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外債規模管理

彈性外債規模管理

在對中國外債規模的巨觀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和參考國內外外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彈性外債規模管理的模式,即從影響外債規模因素分析出發,以具體時點的社會經濟狀況來確定外債的最適規模。中國實行彈性外債規模管理具有必要性及可能性,為實現彈性外債規模管理,必須制定政策措施。彈性外債規模管理觀點體現了在經濟活動中的動態長期分析觀點,是對完善中國外債管理體制的初步探索,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

簡介

外債規模的“彈性”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表現為絕對量上的彈性,外債規模的最低界限必須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所必須的最基本資金需求,最高界限是國民經濟對償債的最大承受能力,它有一個選擇區間,在此區間內選擇外債的適度規模;二是表現為時間上的彈性,即確定外債規模的增長速度依據是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承受能力,只要在借用外債的增長速度不長期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前提下(最高界限),應允許在短期內依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最低界限),參照籌措資金的條件,機動適時調整,相機抉擇。它也有選擇區間,在此區間內確定一定時期適度的外債增長速度。

因此,確定適度的外債規模必須重點研究一國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由於客觀經濟條件發生變化而相應引起的投資效益狀況、國際收支狀況、出口換匯能力等變化情況,其原因就在於適度的外債規模是國民經濟過程中的一個客觀與內在的,具有“彈性”的經濟動態變數,而非常量。

確定

1.以具體時期的經濟發展計畫確定利用外債的最適規模

對於外債適度規模的衡量,國際上通常有兩個監測指標:(1)負債率(外債餘額,國內生產總值),國際上掌握這一比率為50%;

彈性外債規模管理相關書籍
(2)償債率(當年中長期外債還本付息額加上短期外債付息額與當年貨物和服務項下外匯收入之比),其國際標準安全線為20%一25%。這兩個指標分別從經濟能力和出口能力兩個方面衡量外債規模

由於這兩個指標的控制界限只是經驗數據,且償債率所顯示的是過去的情況,並不包括將來形勢發展。因此,它們只能作為中國巨觀調控外債適度規模的基準參考。以具體時期的經濟發展計畫為依據(如中國的十年規劃和五年規劃),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計畫長、中、短期規定的一系列指標,就可通過預測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基本資金需求以及國民經濟對外債的最大承受能力,在此區間內相應確定外債不同階段的數量規模,達到彈性外債規模管理的要求。

2.以外債的實際使用效益確定外債規模

開發中國家借用外債發展經濟成功與失敗的事例說明,外債的實際使用效益,不僅制約著借用外債成功與否,也決定著外債所能借用的適度規模。開發中國家借外債情況大致可分為四種:一是未達到通常使用的警戒線而出現債務危機,如南美的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1982年償債率分別僅為7.1%和3.7%,卻出現了償債困難;二是大多數國家在債務指標達到警戒線時出現償債困難;三是債務指標超過安全線,以至於達到危險線,但債務狀況運行良好,如以色列;此外還有不少的開發中國家借用外債規模較少,未超出警戒線,也未出現償債困難。

以上情況說明:

一是考察一國的債務規模合理與否不能僅僅看經驗性債務指標值;

二是各國經濟情況可證明,在幾種不同外債承受水平下,隱藏著的是外債實際使用效益的高低差別。

因此,在分析外債實際適度規模時,不僅應注意巨觀經濟指標,也應考察外債微觀效益量值。

現狀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08年末,中國外債餘額約為1905多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20多億美元,上升13%。其中,短期外債739.7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0多億美元,扣除貿易信貸餘額(320多億美元)後為417.76億美元。外匯儲備餘額4{/3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億美元,增長40.7%,是中國外匯儲備增

彈性外債規模管理彈性外債規模管理
加最多的一年。從外匯儲備與外債餘額的比率,以及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餘額的比率來看,目前,中國這兩個指標都在安全線以內。

債務的承受能力

2003年中國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6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同期外債餘額相當GDP的比13.51%,大大低於國際上通常所說的20%標準,說明借入的外債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85OO億美元,實際利外商直接投資535億美元。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去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平均為1比8.2770,與上年基本持平。出口的迅猛發展,為外債償付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確定了GDP平均每年遞增7%的經濟發展目標,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左右,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將進一步增加外債的償還能力。

從國際上通用的償債率和債務率看

1993—2003年中國的兩個指標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20%和100%安全線,只是1993年債務率(總外債餘額,商品與勞務出口額)接近100%,1993年以後國家注意到20世紀90年代償債高峰的問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成績顯著。通過治理整改,使2003年償債率和債務率降到8.7%和47.24%,大大低於國際安全線。

政策建議

適當的外債戰略制定是確保外債借用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並保持外債良好循環的關鍵。彈性外債規模管理要求在外債戰略的形成及執行中,必須隨時注重內部與外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以便能夠及時調整實施。

一、根據十年經濟發展綱要制訂外債戰略

1.確定長期(十年)的外債總規模

據中國學者、世紀銀行的專家研究預測,到2010年中國的外債總額將接近或超過2500億美元,這對中國的負債規模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按十年規劃的主要目標,到2010年,以2OOO年價格計算的GDP將達到18萬億元,按匯率CNY1=USD0.12082計算折合2.17萬億美元,則到2010年的2500億美元外債相當GDP比例為11.52%,低於國際上的安全線20%標準。因而,中國長期的外債規模應控制在2500億美元限度內。按第十個五年計畫,就目前經濟發展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情況推測,2005年中期中國的外債規模應限制在18OO一2000億美元以內。

2.確定短期彈性外債規模

彈性外債規模管理彈性外債規模管理
根據中國經濟運轉的實際情況考慮,確定彈性外債規模的指標體系應由四類指標組成:第一類反映債務與國民經濟關係指標;第二類反映債務投入產出關係指標;第三類反映債務與國際收支關係指標;第四類反映債務結構與債務條件的指標。這四類指標在實際套用中由下列具體指標構成:

(1)負債率在中國應控制在20%以下;

(2)當年內外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開支的比率,應限制在15%以下;

(3)當年貿易逆差與GDP比率,應在1%左右;

(4)償債率,控制在15%以下;

(5)債務率,控制在78%以下;

(6)短期外債占全部外債的比率,控制在20%以下;

(7)外債使用效率淨現值應大於零。

在這7相指標中,償債率和外債資金使用淨現值是核心指標,由此組成的指標體系監測到的數據,就可形成短期彈性外債規模,即外債償還能力區間數

二、根據有關數據預測確定彈性外債規模管理相協調,並保持外債良好循環的關鍵

彈性外債規模管理要求在外債戰略的形成及執行中,必須隨時注重內部與外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以便能夠及時調整實施。

1、根據國際通用的外債監測指標作為基準,結合中國實際,綜合分析近中遠期償債能力,事先控制外債規模。

由於外債戰略中擬規定的外債管理目標要根據有關數額和監測指標進行測算和衡量後才能確定。因實際數據有待收集,現只能假設有關數據對中國2OO4—2010年的外債規模進行模擬測算近遠期償債能力。現假設條件和數據如下:

(1)2OO4年中國的GDP為14165億美元,未來十年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平均年遞增率為7%;

(2)2004年中國的外匯收入為3985.2億美元,未來十年實行對外經濟超前發展戰略,外匯收年均遞增率10%,比GDP增長率高三個百分點;

(3)2OO4年外債餘額1969.3億美元,未來十年平均每年遞增5%;

(4)外匯債務的期限結構是:一年內的短期債務占20%,一年以上的中長期債務占80%,中長期債務加權平均的債期七年;

(5)外匯債務的平均利率為年率2%;

6)人民幣對美元折算率為CNY1=USD0.12082。

2.保持外債期限結構的合理化

2003年底,短期債務739.76億美元,占38,82%,短期債務主要用於國際貿易的短期融資,由於對外貿易所直接產生的債務不應在外債總額中有過大比例,因此必須加強對短期債務使用的管理,使其流動性得到保證。

雖然近幾年來債務率逐年下降,但短期外債有所上升,所以對短期債務比重這一指標更需嚴格控制在總債務的20%以下,具體地說,可將短期債務餘額控制在三個月平均進口額的65%左右。總之,應繼續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各種期限的債務之間應保持適當比例;二是借款償還期應儘可能與投資項目回收期的結構相一致。

三、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外匯儲備以增強彈性外債規模管理實施能力在確定外匯儲備的管理目標上

根據彈性外債規模管理要求,

一是應當為短期債務設立一定的儲備;

二是如果在契約上籤署了借款人可提前償付外債的條款,以便能及時借入利率較低的新債,同時又可以避免外匯儲備規模太大引起的外匯積壓和浪費,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

財政術語導航

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