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戰役

綏遠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0月至1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主力在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自衛反擊戰役。

基本信息

簡介

綏遠戰役綏遠戰役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在同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調集大批兵力向解放區進攻,其中,國民黨軍第12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調集所轄主力及收編偽軍6萬餘人,首先奪占歸綏(今呼和浩特),接著又連續侵占了武川、卓資山、陶林、清水河、涼城、集寧、豐鎮、興和、尚義等城鎮及綏東、綏南廣大地區,其新編騎兵第4師、第35、第67、暫編第3軍等部集結於豐鎮至歸綏的平綏路沿線,綏蒙偽軍暫編騎兵第5師、第1旅分別在涼城、陶林等地。並企圖攻占張家口,控制平綏鐵路(北平至歸綏)全線,妄圖在國共會談中,迫使中國共產黨處於不利地位,並藉此擴充實力。
為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消滅傅作義主力,收復歸綏,解放綏遠,切實保障以張家口為中心的戰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9月11日指示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集結主要兵力,組織綏遠戰役,並指出,這一戰役對我黨在北方的地位和爭取全國和平局面的關係極為重大,必須堅決殲滅傅作義部主力。為達到這一目的,中央軍委於10年22日又指示:“如傅部固守歸綏,則先將包頭、五原、固陽占領,使傅部絕食突圍,然後殲滅之。如我能迅進,可能速占歸綏”。27日又進一步強調:“此次作戰,必須達成殲滅傅頑主力之目的,應將我主力運動到傅頑陣地背後去,由西向東打,方可聚殲。”

戰役經過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決心集中晉察冀軍區3個縱隊、晉綏軍區5個旅及地方部隊一部,共14個旅5.3萬餘人的兵力發起綏遠戰役。作戰部署是:以晉察冀部隊由東向西攻擊,首先殲滅隆盛莊、張皋的敵人,爾後各個殲滅豐鎮、集寧間的敵人;晉綏部隊於殲滅涼城、陶林等地之敵後向集寧發展進攻。爾後,兩區繼續協力求殲敵於綏遠東部地區. 戰役於10月18日開始,晉察冀軍區部隊3個縱隊共7個旅分別由陽高、新平堡、興和等地開進,向隆盛莊、三水嶺、張皋鎮等地守軍發起攻擊,殲其一部,大部西逃。晉綏軍區部隊5個旅由右五、商都等地開進,向涼城、陶林進攻,殲滅騎兵挺進軍、察綏挺進軍等各一部。傅作義部遭此打擊後,急忙向集寧、歸綏等城退卻收縮。晉察冀軍區部隊乘勢向西發展,21日占領豐鎮,24日占領集寧、豐鎮,守敵乘隙西撤;晉綏軍區部隊向卓資山守軍發起攻擊,25日全殲國民黨軍第67軍所屬之新編第26師5000餘人。卓資山戰鬥後,傅作義部主力於26日全線西撤,退守歸綏。第35軍、暫編第3軍、新編騎兵第4師等部2.4萬餘人蝟集歸綏,第67軍等部1.2萬餘人集結包頭,並加強工事,準備憑堅固守。晉察冀、晉綏兩軍區主力於10月底對退守歸綏的國民黨守軍達成合圍。10月31日起,我軍集中兵力圍攻歸綏,由於敵人依託堅固工事進行防禦,我缺乏攻城經驗及所需火力,以致歷時半月未能攻克。11月2日至12日期間先後擊退其5次較大規模的反撲。11月1日,晉綏之獨一旅、騎兵旅及冀察縱隊一部沿鐵路向包頭前進,至7日,連克兵亥州、察素齊、沙爾沁,共殲敵5個騎兵團,逼近包頭。隨後,為孤立歸綏守軍,我軍改變部署,由晉察冀部隊圍困歸綏,晉綏部隊攻取包頭,以調動歸綏之敵出援,在其突圍時殲其在野戰中,並準備在攻克包頭後,晉綏部隊東返與晉察冀部隊合力攻取歸綏。12日,我軍進攻包頭,未果。24日至30日先後擊潰了由歸綏、五原增援包頭之敵新編騎兵第4師和騎兵第10師;12月2日再次集中兵力攻取包頭,但數度攻擊仍未奏效,且天氣寒冷,土工作業及部隊後勤補給遇到極大困難,無法再戰。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2月4日、14日先後撤出對包頭、歸綏的包圍,轉入休整。

戰鬥序列

解放軍:
晉察冀軍區第一野戰軍司令 聶榮臻
冀察縱隊司令 郭天民 (4、5、6旅)
冀晉縱隊司令 陳正湘 (10、11、12旅)
冀中縱隊司令 楊成武 (7、8、9旅)
晉綏軍區野戰軍司令 賀龍 (358、獨1、獨2、獨3旅,騎兵旅)
政委 李井泉
國民黨軍:
第12戰區司令長官 傅作儀二級上將
第35軍軍長 董其武中將 (101、新31、新32師)
暫3軍軍長 孫蘭峰中將 (暫10、暫11、暫17師)
騎4軍軍長 袁慶榮中將 (新騎3、新騎4師)
第67軍軍長 何文鼎中將 (新26師)
東北挺進軍司令 馬占山中將 (新騎5、新騎6師)
(此戰中,國民黨軍的“師”與共產黨軍的“旅”在兵力上大致相當)

點評

此役,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2萬餘人,收復奉鎮、集寧等10餘座城鎮和綏東,綏南廣大地區,打破了國民黨軍攻占張家口,控制平綏鐵路的企圖。但由於我軍在收復豐鎮、集寧前後,主力未能及時西進斷敵退路,加之傅作義善於用兵,迅速西撤,集結歸綏、包頭,憑堅固守,致使我軍失去野戰殲敵的機會,被迫攻堅。在攻城中,我軍由於火力不足和缺乏攻堅經驗,進展緩慢,形成僵持局面,直至嚴冬已到,不得不撤出戰鬥。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