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

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

教學樓共有七棟,分命名為“美華樓”“健華樓”“智華樓”“仁華樓“”義華樓”“禮華樓”“信華樓”。 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位於廣州荔灣區(西村)西增路33號,創立於1923年,由美國人伍艾遜先生髮動旅美華僑捐款,在廣州西村增埗購買60畝地建校舍。因是旅美華僑捐資興建,取名“美華中學”。伍艾遜(美籍)先生任第一任校長。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的興辦給當時的廣州中學教育增添了力量。

基本信息

簡介

教學樓共有七棟,分命名為“美華樓”“健華樓”“智華樓”“仁華樓“”義華樓”“禮華樓”“信華樓”。

地址:廣州市西村西增路33號

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位於廣州荔灣區(西村)西增路33號,創立於1923年,由美國人伍艾遜先生髮動旅美華僑捐款,在廣州西村增埗購買60畝地建校舍。因是旅美華僑捐資興建,取名“美華中學”。伍艾遜(美籍)先生任第一任校長。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的興辦給當時的廣州中學教育增添了力量。

沿革

1929年學校移交給中國人管理,翁挺主持校董會工作。辦學經費全部靠收學費和宿費解決。抗日戰爭時期校園受日軍飛機轟炸美華中學遷至香港。

1945年抗戰勝利後學校遷回廣州舊址。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校方向人民政府獻校。廣州市文教局接收後,美華中學改名為粵秀師範學校。

1952年至1955年,學校成為廣州師範學校的初師部、幼師部、速師部(與協和中學、真光中學同為廣州師範學校)。

1956年改為幼兒師範學校,1962年加招附中班。

1968年改名為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

2006年10月,經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批准,復名為美華中學。

廣州市第五十九中學是至今已有87年的悠久辦學歷史的學校,校名雖多次變更,但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歷經磨礪,形成了優良的辦學傳統,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學校先後培養了“全國勞動模範”盧嘉,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寧志超,世界男模亞軍何俊傑,全國優秀教師羅金梅、周偉鋒,亞運會銀牌得主伍嶺梅等一大批人才。

改革開放,給這所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荔灣區政府對中學進行布局調整,學校改為初級中學。荔灣區政府和教育局領導多次親臨學校指導工作,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好條件。近年來區政府共投入1898萬元改善辦學條件,使學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31124.265平方米,校舍建設面積19493.44(教學行政區域)平方米,已完成了校園的改造。學校布局合理,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分開,擁有全塑膠的200米環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符合國際標準的恆溫游泳場、內設木地板籃球場的體育館。配置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包括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地理室、歷史室、勞技室、計算機室、語音室、綜合電教室和理化生實驗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還有別具特色的230平方米的模擬生態館。校園網路覆蓋整個校園,教學平台進入每一個課室,教師每人一台計算機。

成績

近幾年來,教育綜合改造工程和教育改革的浪潮,更給這所老校帶來蓬勃的生機,辦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5年和2006年國中升高中的“會考”,成績都有大幅度的提高,2006年榮獲畢業班工作一等獎,2010年榮獲畢業班工作優秀獎。學校被定為廣東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及廣州市足球傳統項目學校;學校先後獲得“廣州市文明單位”、“廣州市教育系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黨組織”等稱號,2003年被評為廣州市“綠色學校”, 2005年4月,被評為綜合檔案管理“省特級”單位,2005年被評為“廣州市一級學校”,2006年,被評為廣東省“綠色學校”

廣州中學名錄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許多教育優良的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