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福粽子

康福粽子

康福粽子,是瀋陽康福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及銷售的,是東北區的最大品牌,在中國北方市場領導品牌。

康福粽子的種類

康福粽子是瀋陽康福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及銷售的,它是東北區的最大品牌,在中國北方市場領導品牌,其以健康為主題,嚴格把關的原材料採購品控程式,精選各地優質原材料,形成三大系列產品組合,產品有特色鮮肉、赤豆蜜棗、家鄉白米、桂花豆沙、黃米紅棗、白沙黑米、桂花板栗、糯米蓮香、玫瑰山楂

康福粽子OEM代加工

1、粽子生產系統:

領先行業的加工工藝和設備,提高粽子的標準化生產,穩定的產品質量,提升了傳統產業檔次,生產過程,嚴格執行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實現生產全過程的規範化質量監控,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2、粽子原材料選擇:

精挑細選,嚴格把關的原材料採購品控程式,完善的原材料供應體系,確保粽子營養美味健康時尚;

3、粽子生產加工環境與設備、品質、安全:

潔淨超凡的生產加工環境和行業領先的高端設備,確保粽子、月餅產品品質安全、風味獨特;

4、粽子產品質量:

專業的自動化生產線,加上精心的工藝,對配料的配置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經幾十年傳承形成獨特的配方;

5、制粽專業水準:

康福是粽子代加工專家:(與北方90%以上四星級--五星級酒店及特色餐飲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

6、制粽專業經驗:

康福粽子,20年的專業制粽子經驗,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端午節粽子行銷方案;

7、制粽專業技術:

超群卓越,銳意進取的制粽子技術,確保產品精緻珍貴、出色誘人;

8、量身定製:

量身定製、創新包裝設計,確保粽子產品品味非凡、盡顯尊貴;

9、物流配送:

康福精準到位,細緻有加的物流配送,確保粽子產品新鮮醇美、品味悠長

瀋陽康福食品有限公司

1、公司概況

瀋陽康福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 1989年,是與新加坡合資的中外合資企業,是行業領先的大型食品製造企業;

2、產品系列

康福系列食品共有6大系列,幾百餘種產品,主要有康福月餅、粽子系列、麵包系列、中西糕點、麵包屑、康福湯圓、冷熱飲品等,其中麵包屑還遠銷日本和東南亞,是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信賴和喜愛的優質名牌產品;

3、品牌榮譽

康福”系列產品、品牌是中國北方地區連續多年獲銷量第一的市場領導品牌,是屢獲 “名牌產品”、“放心食品”、“著名商標”、“世園會惟一指定食品”、“綠色食品”、“執行月餅國家標準示範型企業”、“金牌月餅”、“全國優秀月餅OEM(代加工)企業”、“中華特色名點”、“中國名餅”、“中國優質傳統月餅”、“中國優質放心月餅”、“中國月餅行業優秀企業”、“瀋陽特產”、“全國知名粽子產品”等眾多殊榮的著名品牌;

4、實力、宗旨與服務

康福公司嚴格貫徹“質量第一”的方針,在行業內率先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認證,堅持“高效 、快捷、團結、奉獻”的企業精神,實施質量興企和名牌戰略;瀋陽康福食品有限公司憑藉堅實的技術基礎、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現代化的生產設備、精良的工藝水平,為國內外廣大消費者提供品質卓著的、美味、營養的食品和熱情的服務;

關於粽子

粽子簡介

粽子(拼音:zòng zǐ ,讀起來應為:zòng zi)(英文名:rice dumpling)是端午節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粽子

粽子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製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起源

端午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史書上,介子推曾割腓股幫助晉文

公。晉文公復國後,賞賜隨從巨屬,介子推獨無所得,因此怨恨,與母親隱居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山中。傳說晉文公請他出來,他終不肯出。晉文公燒山求他出山,他抱木而被燒死。邯鄲淳《曹娥碑》說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史載伍子胥盡忠於吳,後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屍於江,化為濤神。民間傳說,伍子胥死於五月五日。《會稽典錄》記,則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上。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因紀念曹娥,又稱“女兒節”的。當然,最響亮者,自然為紀念屈原。紀念屈原說,始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回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回日: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異苑》因此說,
“粽,屈原姐所作。”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

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

“糉”,《說文新附?米部》謂“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說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糉,角也。或作粽。”粽子的歷史發展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

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民間傳說

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里的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

粽子的象徵

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人們紛紛把裝著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也就是所謂的竹筒飯。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