地,受轄於東北路招討司。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後,為成吉思汗大弟哈布圖·哈薩爾封地,設齊王府治,屬嶺北行省和林路。
明代,為蒙古脫古斯帖木兒駐牧地,受轄於奴兒乾指揮使司斡難河衛海剌兒千戶所。
清初,境內蒙古族歸附清王朝,由黑龍江將軍統轄。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受轄於呼倫貝爾總管。
雍正五年(1727年)呼倫貝爾總管在阿巴蓋圖設卡倫駐守。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新巴爾虎右翼四旗的鑲紅旗統領。
乾隆八年(1743年),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銜總管。
光緒六年(1880年),受轄於呼倫貝爾副都統。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譯寫東清鐵路火車站的站名時,將“達賚諾爾”音轉為“扎賚諾爾”,後又以訛傳訛將煤礦名、地區名叫成“扎賚諾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呼倫貝爾副都統,改設呼倫貝爾兵備道,扎賚諾爾地區歸其管轄。
宣統元年(1909年)10月,設立臚濱府,扎賚諾爾被劃為區,歸臚濱府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2月,陳巴爾虎總管車和扎率蒙俄聯軍攻陷臚濱府,歸附“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扎賚諾爾屬之。
民國九年(1920年)8月,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宣布取消“自治”,設臚濱縣,扎賚諾爾受其管轄。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扎賚諾爾設鎮。
民國二十一年(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6月,“滿洲國”裁撤臚濱縣,扎賚諾爾鎮受轄於興安北省駐滿洲里辦事處。
民國二十五年(偽滿康德二年,1936年)1月,扎賚諾爾屬新巴爾虎右翼旗。
民國二十八年(偽滿康德五年,1939年),設扎賚諾爾街,屬新巴爾虎右翼旗。
民國三十年(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扎賚諾爾街從新巴爾虎右翼旗劃出,直屬興安北省。
民國三十四年(偽滿康德十二年,1945年)1月,扎賚諾爾街改設為扎賚諾爾市,直屬興安北省;8月9日,蘇軍進駐紮賚諾爾,日偽扎賚諾爾市政權垮台;8月19日,蘇軍組織選舉大會,成立扎賚諾爾市政府;10月1日,呼倫貝爾自治政府成立,扎賚諾爾市屬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西滿軍區護路軍第三團接管扎賚諾爾市政府,建立人民政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1日,呼倫貝爾地方政府取消自治,建立呼倫貝爾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扎賚諾爾市隨之屬內蒙古自治區;5月,扎賚諾爾市改稱扎賚諾爾區,隸屬呼倫貝爾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扎賚諾爾區改稱扎賚諾爾街,仍屬呼倫貝爾盟;4月,扎賚諾爾街併入滿洲里市,稱扎賚諾爾區。
1954年4月,扎賚諾爾區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扎賚諾爾區隸屬滿洲里市。
1955年5月,扎賚諾爾區人民政府改稱扎賚諾爾區人民委員會。
1957年2月,扎賚諾爾區改為扎賚諾爾礦區,升格為縣級建制。
1958年6月,撤銷扎賚諾爾縣級建制,同時撤銷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10月9日成立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扎賚諾爾辦事處和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
1960年6月,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公社成立,保留辦事處,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1年12月,內蒙古黨委批准成立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
1962年5月,滿洲里市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扎賚諾爾礦區人民代表大會和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礦區人民委員會同時也是礦區城市人民公社,一個機構兩塊牌子;7月,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撤銷。
1968年2月,成立扎賚諾爾礦區革命委員會,取代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
1969年8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劃入黑龍江省。
1979年7月,扎賚諾爾礦區隨滿洲里市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批准扎賚諾爾礦區恢復旗縣級建制。
2004年2月,扎賚諾爾礦區改為扎賚諾爾區,由滿洲里市代管。
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將扎賚諾爾礦區以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備案,為縣級行政區劃建制,以扎賚諾爾礦區的管轄區域為扎賚諾爾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第三街道新政街1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宣統元年(1909年)10月,扎賚諾爾區轄大河沿兒、禿尾巴山、扎賚諾爾車站地區、勾東、“八乍市”、西山、波老尼果夫二礦地區(靈泉)、阿巴該圖、阿巴該圖卡倫,面積約800平方公里(不包括扎賚諾爾鐵路、扎賚諾爾煤礦轄地)。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扎賚諾爾鎮轄阿巴該圖、西山、“八乍市”、扎賚諾爾小站、小屯、南菜園子、波老尼果夫第二礦場地區。
民國三十一年(1932年),達蘭鄂羅木河以東礦區、車站劃入新巴爾虎左翼旗,達蘭鄂羅木河以西、“八乍市”、西山、靈泉等區域劃入新巴爾虎右翼旗。扎賚諾爾鎮轄溝東、“八乍市”、西山、波老尼果夫二礦(靈泉)區域,面積約600平方公里。
民國二十八年(偽滿康德五年,1939年),扎賚諾爾街轄二卡、西山、“八乍市”、小屯、南菜園子、波老尼果夫第二礦地區。
民國三十年(偽滿康德八年,1941年),1932年劃入新巴爾虎左翼旗、新巴爾虎右翼旗的地界重新並回扎賚諾爾街。扎賚諾爾街轄車站街區、“八乍市”街區,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
民國三十四年(偽滿康德十二年,1945年),扎賚諾爾市轄車站街區(包括東西小屯、扎賚諾爾小站區域)、“八乍市”街區事務所(包括西山、“八乍市”、溝東、南菜園子、靈泉區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扎賚諾爾市轄5個區:中央區(“八乍市”)、南園區(南菜園、靈泉)、社宅區(溝東白房子)、西山區(西山、鐵路北)和車站區(扎賚諾爾車站、東西小屯)。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扎賚諾爾市由原5個區合併為3個區。中央區轄原中央區、南園區;解放區轄原社宅區、西山區;勝利區轄扎賚諾爾車站、小屯。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扎賚諾爾區轄勝利街。
1957年2月,扎賚諾爾礦區轄中央街管理區、勝利管理區和靈泉管理區。
1958年6月,撤銷中央街管理區。
1960年6月,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轄光榮管理區、勝利管理區、靈泉管理區。
1962年7月,撤銷扎賚諾爾礦區城市人民公社,新成立的扎賚諾爾礦區人民委員會轄光榮管理區、勝利管理區、靈泉管理區、中央街管理區、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
1976年,扎齎諾爾礦區與鄰旗重新劃界,扎賚諾爾轄區為東臨新巴爾虎左旗,西接新巴爾虎右旗,南瀕呼倫湖,北與俄羅斯水路相接,面積為532平方公里。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轄扎賚諾爾車站、靈泉農業生產隊、道北農業生產隊。
1980年7月,扎賚諾爾礦區轄6個街道:東風路街道、紅衛路街道、道北街道、車站街道、西山街道和靈泉街道。
1981年3月,撤銷東風街道、紅衛街道、西山街道、道北街道,成立第一街道、第二街道。扎賚諾爾礦區轄4個街道:第一街道、第二街道、車站街道、靈泉街道。
1985年,成立第三街道;撤銷滿洲里市紅旗人民公社及其行政區域管理權,重歸扎賚諾爾礦區,公社成為純農業生產單位。
1992年,與所鄰旗再次劃界,將原屬扎賚諾爾礦區的二卡、扎賚諾爾車站劃出歸入滿洲里市郊區(後改為東湖區)。
2000年2月,成立第四街道、第五街道。
2004年6月,扎賚諾爾區接管新開河鎮移交的“七百畝”地區(31.5平方公里)。
2014年,撤銷靈泉街道,設立靈泉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扎賚諾爾區轄5個街道、1個鎮,26個社區,1121個居民小組。
街道 鎮 所轄社區
第一街道 新開街社區、友誼社區、連營社區
第二街道 東風社區、光榮社區、新華社區、勝利社區、道北社區
第三街道 強盛社區、同心社區、西鐵社區、溫馨社區
第四街道 榕欣社區、清泉社區、新村社區、新興社區
第五街道 靈北社區、建設社區、西山社區
靈泉鎮 光明社區、航運社區、建華社區、邊疆社區、建材社區、興盛社區、興泉社區

自然地理

扎賚諾爾區扎賚諾爾區

氣候
扎賚諾爾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 -1.3 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 280 毫米,平均日照時數 2868 小時,平均風速為 4.2 米 / 秒。
土壤植被
植被狀況良好,土壤以暗栗

鈣土為主,養份豐富,肥力充足。
自然
礦產資源:扎賚諾爾已探明礦產資源有褐煤、沸石、芒硝、麥飯石灰石珍珠岩、瑪瑙等 10 余種,其中煤炭地質儲量達 101 億噸。
漁業資源:距城區中心 14 公里的呼倫湖,方圓 400 公里 , 水域面積 2339 平方公里,總蓄水量 138.5 億立方,被譽為 “北方第一大湖”,湖中盛產鯉魚、鯽魚狗魚鯰魚、蒙古紅鮁等 30 多個經濟魚類以及秀麗白蝦、湖蚌等水產品。
草場資源:扎賚諾爾山環水繞、水草豐美,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扎賚諾爾現有天然草場19.3萬畝,草場種類組成豐富,草群茂密,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

文物古蹟

達蘭鄂羅木河遼代古城
1960 年,在鮮卑古墓群0.5公里處的達蘭鄂羅木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古城牆殘留比較低矮,西牆已被河水沖沒,南、北、東三面城牆高1米有餘,東牆長145米,南北兩牆長156米,古城中部有一高約1.5米的平台,方向為北15度。
城內所見遺蹟、遺物很多,採集到的陶片多為輪制,火候較高。紋飾為篦紋,與遼代中京城址及上京城外北山坡出土的陶器上的篦紋相差無幾。經分析,扎賚諾爾古城為遼代建築遺蹟。
拓拔鮮卑古墓群
位於扎賚諾爾礦區北部達蘭鄂羅木河故道東岸的坡道上。1959年在治理流往扎賚諾爾的達蘭鄂羅木河的改河過程中,發現了大批拓拔鮮卑古墓群,約有300餘座。在清理過程中,共收集文物400餘件,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歷史悠久,並富有濃厚的草原民族生活特色。拓拔鮮卑是我國古代北方鮮卑族的一個分支,在達賚湖一帶的呼倫貝爾草原上過著遊牧的生活。扎賚諾爾古墓群正是他們活動的遺蹟。
猛獁象動物群
在內蒙古博物館陳列著一副在扎賚諾爾出土的巨大的猛獁象化石。是我國已知猛獁象化石標本中最大的一具。猛獁象是生存在更新世晚期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同時存在。期間正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冰川時代,到處一片銀裝素裹、冰雕玉刻的壯麗景象。大約在一萬年以前,由於氣候條件等原因,這些巨大的動物絕滅了。同時代,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就以獵取猛獁象動物為食。從中可以推斷出扎賚諾爾人當時同嚴酷的大自然作鬥爭,從而創造了燦爛的扎賚諾爾文化
蘑菇山舊石器遺址

蘑菇山位於扎賚諾爾西北。在 1980 年 6 月 10 日,考古工作者在蘑菇山的北坡,發現了帶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從器型大小與大窯石器相仿這一點上可以判定:扎賚諾爾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石大窯文化向北方傳播和發展的結果。由此可以推斷出:扎賚諾爾在二、三萬年以前,山上有獸,水中有魚,是原始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場所。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
“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的遺存地,位於扎賚諾爾礦務局露天礦區。這個遺存地,北鄰海拉爾河,南頻達賚湖。早在1927年,這個遺存地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先後有俄國人多爾馬秋夫、法國德日進等來此考察。從1932年發掘出第一個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後,迄今已出土16個。在人頭古化石出土的同位層中,還出土了人工製作的石核、石片、石斧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證明,在一萬年以前,扎賚諾爾礦區曾是在來諾爾人生活和棲息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古老人類的搖籃之一。

民間傳說

扎賚諾爾扎賚諾爾
扎賚諾爾原音為“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泊"原指達費湖及其周圍的地。清末俄人承修東清鐵路在定站名時,將“達賚諾爾”誤讀為“扎賚諾爾”。隨後以訛傳訛又將煤礦名、地區名均叫成了扎賚諾爾。聞名於世的達賚湖就在滿洲里市扎賚諾爾礦區。早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在扎賚諾爾東露天煤礦挖掘的人頭骨化石,經考古學家研究定名為“扎賚諾爾人”。屬於舊石器晚期或中石器時代。“扎賚諾爾人”處於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70多年前,扎賚諾爾煤礦工人在作業中發現,在地層下有原始人類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物,這一現象引起了中外考古學家的密切關注。從1927年開始,中外考古學家就懷著尋覓古蹟的激情,來到這塊讓世人矚目的石器時代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先後有俄國人巴婁夫斯基、多爾瑪秋夫,法國的德日進,日本的遠藤隆次、赤崛英三、加納金三郎等。扎賚諾爾煤礦副礦長顧振權先生,在1933年找到了第一個較為完整的人頭骨化石。為研究扎賚諾爾人,隨後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和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曾三次來扎賚諾爾進行地質調查和考古研究,並在1944年和日本的遠藤隆次又發現了第三號人頭骨。
從1933年發掘出第一個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後,迄今己陸續出土16個。其中有13個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發現的。在這16個頭骨化石中有3個復原後比較完整。其中一個是青年女性,一個是青年男性,一個是中年男性。他們屬於從原始人到現代人轉變過程中的古人類,具有眶骨粗壯、顴骨突出、門齒呈鏟形、內側呈弧形等特點。考古學界定名為“扎賚諾爾人”,據鑑定均為蒙古人種。此外,中年男性的頭骨特別奇特,額頭平而狹長,並有一條寬線的凹槽,圓而尖的後腦勺朝後上方聳立著。有人稱它為“橄欖球”,更有人稱其為“龍頭”。考古界把這類頭型稱為“寶塔頭”,是人工變形的結果。荷蘭古人類學家孔尼華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變形頭骨。根據民族學資料記載,這種頭型是原始人類美麗的象徵。這和原始人類創造的壁畫、浮雕和裝飾品一樣,是現實生活在美學藝術上的反映。一萬多年前“扎賚諾爾人”這種纏頭的風俗,就象現今大洋洲美拉尼西亞部分島嶼上的居民一樣,至今還保留著這樣一種習俗。當嬰兒出生後不久,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將額部裹緊,再用細繩子將頭部紮實,就這樣幾個月之後,頭顱就開始變形。這種人工變形的頭骨,在北京周口出土的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化石中已有發現。近代的印第安人、日本的師夷人至今仍遺留著這種習俗。難怪有考古學家認為:人類起源於南方,那兒天氣溫暖、食物豐富,只有在掌握了人工取火和縫製衣服很久以後,人類才會逐漸向嚴寒地帶遷徙,扎來諾爾可能是人類遷徙的中轉站。古人類由華北來到這裡,有些人北往西伯利亞,西往蒙古,東往朝鮮日本;再往東,橫過一萬年前還是冰原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創造了古老的印第安文化。這種說法只是“可能”還需商榷。“扎賚諾爾人”就是“扎賚諾爾人”。雖說有一部分“扎賚諾爾人”飄洋過海遠離了故土,散布到世界各地,他們又將“扎賚諾爾文化”帶到了那裡,重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但仍有一大部分人遺留在這片水草豐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寶塔頭”形的出現雖說與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某種內在的聯繫,但它確是“扎賚諾爾人”的象徵。但我們很難想像,在那個時代,人們是怎樣將這條寬頻或許是獸皮帶、或許是帶有纖維性質的樹皮帶經過精心打磨,而使其變得柔軟又光滑。同時還要在這條寬頻上鑲嵌瑪瑙、碧玉或蚌珠研磨而成的裝飾品,使其光澤耀眼,美麗異常,把這樣一條“寬頻”包勒在頭上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多少個日日夜夜辛勤而又艱苦的勞動啊。
經過復原的中年男子漢,他有著扁平的顏面,粗壯的眉弓,不十分隆起的鼻樑和較寬大的下頜,再佩戴上一條珠光寶氣閃爍、隨風飄忽的寬頻,通過他那飽滿的肌肉,可以看出他強悍、雄健的體魄和同大自然搏鬥的力量,就象今日呼倫湖畔草原上能騎善射、飽經風霜的老牧人一樣堅強。再從他那炯炯有神的雙眼中以及朝後上方聳立著的圓而尖的後腦勺上,似乎我們又聽到了"扎賚諾爾人"是"龍的傳人"的美麗的傳說。人們在講述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達賚湖畔的草原上,居住著老姆和她的九個兒子。兒子們個個都生得龍晴虎眼,身體雄偉、健壯。他們每天都到北山采果、南山狩獵,生活得十分幸福。一天夜裡,老姆突然夢見一條黃金龍駕著祥雲飛進了洞穴中。只見它在空中盤鏇著湊到老姆的身旁,十分柔情地說:“老姆,你己有了九個兒子,我要再送給你一個。將來他就是人皇!”說著黃金龍將那顆碩大的頭仲向老姆懷中,化作一團五彩祥雲纏繞在她的身邊。老姆又驚又喜,醒來後原來是一個夢。說來也怪,就在老姆夢見黃金龍之後,又生下了第十個兒子。老姆對他當然格外疼愛。她瞅著這個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眉弓粗壯、下頜寬大、圓而尖的後腦勺朝後上方聳立著的兒子,心中不由又想起了夢中的情景。為了拴住這個心肝寶貝,就將一條寬寬的獸皮帶精心打磨後又饢上了經過研磨的瑪瑙和碧玉,使得寬頻更加耀眼奪目。然後將它縛在了老十的頭上。老十漸漸長大了。他不但出落成一個瀟灑、英俊的小伙子,而且成了一名采皋、射獵的好漢。族人們都十分敬慕他。一天老十在南山遇到一個人熊,與它大戰了三天三夜之後被人熊抓得遍體鱗傷,昏了過去。就在人熊要撕咬老十的時候,突然一條巨龍凌空而下,摔死了人熊,馱上老十將他送回了老姆洞穴的草坪上。
老姆和族人們仰望著高空中的黃金龍,一齊叩謝它的救命之思。黃金龍俯下身子,開口道:“老十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我要將身也的血再次滴入他的體內,使他更加勤勞、勇敢。”說著用它巨大的龍爪抓破前胸,一滴滴殷紅的鮮血滴落在老十的傷口上。老十蘇酲了,他霍地站立起來,越發健壯了。黃金龍在天空中對眾人說:“而今老十身上己經流遍了我的血,他就是我的兒子。從今後,神州大地上黃皮膚、黑頭髮、黑眼晴的人都是我龍的傳人!”人們歡呼著,自此老十當上了人皇。龍的子孫一代又一代的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傳遍了神州大地,直到今天。

經濟概況

扎賚諾爾各項經濟建設事業飛速發展,已經建設成為一個集煤炭開採、電力、建材、肉乳製品加工、水產品加工、特種特養、綠色食品開發以及旅遊邊境貿易並舉的新型能源綜合開發區。扎賚諾爾及周邊地區年牲畜存欄為 300 多萬頭(只),年出欄在 100 萬頭(只)左右,地產牛、羊皮年平均數量為 41.2 萬張,進口皮張為年平均 45 萬張。人文資源:扎賚諾爾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三萬年以前,扎賚諾爾遠古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扎賚諾爾文化。

風景名勝

扎賚諾爾扎賚諾爾
扎賚諾爾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呼倫大澤、草原風光、文化古蹟、靈泉聖水、異域風情“五大景觀”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 呼倫湖,煙波浩淼、風光旖旎,成吉思汗栓馬樁、神秘的烏蘭泡、鳥島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令人嘆為觀止。呼倫貝爾草原遼闊、富饒而美麗,在涼爽宜人的夏秋季節,塞外草原風采神韻,藍天白雲,無涯的芳草中蒙古包點點,牧歌聲聲,羊群好象白雲在茫茫綠海中輕飄漫移,令人情盪神馳。扎賚諾爾古猿人頭骨、拓拔鮮卑古墓群、蘑菇山舊石器遺址、猛獁象化石、金代邊壕等映射著 " 扎賚諾爾文化 " 豐厚的底蘊,構成了扎賚諾爾獨具特色的古文化遺址旅遊。在扎賚諾爾有一處被牧民稱為“聖水靈泉”神奇的自噴泉,泉水清冽甘甜、四季長流,該泉水富含十五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著獨特的醫療保健效果,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旅遊者。旅遊者在觀賞扎賚諾爾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還將有機會沿著精心設計的跨國旅遊線路走出國門,到毗鄰的俄羅斯去領略異國風情。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溫帶草原之一,也是一片世界鮮有的、純淨而未受污染的天然草場之一。豐美的水草,遼闊的牧場,點點的氈包,成群的牛羊,悠揚的牧歌,以及溫涼的氣候是遊人避暑、度假,感受遊牧文化的勝地。 扎賚諾爾就坐落在呼倫貝爾草原的懷抱中,四周的自然草原是優良的打草場和放牧場。到蒙古族牧民家參觀訪問,勤勞質樸的牧民會熱情地以噴香的奶茶和奶製品來歡迎你。蒙古包、勒勒車、雪白的羊群、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它們同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置身於這“世外桃源”會使遊人享受到繁華的都市絕不會有的幽靜和新鮮的空氣,也會使遊人產生永遠定格在這風景畫中的願望在這裡可以觀看套馬、賽馬、射箭、摔跤等表演。一年一度的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更是充分體現了蒙古族的這一民族特色。渾厚的蒙古族歌舞令人耳目一新。遊人不僅可以品嘗到蒙古族草地風味食品奶茶、奶製品、手扒肉等,作為草原上的貴客,還可以接受蒙古族姑娘敬獻的潔白哈達、醇香的奶酒,也可以穿上蒙古袍騎馬、騎駱駝乘“勒勒車”看“敖包相會”。

扎區美食

魚匹子在扎區的一些飯店裡,魚匹子成為招徠客人的一道地方名菜,深受人們喜愛。它的做法是將魚從尾鰭順脊樑到頭部用刀刻成片狀,去掉臟器,然後放入池或大缸內,鱗片朝下,層層撒鹽,裝滿後用草袋或其他物品蓋嚴,以石壓緊,防止漏雨或蠅蟲鑽入。當魚片有七成乾時,可堆成垛捂上兩天,促使發酵再進行晾曬。魚片呈紅白色,乾度達到八九成即算醃好。將醃製好魚匹子去鱗洗淨,切切寸左右和的魚段,用鍋蒸熟,即可食用,味道鹹、鮮,口感好。

交通運輸

鐵路

濱洲鐵路(哈爾濱—滿洲里)曾被稱為東省鐵路、東清鐵路、中東鐵路、中長鐵路,1903年正式運營,為俄制寬軌,1936年改為準軌,1945年蘇軍接管後改回寬軌,1946年中國政府將其改為準軌。
1901年扎賚諾爾站(位於今東湖區新開河鎮境內)建成,1903年運營,中心位置在濱洲線905.7公里處,為三等站,由哈爾濱鐵路局管轄。東壕站原稱2號小站,位於扎賚諾爾站以西11公里處,2005年建設複線時被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扎賚諾爾地區經濟社會中心不斷西移,鐵路部門亦隨之向西設立了新的乘降所和車站。1958年啟用距扎賚諾爾站2公里的908乘降所,1966年又啟用了在908乘降所向滿洲里方向1公里處的前哨乘降所,908乘降所即停用。1998年,扎賚諾爾西站運營,前哨乘降所即停用;扎西站為四級客運站,隸屬扎賚諾爾站。

公路

道路
301國道(滿洲里—綏芬河)修築於1973年,走向基本平行於濱洲鐵路,扎賚諾爾至滿洲里段長28公里。1991年新建扎賚諾爾至滿洲里國門段新線,2002年建為高等級(一級)公路。此外,境內還有滿達路、靈河路、滿航線、前哨—二卡路等公路。
運輸
扎賚諾爾建礦初期,境內運輸多依靠畜力完成,畜力車有俄式斗子車和四輪車2種式樣。三四十年代後,畜力車逐漸種類增多。1948年馬車工會成立。50至70年代相繼成立有運輸公司、運輸管理站、運輸合作社。1982年畜力車被取締,機動車占領市場。1992年運輸業市場化。

公共運輸

1962年,首開滿洲里市區至扎區的公共汽車。1980年,滿洲里公交開行滿洲里市區至扎區的公交線路。1985年開通扎賚諾爾環城公共汽車。80年代後期出現在扎賚諾爾城區內專線運營的個體小型客車。90年代公交線路增至4條。2005年有滿洲里—扎區線、西山礦線、小站線、西大營線、總醫院—電廠線4條線路。截至2014年,區內有公交線路7條,公車178台,計程車301台。2015年,途經扎賚諾爾區的公交線路有滿洲里公交1路、20路、21路、22路、23路、24路、25路、26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