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德鎮

感德鎮

感德鎮地處安溪的西北部,距縣城68公里。東連劍斗鎮,北鄰永春縣一都、橫口兩鄉,長坑鄉、西毗福田鄉,西北與桃舟鄉交界,面積221.78平方公里,有“中國茶葉第一鎮”之稱。2015年9月28日,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台灣中興大學套用經濟學黃炳文教授在內的5名台灣茶專家,與大陸茶專家匯聚福建安溪感德鎮,體驗古茶禮、把脈茶文化。感德鎮2015年秋季鐵觀音開茶節在此間舉行。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感德鎮感德鎮全景

感德鎮地處安溪的西北部,北緯25°18′,東經117°51′,距縣城68公里。東連劍斗鎮,南接長坑、祥華、福田三鄉,北鄰永春縣一都、橫口兩鄉,西毗漳平市,西北與桃舟鄉交界,面積221.78平方公里。感德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境內有遠近聞名的潘田鐵礦,有漳泉肖鐵路第一橋尾厝大橋,有近5000米長的華東最長隧道坑仔口隧道。這一切,無不令人發出由衷的讚嘆。礦產資源感德鎮屬於資源型的鄉鎮,蘊藏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

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的感德鎮,地質屬火山拗斷帶,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沿蓮花山太華尖東南部,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儲量達5000萬噸。早在五代北宋時期,感德就有潘田鐵場開採鐵礦的記載,至今還留有多處明、清時期的冶鐵、銅、銀遺址。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占領廈門後,曾派人到潘田勘查鐵礦,意欲開採掠奪。新中國成立後經地質部門勘探,發現感德有、石灰石、煤、錳鐵礦、銅等10多種礦藏,儲量豐富。

感德鎮感德鎮

位於感德潘田村的潘田鐵礦,共有19個礦床,儲量達3100萬噸,含鐵品位達60%以上,大部分可露天開採,是全國少有的優質富礦。195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組織開採,現年產約30萬噸平爐富礦,通過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到三鋼、首鋼等全國鋼產基地。潘田鐵礦於2002年底進行股份制改制,總投資6000多萬元,2003年2月投產。改制後的潘田鐵礦較大地提升感德鎮礦業生產這一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感德經濟騰飛注入活力。潘田煤礦、霞春煤礦儲量達624萬噸;尾厝煤礦點、格口煤線、赤坑煤線均有煤層;在潘田礦床,還蘊藏巨大的石灰石礦,儲量達14117萬噸。霞春礦點也有長70米、厚15米的石灰石礦,為生產水泥提供原材料。岐陽、霞春、洪佑等地還發現、開採錳鐵礦、錳、銅等多種礦產。洪佑的稀土礦質量良好,含有輕重稀土較齊全的各種元素;霞春的銅、硫鐵礦有三礦化帶,儲量500噸。

歷史沿革

感德鎮感德鎮
從考古發現的石器、陶器等文物看,早在殷周時代,就有人類在感德這方水土上生活。宋代,感德寓“以德感化”之意為金田鄉感德里。明清時為感德里。民國時期先後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0月分屬潘桃、樂德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長康區、第五區、第十三區;1955年9月建立感德區;1956年6月改屬長坑區;

1958年10月成立感德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改設感德區,下轄11個小公社;

1965年4月撤區為感德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鄉建制,

1991年11月改為鎮建制。2005年,全鎮轄22個行政村和2個場,人口53100人。

特色產業

感德鎮鐵觀音
感德的林業資源亦名列全縣前茅。全鎮山地面積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0%,木材蓄積量達50多萬立方米;綠、毛竹基地2000多公頃。感德降雨量多,且河谷狹窄,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感德鎮已建成的水電站18座,35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投建中。

鐵觀音後起之秀

感德鎮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21℃,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境內多山,泉甘土赤,土壤肥沃,大多數地區海拔高程500多米,十分適宜茶樹及各種林木的生長。

感德產茶歷史悠久,茶樹資源豐富,茶葉品質優良,是名茶鐵觀音主產區之一,以其“質優、味香、韻濃”的特點享譽國內外,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全鎮擁有茶園面積2100多公頃,年產量3200噸,茶葉產值超過5億元。

感德鎮根據全鎮茶葉生產實際和內外銷市場的變化,適時提出“精品、優質、名牌”的茶葉發展戰略,實施“建基地、創名牌、拓市場”的三步走戰略。廣大茶農在制茶工藝上,根據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與時俱進,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生產出各種適銷對路的茶葉產品,特別是積極探索推廣空調製茶技術,更為安溪茶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茶農們在夏暑茶製作中,利用空調的低溫、低濕,控制“做青環境”的技術,隨著氣候變化而靈活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突破傳統烏龍茶加工“看天做青”的難題,拓寬了茶葉製作技術的新領域。空調製茶技術的推廣,既增強人在控制茶葉質量上的主動性,又縮小了不同季節茶葉質量的差別,大大增加高檔茶的數量,滿足消費者對高檔茶的需求,同時大大增加茶農的收入。空調製茶技術的領頭人岐陽村茶農王奕榮,因科技致富,於2002年11月應邀赴省參加中央電視台省長訪談錄”錄製現場,2003年9月被縣委確定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2004年被評為泉州市勞動模範。廣大茶農還將傳統民間的鬥茶習俗逐步發展為以市場推廣為目的的茶王賽,多次利用茶葉生產季節,巧搭各種合作交流平台,在全國各地頻頻舉辦茶王賽及其他茶事活動,宣傳名茶鐵觀音,弘揚安溪茶文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開闢茶海明珠感德鎮更加廣闊的前景。充分展現茶鄉人敢為人先、勇於創新、敢於拼搏的時代風貌。

人文景觀

感德鎮感德鎮玉湖殿

感德鎮是“保生大帝”的出生地,也是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翠崗起伏、綠水長流,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俗姓吳名夲,字華基,號雲沖,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由貢舉授御史。其父吳通、母黃月華,北宋年間由安溪入居白礁(今漳州龍海)。17歲起,吳夲雲遊四方,拜各地名醫為師,苦學醫學本領,在白礁龍淵庵畔結茅為舍,修身養性,採藥煉丹,懸壺濟世,成為一代靈醫。仁宗時,醫帝母后愈,煉丹救世、恩澤一方。宋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在龍海白礁顯化。自宋至明,被敕封15次,為“恩主吳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位尊至極。吳夲也從一代名醫而成為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地方神靈。現海外崇奉保生大帝的道教文化日漲,吳真人更被譽為泉南道教第一人。

經各地專家考證,吳真人系感德石門村人,故閩台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數百座,獨石門的“玉湖殿”稱之為“殿”。石門,別稱“玉湖”,是安溪縣西北重鎮感德的一個行政村,入村處的石古格有三方巨石,天然構成石洞,洞可通人,酷似石門,海拔千餘米的石門尖和石門村因此而得名。玉湖殿地處戴雲山脈石門尖畔,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青山蜿蜒環後,渾圓山包在前,上仰蒼天,下俯家邦,形如“蜈蚣吐珠”,氣勢雄渾,景色宜人。殿中懸掛“真人古地”之匾,內祀保生大帝塑像,殿中柱聯分別為:“保佑遍寰區,大道為公揚佛法;生成周海宇,帝心天威著神恩。”“保佑家邦,大道洋洋光祖宇;生成民物,帝恩浩浩達九霄。”千百年來遊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閩台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在台灣,吳真人的民間信仰,發展極為迅速,其影響僅次於媽祖。島內現有奉祀吳真人的宮廟270多座,並成立吳真人廟宇聯誼會。1999年以後,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多次組團到石門玉湖殿謁祖參拜。2001年1月,玉湖殿供奉的保生大帝真身被台灣青年道教協會奉迎到台灣參加祭天大會。歷史上,僑居他國的泉漳人也把吳真人分爐到居住國奉祀。現東南亞各國的華僑、華人中,保生大帝的信仰人數眾多。近年來,廈、漳、泉及台灣宗教界學術界、文藝界相繼聯合舉辦有關吳真人生平事跡、醫藥等學術活動、紀念活動,著書立說,挖掘寶貴醫學遺產,大力弘揚吳真人慈惠濟世的精神,開發史跡,發展旅遊,加強與海外親人的聯繫,促進海峽兩岸的合作與交流。鎮境內部分區域屬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其主峰為太華尖主要山峰,海拔1226.3米,跨感德、福田、桃舟三個鄉鎮,山勢突兀,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流瀑飛濺,雲霧繚繞,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保護完好,是集休閒、度假、避暑、娛樂,科研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

僑鄉風采

感德鎮感德鎮

感德雖地處偏僻山區,然山青水秀,地靈人傑,歷史上出過不少俊才。如清代的林有懷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登進士第,任寧波知府;林廷沐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舉,官至內閣中書;陳其登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武舉人。現代學有所成的有畢業於南京大學的高級工程師汪秋蘭,留美工程博士汪金通,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汪文鼎等。
感德是個僑鄉,不少人在外事業有成。原籍感德洪佑的章文雙(1885—1975年),童年南渡馬來西亞謀生,為該國居鑾的開埠功臣,後經商,先後創設萬和利等公司,成為居鑾富商和著名的實業家。文雙事業有成後,不忘教育等公益事業及社會福利事業,先後創辦多所華僑中學,籌創多個華僑社團組織,深受當地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好評,先後獲馬來西亞國家元首頒贈的建國紀念勳章、柔佛州蘇丹封贈準拿督勛銜。1953年,柔佛州安溪公會成立,文雙被推舉為公會的名譽會長。他的後裔均學有所成。長子士榮,畢業於暨南大學,抗日戰爭中為國犧牲;次子士慶,為柔佛州安溪公會首任會長;五子士怡,畢業於澳州大學,曾任安溪公會會長;八子士信,以其父名譽捐建感德文雙國小。此外,文雙的後裔共有10多人獲碩士、博士學位,並捐資在馬來西亞設立柔佛州準拿督章文雙大學貸學基金。

著名書畫家汪濟誠,號一愚,民國7年(1918年)出生於感德霞春,曾師從清代文學家、泉州的汪家輝攻讀古文詩詞,研習書法。抗日戰爭勝利後,濟誠往台,曾擔任台北安溪同鄉會總幹事、福建同鄉會文教委員等職。濟誠一生沉浸詩書,歷60餘載,其書法具詩書畫之效,久享盛譽,被東南亞愛好藝文人士譽為“三絕”,其作品數十次在國外參展,並在歷屆中日文化交流國際書法展上獲首獎。在本土安溪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期間,專門舉行濟誠畫展和作品義賣活動。他愛土愛鄉,捐資支持霞春中學建設。現代知名企業家有汪全讀、楊景對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清萬等。

設施建設

感德鎮感德鎮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純樸智慧的感德人充分發揮水能礦藏、茶葉等優勢,緊緊圍繞“工業強鎮、茶業富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以發展工業企業為重點,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鎮、依法治鎮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2005年,作為安溪縣七大衛星集鎮之一的感德,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8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7.68億元,財稅總收入49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80元。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漳泉肖鐵路貫穿全境,轄區內設有三個火車站。鎮境通往周邊鄉鎮的公路及村級道路硬化率達100%。程控電話行動電話覆蓋全鎮所有的行政村;有線電視與縣聯網,覆蓋率達80%。鎮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擁有1.2公里長的茶葉街,輻射劍斗、桃舟、福田、長坑等鄉鎮的感德鎮中心市場和茶葉專業市場已粗具規模,還有農貿市場、礦產品交易市場、林竹產品加工及小商品批發市場,日供水800噸自來水廠等,鎮區配套設施日臻完善,鎮區環境淨化、綠化、亮化、美化,為省級衛生城鎮。

感德鎮有完全中學和初級中學各1所,國小21所,公立幼稚園1所,民辦幼稚園2所,其它各國小附設有學前班。2006年,全鎮在校生202班7881人;幼稚園及學前班有1000多人。全鎮初步形成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網路,逐步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善教為樂”的社會氛圍。

茶鄉風采

感德鎮採茶忙
感德鎮地處安溪的西北部,距縣城68公里。東連劍斗鎮,南接長坑、祥華、福田三鄉,北鄰永春縣一都、橫口兩鄉,西毗漳平市,西北與桃舟鄉交界,總面積211.4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和2個鎮辦場,至2007年底全鎮總人口5.53萬人。是海峽兩岸共同敬仰的“保生大帝”——吳真人的出生地,是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也是安溪名茶鐵觀音主產區之一。

從考古發現的石器、陶器等文物看,早在殷周時代,就有人類在感德這方水土上生活。在宋代,感德寓“以德感化”之意為金田鄉感德里,自古至今,感德就以“感恩載德”著稱。早期保生大帝——吳真人的慈惠濟世精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多年來,感德人就是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生活的。功成名就的人,會感謝父母師長對他的深深教誨。遠離家鄉的人,會思念家鄉故土的山山水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終於有了幹部民眾的團結精神,有了民營企業家的重教捐資助學,有了海內外鄉親的家鄉情懷,有了幹部創事業、能人辦企業、民眾興家業的良好局面……,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正因為感德人的感恩之識、之說、之舉,才使得感德社會多一份文明、環境多一份祥和、家庭多一份和睦,為感德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內在動力。

以茶富民

感德產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良,以其“質優、味香、韻濃”的特點享譽國內外,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全鎮擁有茶園面積3.6萬畝,其中生態茶園6000多畝,年產量3400噸,茶葉產值超過5億元。近年來,感德鎮根據全鎮茶葉生產實際和內外銷市場的變化,適時提出“生態、優質、品牌、文化”的茶葉發展戰略,茶業富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走出了一條地地道道的“茶業富民”之路。廣大茶農在致富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大膽實踐,在制茶工藝上不斷創新,生產出各種適銷對路的茶葉產品(有正味做法、消青做法、拖酸做法等多種茶葉)可供茶商選擇,特別是積極探索推廣空調製茶技術,更為安溪茶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如今,感德鎮注重在培植感德茶葉企業個性品牌和持續打響“感德鐵觀音”整體品牌上下功夫,做大做強茶產業。

感德鎮感德鎮

以礦興鎮

感德鎮屬於資源型的鄉鎮,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鐵、石灰石、煤、錳鐵、鉛鋅、銅等10多種礦藏,儲量豐富。位於感德潘田村的潘田鐵礦,共有19個礦床,儲量達3100萬噸,含鐵品位達60%以上,是全國少有的優質富礦。該鐵礦於2002年底進行股份制改制,改制後的潘田鐵礦較大地提升了感德鎮礦業生產這一支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成為該鎮最主要的稅收增長點,為感德經濟騰飛注入活力。

此外,潘田煤礦、霞春煤礦儲量達624萬噸;尾厝煤礦點、格口煤線、赤坑煤線均有煤層;在潘田礦床,還蘊藏著巨大的石灰石礦,儲量達14117萬噸;霞春礦點也有長70米、厚15米的石灰石礦,為生產水泥提供原材料。尾厝鉛鋅礦儲量174萬噸,霞春的銅、硫鐵礦有三礦化帶,儲量500噸;歧陽、霞春、洪佑等地還有錳鐵、銅等多種礦產,洪佑的稀土礦質量良好,含有輕重稀土較齊全的各種元素……這些資源,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得到科學利用。

以文固本

積極建設學習型社會。圍繞“大感德、大發展、大和諧”發展主線,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步伐,通過組織開展全民參與、形式多樣的學習教育活動,引導全鎮廣大幹部民眾樹立“愛感德、愛學習、促發展”的學習理念,不斷提高“創業、創新、創造”的能力,為實現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感德鎮有完全中學和初級中學各1所,國小21所,公立幼稚園1所,民辦幼稚園3所。目前,全鎮初步形成了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網路,逐步形成“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善教為樂”的社會氛圍。許多人才從這裡出發,走向全省、全國乃至海外,有福建師範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汪文頂、莆田師院黨委書記陳柴生、畢業於南京大學的高級工程師汪秋蘭、留美工程博士汪金通、留美博士黃振超和在美國匹茲堡大學任教的青年醫學科學家吳先仁等等。做好宗教文化工作。感德石門村是保生大帝——吳真人的出生地,在石門村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玉湖殿”,千百年來遊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閩台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在台灣,保生大帝——吳真人的民間信仰,發展極為迅速,其影響僅次於媽祖。近年來,廈、漳、泉及台灣宗教界、學術界、文化界相繼聯合舉辦有關吳真人生平事跡、醫藥等學術活動、紀念活動,著書立說,挖掘寶貴醫學遺產,大力弘揚保生大帝的慈濟精神。

開發史跡為中心的保生大帝旅遊風景區正在加緊建設中,這對促進海峽兩岸人民的合作與交流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好地發揮對台作用。發展旅遊文化。著手開展“雲中山養生旅遊區、茶葉觀賞園、龍通土樓旅遊”規劃工作,搭建基本旅遊框架。籌建感德星級大酒店,提高旅遊接待能力,繁榮旅遊業。建設文化陣地。建設一批村級宣傳文化活動室及老人活動中心,繁榮農村文化。建設河濱休閒文化廣場,提高鎮區品位。實施文明工程。加大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力度,開展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引導民眾樹立、真、善、美的良好形象,努力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質,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
在深入實施“大感德、大發展、大和諧”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熱潮中,勤勞智慧的感德人民正以空前高漲的創業熱情,在這片飄香熱土上,不斷開創新的輝煌。

社會活動

2015年9月28日,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台灣中興大學套用經濟學黃炳文教授在內的5名台灣茶專家,與大陸茶專家匯聚福建安溪感德鎮,體驗古茶禮、把脈茶文化。感德鎮2015年秋季鐵觀音開茶節在此間舉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