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戰役

張家口戰役

張家口戰役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張家口進行的戰役。此戰對於進軍東北創造了條件。 1945年8月上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勝利,中國戰場的抗戰形勢空前有利。9日和10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先後發出號召和命令,要求解放區武裝部隊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對拒降的日偽軍堅決予以消滅。正在延安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也於11日致電軍區領導人,要求全區部隊立即向北平、張家口等城市進軍,接受日本投降。同時特別指示冀察軍區:蘇蒙聯軍"可能趨進張家口,望郭天民率部配合蘇蒙軍首先占領張家口,並令平北騎兵沿張(家口)庫(倫)大道,與蒙軍聯絡。" 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治委員劉道生接到晉察冀軍區關於配合蘇軍進攻張家口的命令後,立即作了部署:令第12軍分區察蒙騎兵1支隊北上接應南下蘇軍;令第12軍分區第10、第40團及第13軍分區第20團、蔚涿支隊向張家口市區進攻;令第12軍分區新編第6團、龍宣懷支隊破壞懷來至沙城間鐵路,阻止張家口之敵東竄。整個作戰由冀察軍區參謀長易耀彩及冀察區黨委宣傳部長楊春甫共赴前線指揮。同時令第12軍分區主力停止圍攻赤城,向張家口前進,參加奪取張家口之戰。

基本信息

張家口戰役

張家口戰役是平津戰役中的一次大規模圍殲戰。

張家口曾是晉察冀解放區的首府。它西接綏遠,東臨平津,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46年10月被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所部占領。華北軍區第三兵團於1948年12月上旬將國民黨軍孫蘭峰部包圍在張家口。17日,我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奉命西進,增加包圍張家口的兵力,使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民黨第35軍在新保全被殲滅後,守軍的士氣日益低落,士兵們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23日凌晨,張家口守軍在一片驚恐中,倉惶突圍。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副政治委員李天佑,指揮所部和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及北嶽軍區、晉綏第八縱隊等部共10萬餘人展開圍殲堵截。至24日晨,將敵人壓縮在張家口以北西甸子至烏拉哈達不足1公里寬、10公里長的山溝內。時值嚴寒大雪,逃敵人馬擁擠、混亂不堪。我軍乘勢猛烈攻擊。各部插入敵群猛打猛衝,敵人狼狽不堪,紛紛舉手投降。激戰至15時,除孫蘭峰率少數騎兵逃脫外,余敵5.4萬人全部被殲。

張家口突圍之敵的復滅,使傅作義嫡系主力已基本喪失。戰略要地張家口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張家口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戰略意義

張家口為察哈爾省省會,北傍長城,南接平川,三面環山,地形險要;清水河由北向南,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該城1937年被日軍侵占。1939年9月,日本在張家口拼湊了一個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以後又幾易其名,實際上把它變成了中國境內又一個偽政權。日本對張家口十分重視,在這裡駐有重兵,企圖使其成為侵占華北,進而鯨吞中國的一個營地和牽制蘇聯的戰略基地。

戰役過程

戰略部署

8月15日,冀察軍區黨委會召開緊急會議,最後決定,堅決貫徹中央軍委和晉冀察軍區的指示,力爭和平收復張家口。但駐張家口的日軍駐蒙軍司令部率第118師團、獨立混成第2旅團等部共2萬餘人,拒不投降,並將主要兵力部署於張家口以北的張北和以西的萬全及以南的沙子嶺一線,準備抗擊蘇蒙聯軍和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的進攻,守城主要由偽軍擔任。冀察軍區決定用武力奪取張家口。

戰役前奏

各參戰部隊接到命令後,迅速開始行動。第12軍分區司令員詹大南和政治委員段蘇權率分區機關、直屬隊和第10、第40團及分區教導大隊向張家口進發,很快趕到張家口附近的青邊口、羊房堡等地區;活動在張家口西南地區的第13軍分區第20團和蔚涿支隊,也開始進逼張家口;由易耀彩、楊春甫率領的冀察軍區北線指揮所亦正向張家口猛進。8月19日,詹大南和張克宇到達蘇軍陣地,向蘇蒙聯軍說明情況,消除疑慮,商討協同進攻張家口的計畫。確定:8月20日打張家口,蘇蒙聯軍從北面協同,我軍在東、南兩面進攻。並派部隊破壞張家口至北平鐵路,以防敵人逃跑。

戰役過程

張家口戰役張家口戰役

8月20日6時,進攻張家口的戰鬥打響了。第12軍分區第10、第40團和教導大隊,在分區政委段蘇權指揮下,兵分兩路,向張家口發起攻擊。第40團團長楊森、政委劉國輔指揮全團指戰員奮勇衝殺,經過2個多小時戰鬥,將敵山上的5個碉堡攻克。接著居高臨下,猛衝下山,直插東山坡的日本駐蒙疆"大使館",戰至8時,將其占領。與此同時,第10團團長李長順、政委吳迪率領團主力,向張家口火車站和日軍荒井指揮部發起攻擊,經反覆爭奪,占領了火車站,並攻入荒井部隊營房。分區教導大隊作為第二梯隊,積極配合第10、第40團戰鬥。至15時,全部占領清水河以東市區。由於天下暴雨,河水猛漲,第13軍分區部隊被阻於洋河南岸,而蘇蒙聯軍又停止於長城線以北,未能對張家口之敵形成圍攻。黃昏時分,進入市區的第12軍分區部隊主動撤至張家口以東的人頭山、羊房堡一線,監視敵人。

8月12日,駐張家口地區的日軍開始撤退。22日,第12軍分區第10、第40團等部隊經過短期休整後,在分區政委段蘇權指揮下,乘勢又向張家口之敵發起猛攻,再次占領了清水河以東市區,並派出偵察分隊進入清水河以西市區。11時後,由張家口西北和北面狼窩溝等地後撤的日軍主力,先後進到張家口東部市區,與攻入市內的第12軍分區部隊在火車站、油脂公司等地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40團連續打退敵人十多次衝鋒。第10團面對敵開來的裝甲車,把手榴彈集中起來,10個捆成一捆,進行阻擊。並與衝上來的敵人進行白刃格鬥,有的戰士身上多處被刺傷,仍堅持不下火線。由於敵兵力多,火力強,冀察部隊雖給該敵以一定的殺傷,但未能阻止其向北平和大同方向撤退。

23日,張家口日軍基本撤走,剩下偽蒙軍和偽警察大隊龜縮到清水河以東德王府周圍。第10、第40團在剛到達的第20團及蔚涿支隊的配合下,繼續圍殲頑抗的偽蒙軍。至15時,全部占領了張家口和萬全城。與此同時,策應作戰的部隊亦先後收復涿鹿、尚義、康保、崇禮等縣城。

戰況

此戰歷時3天,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20多挺,各種炮50門,步槍1萬多支,彈藥庫和物資庫70餘座,騾馬上萬匹。張家口是八路軍、新四軍在大反攻中收復的第一個省會。這一勝利,使晉察冀與晉綏解放區聯成一片,並為人民解放軍進軍東北創造了條件。

指揮官簡介

傅作義(1895—1974)字宜生,山西榮河(今山西省臨猗)人,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1月,他回響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起義,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得到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解放後,傅作義擔任水利部(後來的水利電力部)長達22年之久,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