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州37中)位於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越秀城區,毗鄰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和光塔路的懷聖寺(又稱光塔寺),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的辦學歷史。該校曾經是一所職中與國中並存的學校,直到2005年,最後一個職中班畢業,結束了一校兩牌的歷史,學校成為一所初級中學。三十七中學堅持“以法制教育為特色的德育之路”的德育模式。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該校前身為廣州市私立民教中級文化補習學校,創建於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期間),八十年代中期,高中部改為職業高中,職中部曾取名為“廣州市第二商業職業高級中學”、“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2005年1月,職中部擇址重組,正式改名為“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該校團結進取,勇於開拓,講求實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校紀校風、校容校貌建設和法制教育。認為學校的校紀校風建設水平,決定學校的教學質量。特別是近年來,根據學校周遍環境的變化和學生實際,加強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與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團市委權益部共同在該校組建了“金不換”工程法制教育基地,加強了對學生進行法紀教育,使校紀校風建設有了質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以法制教育為特色的德育之路”的德育模式,德育工作的迅速提高,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了教學工作發展。

近年來教學工作不斷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校紀校風建設,形成了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四十五年來,該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特別是職中部,為廣州市工商企業、貿易部門、對外貿易部門、金融機構以及中外一批合資企業單位、外資公司等培養大批中級管理人員以及市場策劃、市場行銷員和業務員。

學校概況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州37中)現占地面積5055平方米,建築面積6739平方米。

學校現有國中教學班20個,在校學生921人。

近年來,學校領導班子加強自身建設,樹立新型的教育管理觀念,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校風正、素質好、質量高、有特色的新型學校。

該校實施“成功教育”辦學模式:努力開發學生潛能,以達到“力求人人成功,務使個個成人”的目標。學校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優輔差,讓每個學生都達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通過讓老師幫助學生成功,學生嘗試成功,逐步使學生達到自主成功。追求學生潛能的發現和發展,追求學生自我教育,追求全體學生多方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近幾年,該校的教學質量一年躍上一個新台階,國中會考成績穩步提高,連續幾年國中會考成績均超過廣州市平均成績,排在同等級、同規模學校前列。

師資力量

三十七中學擁有84位教師,其中5位高級教師,6位一級教師,1位二級教師。

教學模式

三十七中學以“成功教育”為辦學理念,德育以法制教育為特色。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廣州市第37中學)的管理體制。堅持德育為首,認真貫徹有關法規檔案,進一步建設好德育機構及工作網路,使該校的德育工作有計畫、有目標、有措施、有實效。該校主動與社會、家庭積極配合,建立以班級為點,家庭為面,社會為體的主體教育模式。

學校精神

校風:團結、進取、樸實、正直;

教風:敬業、愛生、嚴謹、求精;

學風:好學、尊師、踏實、勤練;

歷史

學校地理位置學校地理位置

一九四七年,廣東省民眾教育館附設了一所中級補習學校。

一九四九年七月,私立民教中級文化補習學校獨立成校。一九五零年一月,該校遷到惠福西路甜水橫巷4號。

一九五六年,私立民教中級文化補習學校,改制為公立學校,與私立越秀中級文華補習學校合併,成立“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一九八四年,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把高中部改為職業高中。職業高中部分與廣州市二商職業高中(即原104中)合併,成立“廣州市第二商業職業高級中學”。職中部分開設了商業班、水產班、糧食班等專業班級。 

一九八九年,職中部分獨立命名為“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職中開設了工商管理、對外貿易、物業管理等專業。九十年代末,職中部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二零零零年,學校劃歸越秀區管理。

二零零二年,學校被評為“區一級學校”。

二零零二年,職中與廣州市三十七中學分離。職中與廣州市服裝職中(即原38中)等學校合併成立新的“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

二零零五年,最後一個職中班從該校畢業,結束了一校兩牌的歷史。

從二零零五年起,廣州市三十七中學成為一所有24個教學班規模的初級中學。

榮譽紀錄

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1981年:

中國小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1982年:

一九八二年度廣州市教學系統先進單位。

1986年:

廣州市教育局系統先進單位。

1987年:

廣州市先進集體。

1988年:

廣州市中學文體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1990年: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男子團體第三名。

1991年:

廣州市教育局系統先進單位。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女子團體第三名。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男子團體第三名。

1992年:

廣州市三防知識教育先進單位。

國中工作三等獎。

1994年:

市教育系統開展“可愛的廣州我的家”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職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

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男子團體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珠算技術比賽團體賽三等獎。

1995年:

廣東省三防知識教育先進單位。

廣州市三防知識教育先進單位。

“羊城之夏”暑假活動先進單位。

市職中第三屆專業技能競賽數學比賽團體第五名。

市職中第三屆專業技能珠算團體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男子團體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拼圖大賽優秀獎。

廣州市中學生珠算技術比賽團體賽三等獎。

1996年:

羊城之夏”暑假活動先進集體。

廣州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

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廣州市“金橋杯”中學生桌球賽男子團體第三名。

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第一屆專業技能競賽數學技能技巧團體總分第三名。

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第一屆專業技能競賽珠算團體總分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珠算技術比賽團體賽三等獎。

1997年:

廣州市職業中學高中畢業工作二等獎;

廣州市委屬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廣東省中國小生普及國語先進集體。

1998年:

廣州市市屬中學“曼秀雷敦杯”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高中第六名;

廣州市職中學校技能競賽數學技能項目團體第三名;

廣州市職中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1999年:

廣州市社會用字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廣州市青少年國語播音大賽組織獎;

廣州市職業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2000年:

廣州市委屬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2001年:

廣州市教委系統“三五”普法先進單位;

越秀區科學文藝匯演三等獎;

舞蹈“青春之舞”獲越秀區2001年教師藝術節;

廣州市無償獻血先進集體。

2002年:

廣州市越秀區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國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二零零二年度無償獻血先進單位;

愛心天使-志願助殘先進單位;

2001-2002學年度廣州市先進班集體;

區少先隊“青春讚歌”的歌郎誦中學組三等獎;

越秀區第七屆學校舞蹈節二等獎;

越秀區中學桌球比賽女子團體第二名;

越秀區中國小生跆拳道中學團體第三名;

越秀區籃球錦標賽女子組第三名;

越秀區“助殘志願者”先進單位;

廣州市“助殘志願者”先進單位;

“羊城之夏”暑假活動先進單位。

市職中第三屆專業技能競賽數學比賽團體第五名。

市職中第三屆專業技能珠算團體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育苗杯”桌球賽男子團體第四名。

廣州市中學生拼圖大賽優秀獎。

廣州市中學生珠算技術比賽團體賽三等獎。

《歷史教學成果彙編總光秀》獲廣州市歷史教研會教學成果;

歷史學業評價體系》獲越秀區第二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

舞蹈《傣族姑娘》獲越秀區第七屆學校舞蹈節;

越秀區青少年科技競賽獲航空航天模型。

2003年:

職業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國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

市九屆學校合唱節合唱二等獎;

市九屆學校合唱節優秀組織獎;

越秀區中學教育網頁設計比賽二等獎;

越秀區成人宣誓系列活動獲優秀組織獎;

課程改革實驗三等獎。

2004年:

職業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

國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

廣州市2004年度無償獻血先進集體;

區學生田徑錦標賽中,獲三類學校女子國中組4×100米第四名;

區學生田徑錦標賽中,獲三類學校女子國中組4×400米第二名;

區學生田徑錦標賽中,獲三類學校男子國中組4×100米第三名;

區學生田徑錦標賽中,獲三類學校男子國中組4×400米第五名;

區學生田徑錦標賽中,獲三類學校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五名;

“百事藍色校園足球活動‘組織'足球課外活動課二等獎。

2005年:無償獻血先進集體;

獲“E—lab中學網路信息化教育計畫活動”優秀組織獎。

2006年:

廣州市市一級學校;

廣州市第二屆(2003年-2006年)中學數學優秀科組;

越秀區教育局紅旗團委;

越秀區中學首屆"中華之魂"古詩文誦讀大賽三等獎;

越秀區國中古詩文誦讀大賽中榮獲團體三等獎;

越秀區國中語文教師命題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三等獎;

廣州市第十屆學校合唱節越秀區初賽,榮獲越秀區市一級學校。

2007年:

廣州市中國小大課間體育活動評比二等獎;

越秀區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評比一等獎;

廣州市綠色學校;

大課間活動獲區一等獎、市二等獎;

"快樂翱翔--越秀區少年兒童作品展"活動中,被評為優秀組織獎;

《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匹配研究》課題階段性小結一等獎。

2008年:

區運動會獲國中組團體總分第六名及道德風尚獎;

廣州市第一屆中學生觀鳥活動中,榮獲團體比賽二等獎。

2009年:

通過廣州市規範化學校達標評估;

毽球隊獲市中學生毽球比賽第二名、越秀區中學生毽球公開賽第二名;

區第四屆藝術節金獎;

越秀區第五屆學校藝術節舞蹈專項比賽中,節目《媒婆》獲中學組三等獎;

2009年廣州市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獲得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級別三等獎;

廣州市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獲得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級別三等獎;

廣州市第二屆中學生觀鳥活動團體比賽二等獎;

2009年廣州市越秀區中學音樂首屆音樂劇比賽一等獎;

國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

2010年:

榮獲2008-2009年廣州市初級中學優秀化學科組;

"改革三十年之巨變"獲廣州市中學生歷史劇創作(表演)系列活動演出二等獎;

《生活中的化學——家庭自製汽水》在第十屆廣州市中學生“我與化學”活動中獲二等獎;

中共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支部被評為越秀區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

廣州市中國小生節約用水知識競賽中學組。

廣州中學名錄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教育優良的中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