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

延安大學

延安大學(Yan'an University)簡稱“延大”,坐落於革命聖地延安,是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延安大學始建於1941年由澤東青年幹校、中國女子大學、陝北公學院三校合併而成。1949年延安大學、西北人民藝術學校、西北財經學校合併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延安大學陸續遷入西安。1958年7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重建了延安大學。截至2015年4月,學校占地面積2000餘畝;設18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5所附屬醫院,59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497人,專任教師1072人;有各類在校生2萬多人,其中普通本專科生15683人,碩士研究生1462人,成人生11262人。2018年延安大學被列為陝西省一本招生院校,2018年該校所有本科專業在陝招生將按一本線成績錄取。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兩次會議討論,中共中央決定將澤東青年幹校(1940年5月成立)、中國女子大學(1939年7月成立)、陝北公學院(1937年10月成立)三校合併,命名為延安大學,吳玉章為校長,趙毅敏為副校長。大學下設社會科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俄文系、英文系、體育系、中學部。全校學員800餘名。校址在女大舊址王家坪。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延安大學、魯藝(1938年4月成立)、自然科學院(1939年10月成立)、民族學院(1941年9月成立)、新文學幹部學校(1941年5月成立)合併,名稱仍為延安大學,校址設在延安橋兒溝“魯藝”原址,校長仍為吳玉章。大學下設魯藝、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民族學院、新文字幹部研究班、中學部。其中魯藝下設戲劇、音樂、美術、文學4個系;自然科學院下設化工、機械、農業3個系。
1944年4月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延安大學與行政學院(1940年7月成立)合併,周揚為延安大學校長。校址設在行政學院原址南門外。大學下設行政學院、魯藝、自然科學院、醫學系、短期培訓班。其中行政學院下設行政系、財經系、教育系、司法系;魯藝下設文學系、戲劇音樂系、美術系;自然科學院下設農業系、機械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師生員工2124人,其中學員1302人。
1946年至1947年,延安大學生先後設教育、司法、農業、文藝、會計、行政、新聞、外文八個班和高中部。
1947年,因戰爭形勢,延安大學開始了戰時行軍生活。3月14日撤離延安,至1947年8月22日東渡黃河進駐山西省臨縣吳家灣,8月25日,在吳家灣開始上課。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學校於7月繼遷回延安,住在延安市東關清涼山下。
1948年,西北局和邊區政府決定擴大和加強延安大學,實行正規辦學。10月21日,校長李敷仁宣布學校設大學部、分校和研究室。暫設4個系:政法系、經建系、文藝系、教育系。
1949年5月23日,中共西北局發出指示將延安大學、西北人民藝術學校、西北財經學校合併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延安大學陸續遷入西安,馬明芳、李敷仁分別擔任校長、副校長。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學改組為西北政法幹部學校,次年底更名為中央政法幹校西北分校。
1958年7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恢復重建延安大學。1958年9月正式開學,當時只設有中文系、數學系、理化系3個系,中文、數學、理化3個兩年制專修專業。
1959年秋,經省委高教局批准,延大增設了醫療系,學制為5年制本科。1960年,原理化系分開,改為物理系和化學系。至此,延安大學共有中文、數學、物理、化學、醫療5個系5個專業。
1964年7月,陝西省決定改變對延安大學的管理體制,將原來延安專署主管,改由陝西省主管,黨組織關係仍在地委管理。
校園延安大學-校園風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學校教學工作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會批准延安大學與北京農業大學合併,學校以農為主,兼設師範和醫學。兩校合併之後,學校仍定名“延安大學”。1972年3月6日,兩校依照周總理、李先念副總理指示分開,原北京農業大學師生遷回北京。
1977年,學校增設了政治教育專業;
1984年,又先後增設了英語教育、文秘、經濟管理、分析化學、生物教育和歷史教育等6個專業
1985年8月,原醫學系擴展為獨立的延安醫學院。
截至1988年9月,學校共設中文、政教、外語、管理、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9個系11個專業。
1989年增設工業分析專業;
1992年,設立化工工藝專業;
1993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省教委以陝教人(1993)6號檔案批覆,工學院先設工業分析、化工、電子技術、計算機及其套用4個專業。
1993年,省教委批准延安大學增設套用電子技術、計算機及其套用、商貿經濟三個專業,招收行政管理、公共關係兩個大專班,生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兩個專業由專科升為本科。
1992年,經省教委批准,學校成立了陝北歷史文化、陝北經濟技術開發和延安學三個研究所。
1991年6月,學校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工程學院、西安陸軍學院正式建立雙擁共建關係。
1992年,延安大學首次招收外國留學生。
1993年9月13日,延安大學與西北大學聯合招收的在職化學工程碩士點正式開學。
1998年7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延安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首批碩士研究生培養專業是中共黨史、
延安大學延安大學-校園風光
基礎數學。
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學與延安醫學院、延安市人民醫院合併成立新的延安大學。合併後的延安醫學院為延安大學醫學院,延安市人民醫院為延安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申沛昌同志任黨委書記、校長。學校下設醫學院、工學院、成人教育學院3個學院、中文系、政教系、歷史系、管理系、數學系、化學系、物理系、生物系、外語系、體育系、藝術系、臨床系等12個系24個專業,在校普通生為4661人。延安大學成為陝西省省屬重點綜合大學。
2005年6月9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學。
2014年延安大學學院調整,將財經學院和管理學院合併為經管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改為石油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改為計算機學院,已成為一所擁有19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4所附屬醫院,56個本科專業的綜合性大學。
2015年3月,學校醫學院的麻醉學和石油學院的環境工程2個專業被教育部批准增設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此外,生物技術專業學位授予門類變更為工學學士。

2016年3月,物聯網工程和翻譯兩個專業被教育部批准增設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此外,本年度學校申請撤銷了廣播電視學本科專業。學校已成為一所擁有18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和5所附屬醫院,60個本科專業的綜合性大學。

延安大學被列為陝西省一本招生院校,2018年該校所有本科專業在陝招生將按一本線成績錄取。

設施建設

學校占地面積2000餘畝。建有教學科研實驗室42個(含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座位數13620個。圖書館建築面積3.68萬平方米,藏書184萬冊,是陝北最大的圖書情報中心。建成了校區千兆光纖互聯的校園網,建有全塑膠標準體育場1個。
圖書館
校園延安大學-校門
校本部圖書館位於楊家嶺校區中心位置,新館於2009年8月31日建成,2009年10月10日新館建築面積34021平方米,占地面積3380平方米,框架10層結構,建築高度43.5米。內設中央空調、4部電梯、15個自動開水供應點。設有門禁系統、圖書防盜檢測系統、安防監控系統、消防噴淋系統、廣播音響系統、信息網路系統、電子資源存儲系統、文獻信息管理系統。資源存儲容量30TB,有線網與無線網覆蓋全館。
新館採用“分借總還”服務模式,推行大開放、大服務格局。館內建有綜合閱覽空間,按學科設定18個開架圖書資料閱覽室,輔設2個本科生自修室和1個研究生研修室。重點建設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主導型數字圖書館,設有3個電子閱覽室,共有聯網電腦600台,為師生提供各類資源立體覆蓋的網路化、數位化學科集成學習環境。同時,新館設定2個讀者培訓室、4個課題研究室、5個小型學習交流廳和1個大型學術報告廳。
醫學院圖書館位於馬家灣校區,建於1984年,1986年8月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427平方米,磚混結構,主樓三層,輔樓六層,建築高度18.6米。1998年8月,醫學院圖書館歸併到校本部圖書館,實現了校內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及業務與服務工作的一體化管理。醫學院圖書館內設基本書庫、借書處、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工具書閱覽室和學生自修室,主要為醫學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服務。醫學院圖書館的定位為醫學分館,館藏資料全部採用開架借閱模式,師生可通過校園網訪問校本部圖書館的所有資源。
體育場學校共有三個體育場:全塑膠標準體育場、球類運動場、室內體育館。
校園景觀學校建有蘭惠園、同心園、晨曦園 、文匯山公園,首任校長吳玉章先生、文學大師路遙先生的塑像矗立校園,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學術研究

科研

成果
截至2013年,在國內外著名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和交流論文20000多篇,出版專著650多部,承擔各級各部門研究課題1500多項,有52項通過省部級鑑定或評審,17項成果獲國家專利,141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的各種獎勵。

機構

校園延安大學-校園風光
截至2012年,學校已建設研究中心4個、研究院6個、研究所18個、研究會1個、科技協會1個。
科研機構
教育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陝西省中共黨史與延安學研究中心
陝西省陝北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陝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
陝西省區域生物資源保育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陝西省紅棗重點實驗室
延安學研究所
陝北經濟技術開發研究所
信號測量與控制實驗室
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南部開發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韓國歷史文化研究所
哲學研究所
美學研究所
文學研究所
社會主義經濟與區域發展研究所
中外語言文化比較研究所
企業文化與傳播研究所
中國史學史研究所
套用化學研究所
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法學研究所
陝北區域經濟研究院
中共黨史研究院
延安學研究院
陝北歷史文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學研究所

學術

logo延安大學-題字
2005年,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體育大學、西北大學簽訂了省部共建對口支援協定,與解放軍第四醫科大學、二炮工程學院、西安陸軍學院等部隊院校有著密切的雙擁共建關係,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石油大學等2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日本、美國、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開展了交流與合作。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
性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創刊於1979年,已有25年出版史。
《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一份自然科學學術性刊物,創刊於1982年1982-1986年為年刊,1987-1991年為半年刊,1992年公開出版,同時改為季刊。
《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創刊於2003年,由陝西省教育廳主管、延安大學主辦,是一本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期刊。
《延安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延安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是由延安大學學報編輯部與高教所聯合主辦的學術半年期刊,主要刊登高等教育方面的學術論文和學術研究成果。

學科建設

院系設定

截至2015年4月,學校設18個二級學院、5所附屬醫院,開辦59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醫、教、經、管、史、法、農、藝11個學科門類。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 延安大學醫學院 延安大學文學院 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延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延安大學計算機學院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延安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延安大學石油學院 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延安大學建築學院 延安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延安大學體育學院
延安大學套用技術學院 延安大學馬列學院 延安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重點學科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有陝西省普通高校優勢學科5個,省級特色學科1個;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5個專業學位類別,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等10個大門類。此外,有批准立項的陝西省高水平大學學科建設項目17個,其中:2012年立項10個,2013年立項5個,2014年立項2個。
省級重點學科
中共黨史 化學工藝

校級重點學科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共黨史 政治經濟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近現代史 基礎數學 信號與信息處理 化學工藝 生態學
企業管理學 內科學 遺傳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立項建設學科
文藝學 音樂學 行政管理學 分析化學 外科學
中國古代史 體育教育訓練學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外國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  
課程與教學論 計算機軟體與技術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無線電物理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學校先後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體育大學、西北大學簽訂了省部共建對口支援協定,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二炮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學院等部隊院校有著密切的雙擁共建關係,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石油大學等20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與日本、美國、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10多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校際關係,開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

教學建設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7門,省級教學團隊12個、省級優秀教材8部、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7個,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國革命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生物科學、漢語言文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音樂學
省級特色專業(名單不全):漢語言文學、臨床醫學、數學與套用數學、工商管理、英語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綜合大學高素質高技能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經管類套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方高校生物技術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方綜合大學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高級套用型會計專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漢語言文學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中國共產黨歷史、臨床醫學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中國革命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化學工程與工藝、工商管理、生物科學、漢語言文學、數學與套用數學、電子信息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1497人,專任教師1072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267人,博士、碩士567人。教師中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陝西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選專家4人,陝西省先進工作者2人,陝西省教學名師11人,陝西省教書育人先進個人3人,陝西省師德先進個人5人,“三秦人才津貼”專家8人。學校外聘高水平專家9人,聘請近百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高尚斌
全國優秀教師:任學嶺、馬保國、李衛東、高樓軍]
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劉建德、陳宗禮
陝西省教學名師:馬保國、楊延虎、齊廣才、胡俊生、陳宗禮、張俊蘭、高尚斌、高麗、武忠遠、梁向陽
陝西省“三五人才”:郭金保、郭必選、高尚斌、劉瑞儒
陝西省突出貢獻專家:賈四貴
三秦人才津貼專家:郭必選、高尚斌、韓琳、王文強、付峰、高樓軍、孫志宏、陳宗禮
教育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崔智林、胡俊生、韓琳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長 張金鎖
黨委書記 薛義忠
黨委副書記 田伏虎、吳耀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王順
副校長 許靜洪、胡俊生、馬勇、陳華
總會計師 范育琳

歷任領導

歷屆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吳玉章 校長 1941.9—1944.5
周揚 校長 1944.5—1945.11
江隆基 副校長、黨委書記 1945.11—1946.9
李敷仁 校長 1946.9—1949.7
韓一平 校長 1958.7—1967
劉靜 黨委書記 1975.8—1978.5
張遜斌 黨委書記、校長 1978.5.9—1982.4
馮文德 副書記 1982.4—1985.6
校長 1983.12—1983.12
楊永長 校長 1983.12.8—1988
申沛昌 黨委書記 1988.12.7—1992
校長 1992.3—1994
遆靠山 黨委書記 1992.8—1986
申沛昌 黨委書記、校長 1994—2002.4
惠延德 校長 2002.4—2002.6
廉振民 校長、黨委副書記 2004—2011.2
劉建德 黨委書記 2002—2013
崔智林 校長、黨委副書記 2011—2014

知名校友

李鵬
曾任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

布赫

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路遙

第三屆矛盾文學獎得主

陝西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