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前身為廈門中山醫院,有80多年的歷史。醫院現有教職員工3000餘名(其中高級專家400餘名,碩士、博士以上學歷人員400餘名,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70餘名)。醫院年門、急診量超過300萬餘人次,年收住病人近6萬人次,編制床位2000張,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醫院現有床位1700餘張,教職員工2400餘名(含高級專家400餘名,碩士、博士以上學歷人員300餘名,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70餘名);年門、急診量240萬餘人次,年收住病人4.5萬人次;設有37個臨床學科、9個醫技科室、2個分院、2個分部、3個社區醫療中心,擁有廈門市心臟中心、廈門市臨床檢驗中心、廈門市消化疾病診治中心和廈門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廈門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廈門市老年疾病康復研究所等醫學中心和研究機構。醫院為衛生部心血管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培訓基地、福建省超聲醫學培訓基地。心內科、心外科、消化內科、肝膽外科、骨關節外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血液科、內分泌科等學科為市級重點學科;呼吸科、胸外科、急救醫學、老年病康復科、皮膚科、病理科等學科為市級規劃重點專科;婦產科、腎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整形外科等學科為市優勢學科。

醫院承擔廈門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省內外醫學院校包括留學生教育在內的醫學臨床教學任務以及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擁有內科學、外科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和一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醫院設有《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 《護理學》等13個教研室,擁有一支200多名主要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為骨幹力量的教師隊伍。醫院擁有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級、部省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每年發表醫學科技論文數百篇,其中被SCI源期刊收錄的數十篇。

醫院職工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秉持“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和“團結、敬業、求實、創新”的醫院精神,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在醫院改革和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可喜成果,連續多次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2003年度被評為福建省抗擊非典先進集體、2004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獲得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和福建省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9年獲福建省第十屆文明單位,2010年獲全國衛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創建於1928年,由愛國華僑和地方知名人士為弘揚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造福社會”的精神捐資興建而成,時任廈門大學校長、醫學專家林文慶博士出任首任院長。為福建省唯一985工程院校廈門大學的首家附屬醫院。歷經80餘載中山人的拼搏進取,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和國家重點大學研究型附屬醫院。

醫院年門、急診量超過300萬餘人次,年收住病人近6萬人次,編制床位2000張;設有39個臨床學科、10個醫技科室、2個分院、2個分部、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廈門市心臟中心、廈門市臨床檢驗中心、廈門市消化疾病診治中心和廈門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廈門大學器官移植研究所、廈門市老年疾病康復研究所及廈門市腫瘤分子診斷與靶向治療重大科技平台等重要醫學中心和科研平台;為國家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培訓基地、福建省超聲醫學培訓基地;是福建省首批獲衛生部審核批准開展人體器官移植技術(心臟移植)的醫院之一。

醫院現有教職員工3000餘名(其中高級專家400餘名,碩士、博士以上學歷人員400餘名,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70餘名)。醫院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合理的人才梯隊推動醫院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闊步前進。醫院獲各級課題資助300餘項,包括國家“863”和“973”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等國家級課題40餘項,獲部、省、市各級科技進步獎40餘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國家專利40餘項,科研項目總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大量科研成果的有力支持,醫院每年開展大量臨床新技術、新項目,先後在本市率先開展心臟移植、肝臟移植、腎臟移植等高難度臨床手術,填補了大量技術空白,讓廣大廈門人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優質、安全、高效的醫療服務。

醫院地址

廈門市湖濱南路201-209號

醫院科室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內科系統

心血管內科

消化內科

神經內科

呼吸內科

腎內科

血液科

內分泌科

幹部保健科

兒科

中醫科

腫瘤科

腫瘤放療科

感染性疾病科

中心ICU

康復醫學科

外科系統

心血管外科

神經外科

普通外科

胃腸外科

肝膽外科

血管外科

骨科

胸外科

泌尿外科

婦產科

眼科

耳鼻喉科

口腔科

皮膚科

整形美容科

手術麻醉科

醫技科室

臨床檢驗中心

影像科

超聲醫學科

心功能科

病理科

核醫學科

高壓氧室

藥學部

營養科

輸血科

醫院分部

湖裡分院

廈禾分部

老年醫學部

職能科室

院辦

人力資源部

醫務部

護理部

質管辦

院感與保健科

臨床教學部

科教部

財務部

審計科

醫保管理科

設備科

保障部

信息中心

保衛科

黨群組織

黨辦

紀檢監察室

工會

共青團

專家介紹

何世華: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心臟中心主任何世華: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心臟中心主任

陳炳煌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從醫30多年,對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理論研究和診療技術有很高的造詣,擅長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等各種心內科疾病。作為我市介入性心血管技術套用的開拓者,積極開展人工心臟起搏、心導管術、經皮球囊導管心臟瓣膜成形術等先進技術。傑出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廈門市勞動模範,獲三德興醫學獎、林巧稚精神獎。

王挹青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生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廈門心臟中心常務副主任、廈門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主任、診斷教研室主任。廈門市首屆醫學科學與技術帶頭人、廈門市拔尖人才,中華醫學會福建省心血管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廈門分會理事、廈門心血管病學會主任委員。 具有紮實的內科和心血管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曾深造於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心臟科,主要專業及科研方向: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和介入治療研究,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肌病等診治,在解決疑難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方面經驗豐富。目前從事的幹細胞移植和基因治療在心血管疾病中套用的基礎研究是目前細胞和血管再生醫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培養碩士研究生十餘名,作為項目負責人共完成和在研省部市科研課題8項,曾獲中華醫學會論文一等獎,廈門市科學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廈門市林巧稚精神獎,廈門市十佳青年醫師等。主譯和參編專著各一部,先後發表論文40篇。

張振清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1976年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醫療系,現任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理事、福建醫學會內科學會常務理事,廈門醫學會副秘書長、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醫學臨床工作,擅長心血管和腫瘤介入治療、高血壓病治療及危重病人搶救。

王焱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心血管內科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博士,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廈門市首屆醫學科學與技術帶頭人、廈門市拔尖人才、福建省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心血管系統疾病的診治。在冠狀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診治方面有很高造詣。獲廈門市科技進步獎,福建省衛生系統跨世紀後備人才,廈門“十佳青年醫師獎”。

黃衛斌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廈門市首屆醫學科學與技術帶頭人。中國心電學會青年委員、福建省心電學會常委、廈門市心電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心臟電生理研究多年,擅長各種心血管疾病診治,尤其在心律失常診治方面具有很高造詣,在福建省率先開展房顫的射頻消融治療,成功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福建省山海合作先進個人,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廈門大學醫學院優秀新技術一等獎。

劉文輝主任醫師副教授

中華醫學會廈門心血管學會委員、廈門介入心臟病學副主任委員,福建省衛生系統跨世紀人才,從事心肺循環疾病的診治及危重症的搶救多年。擅長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治和心血管介入等技術,尤其先天性心臟病封堵技術造詣較深,獲廈門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臨床診療

希斯美康XE5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希斯美康XE5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

學檢驗和醫學影像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提供重要保障。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非常注重醫療檢查設施的更新,以保持在醫學檢驗領域和影像診斷領域的領先地位。

世界最先進血液常規儀落戶中山醫院

該院臨床檢驗中心率先在全省引進新一代血液分析儀——SYSMEXXE5000血液分析儀。作為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最高端的產品,XE5000具有最快的檢測速度,最先進的檢測原理,最多FDA認可的檢測參數,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科研性參數,是臨床常規檢測和科研完美結合的新一代儀器。

平時的就診中,往往血常規檢測是少不了的,而這台落戶廈門中山醫院的、目前全省惟一的XE5000血液分析儀的優點是其他普通血液常規儀器望塵莫及的。它運用了最先進的螢光流式細胞計數法,提高了細胞計數的精確性、重複性及線性。如DC/RNA雙方法計數血小板,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使血小板檢測避免了細胞碎片、小紅細胞的干擾,並對巨大血小板檢測具有特異性。它具有多個檢測通道,其中IMI專用檢測通道使異常細胞的檢測靈敏度達到1%,這對篩檢和監測白血病反應、嚴重或慢性感染、炎症、腫瘤、骨髓增生性疾病、組織壞死等具有重要意義。另外,XE5000能夠分析和輸出67個參數結果,新增的參數都具有了獨特的臨床套用價值,更大地滿足了臨床要求。如:網織血小板(IPF%,又稱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在血小板減少性疾病的鑑別診斷及判斷骨髓造血功能上都有明確的臨床意義;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RET-He)對功能性缺鐵引起的貧血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造血祖細胞(HPC),外周血造血祖細胞的快速定量檢測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中確定最佳採集時機提供有效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XE5000除了具備一台普通血液分析儀的所有功能外,它還可以進行體液細胞的檢測,大大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和重複性,使實驗室對胸水、腹水、腦脊液等體液中的細胞進行自動計數和分類成為可能,經半年多的實驗,異常體液標本準確的細胞計數和分類為臨床疾病診斷、治療效果的判斷提供更好的“工具”,進一步滿足了患者的需要。

臨床檢驗中心主任張忠英表示,XE5000血液分析儀入駐中山醫院,將解決門診五分類血常規檢測時間長的難題,為臨床及時提供更豐富的疾病診治信息,並且完善體液標本細胞計數和分類,促進細胞學檢驗水平發展,同時為血液細胞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3T磁共振配備全省最齊全軟硬體設施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Verio3T磁共振日前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正式投入臨床使用。中山醫院影像科楊天和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早在1994年就率先在本省開展高場強磁共振的診斷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適應醫院發展要求又於2004年引進了當時較先進的1.5T雙梯度磁共振儀,但隨著廣大患者醫學常識的增加和磁共振具有無射線損傷等突出優勢,磁共振日常工作量逐年增多,儘管一再延長工作時間,但仍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此次引進的3T短磁體大孔徑磁共振儀在為患者提供較舒適的檢查空間的同時,還擁有目前本省同類設備中最齊全的軟體和硬體設施,是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醫學影像檢查設備之一,不但可以較好滿足患者就診要求,還可以開展多項最新技術,為臨床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同時,醫院投入巨資建造的寬敞、明亮、美觀的候診廳和檢查室也為患者提供了極其人性化的檢查環境,大大減少了患者的恐懼心理。

近年來,3T磁共振逐漸成為神經系統臨床檢查和科研的主流機型。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3T磁共振和傳統的1.5T磁共振相比具有較大優勢。在顱腦檢查方面,3T磁共振具有空間分辨力更高、圖像更清晰、對比度更好等優點,因而更有利於微小病灶的發現;在腦血管成像方面,3T磁共振對小血管的顯示比1.5T更清晰;3T磁共振可顯著增強磁敏感效應,從而提高功能磁共振的對比度,使人們能從神經網路的角度研究腦功能活動;由於信噪比的提高,3T磁共振對其他一些病變的顯示也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此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血氧水平依賴(BOLD)技術為代表的各種腦功能成像技術及相關數據分析方法的發展成熟與廣泛套用,大大加深了人類對人腦神經活動和認知功能關係的理解。磁共振腦成像技術不再局限於研究簡單的腦功能定位問題,而是進一步研究特定腦功能區域間的互動作用以及這些作用如何受認知任務的影響。深入理解人腦在系統水平上的動態運作方式是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3T磁共振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自助列印,全天24小時可取檢驗報告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床檢驗中心是全省最大的醫學檢驗中心,自成立以來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為廣大患者提供檢驗一站式服務、無污染報告、中風心梗綠色通道等許多便民措施,備受患者歡迎。早在2009年7月,臨檢中心就結合自身情況,推出報告單自助列印服務,解決了取報告難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服務質量長期以來,取報告單排隊長、時間限制嚴、方式單一是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劇了“看病難”。怎樣才能讓患者不排隊、個人隱私得到保證,又能隨時輕而易舉拿到檢驗報告單呢?臨床檢驗中心的工作人員幾經努力,終於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結合門診實際情況,購置了自助打單機。目前,全院自助印表機數量多達7台,其中門診抽血大廳4台、門診大門2台、急診檢驗室1台。此舉大大提高了列印報告的能力,迅速解決了取檢驗報告排長隊難題。

同時,為了方便患者在班外時間取檢驗結果,門診自助打單機設定為早7點到晚6點開機,急診為全天24小時開機。只要檢驗結果出來了,患者可以自由選擇時間隨時列印報告單,極大地方便了那些平時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糖尿病患者陳先生說:“自己經常抽血檢查,以前為了取報告單,常要請假而且還要排長隊,太麻煩了。但自從有了自助印表機後,只要晚上散步到醫院,卡一插,就輕而易舉拿到報告單,而且還是24小時開放,真是方便極了。”臨床檢驗中心張忠英主任介紹,自助印表機採用IC卡讀卡器、輸入患者ID號和識別條碼器等三種信息輸入方式,3秒鐘即可領取報告單,操作輕鬆,進一步簡化了流程。自助印表機啟用以來,其簡單、快捷、人性化且無污染等優點頗受推崇,受到廣大患者好評。據悉,目前中山醫院已有99%以上的患者通過自助印表機領取檢驗報告單,取檢驗報告基本上不用排隊了。

科研成果

醫院承擔廈門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省內外醫學院校包括留學生教育在內的醫學臨床教學任務以及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擁有內科學、外科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和一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醫院設有《診斷學》 、《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護理學》等13個教研室,擁有一支200多名主要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為骨幹力量的教師隊伍。醫院擁有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級、部省級等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每年發表醫學科技論文數百篇,其中被SCI源期刊收錄的數十篇。

前景

新世紀給醫院發展帶來新機遇,醫院布局將按照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附屬醫院的建設要求,根據現代醫院管理和“以病人為中心”的總體思路全面規劃。建築面積達5.6萬平方米的住院---醫技樓群即將竣工投入使用,門診科教大樓即將投入建設。醫院的臨床、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水平將躍上新的台階,一所高水平的重點大學附屬醫院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榮譽

醫院職工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秉持“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和“團結、敬業、求實、創新”的醫院精神,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在醫院改革和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方面取得可喜成果,連續多次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2003年度被評為福建省抗擊非典先進集體、2004年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獲得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和福建省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9年獲福建省第十屆文明單位,2010年獲全國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殊榮。

對外交流

醫院憑藉地域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特別是我院倡導建立的“海峽兩岸醫學論壇”和“中山醫學聯席會”,涵蓋心血管、消化、神經內外、超聲醫學、醫院管理等多個學科,分別已成為海峽兩岸醫學交流中最高水準的學術盛會和國內外知名度最高的“中山”系列醫學院所交流平台。目前,“海峽兩岸醫學論壇”和“中山醫學聯席會”已突破以往會議討論和簡單交流的形式,通過相互培訓管理團隊、派遣一線醫務人員等方式逐步將各自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緊密聯繫起來。

福建省三級甲等醫院一覽

三級甲等醫院簡稱三甲醫院,是中國大陸對醫院實行“三級九等”的劃分等級中最高的一級。考核的主要項目包括醫療服務與管理、醫療質量與安全、技術水平與效率,民營醫院也可以參與等級評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