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年間繼承文王、武王的業績,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 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讚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稱為“成康之治”。

背景

周武王滅商居功至偉,他死後,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曾經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代行國政。

周公是一個大政治家,依據周國原有制度, 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定出一套鞏固封建統治的制度來,這就是後世儒家極力稱頌和推崇的“周公禮樂”或“周典”。

武王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奪王位,詆毀周公,並與武庚為首的殷遺民聯絡,一時朝野流言四起。武庚本人也認為有機可乘,便積極圖謀復國。於是,他們勾結在一起,並糾集了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國部落起兵反周。周公處在內外交困的地位,非常困難。他首先向召公解釋,尋求幫助,隨後毅然地率領軍隊,進行東征。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周公殺武庚,黜管蔡,攻滅奄徐等十七國,俘商貴族及遺民為俘虜,因為他們頑固地反抗周的統治,被周王稱為頑民或殷頑。

為了消弭殷商的殘餘勢力,也為了鞏固西周的統治,周公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建設新城,即東都洛邑。洛邑建成之後,把曾經反對周朝的“殷頑民”遷徙到這個地方,嚴加控制。

同時,封投降西周的紂王兄微子啟於商朝故都,成立宋國,

管理殷商之後;封武王的弟弟康叔於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兒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余民遂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勢大體太平。

經過

周康王周康王

為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東都成周城落成後,輔政大臣周公還政於成王,周朝進入鞏固的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務從節儉,克制多欲,以緩和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

西周的疆域空前廣闊,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了分封制。即周天子實行“封土建國”政策,西周分封 ,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按疆土距京城的遠近,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賜予分封者(大部分都是諸侯)。一方面,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實行全面的統治;另一方面,受封者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隨王祭祀等義務。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時期。西周的分封,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周王朝統治的作用,維護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等級序列的禮制。成康時代的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還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

成王姬誦在位後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後來,姬誦病倒,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於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

不久,姬誦病死,康王姬釗繼位。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慾,

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

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評論

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

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周武王(發)即位。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與紂兵於牧野決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 焚而死,商朝亡。周朝建立。

武王死後,周成王(誦)即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與武庚叛周。周公奉成王命東征,平定叛亂。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 史稱成康之治。

周康王(釗)死後,子周昭王(瑕)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復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滿),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與厲王一樣,他也是昏庸之君。他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當犬戎舉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幽王再次點燃烽火,竟沒有一個諸侯發兵相救。幽王兵敗,死於驪山腳下。他死後,申侯、魯侯和許文公擁立宜臼為平王。平王東遷,史稱“東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滅亡。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復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評價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族紛紛來賀等昇平景象,指出這是由於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制的結果。不過“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經出現種種衰亂跡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斷、刑罰不慎等;而非史家歷來所說,是自後來昭王開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時期這段歷史,留給後人的經驗和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中國歷史典故

泱泱大國,朗朗乾坤,五千年華夏沃土,哺育龍之傳人;八百代炎黃子孫,共築盛世長城。黃河長江,巨浪滔滔,崑崙珠峰,聳入雲霄。一曲《大中華賦》,多少餘音繞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古老的文明之邦,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大唐盛世……靖康之恥……康乾之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