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

會稽

中國古地名,宋代後一直指浙江省紹興市附近的轄區,曾是以今天的江蘇蘇州為中心的江浙地區,或今天的浙江紹興的一部份。前222年,秦始皇把從前春秋時期的吳國、越國的地域設為會稽郡,以吳縣(今蘇州)為治所(相當於省會或首府)。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至會稽郡的屬地,今紹興的“大越”,將其改名為山陰。229年,三國時期的東吳將會稽郡的郡治改到山陰。南北朝時陳後主將山陰縣的一部份分成會稽縣,之後山陰和會稽分分合合多次。唐朝時山陰和會稽均屬“越州”。南宋紹興年間,越州改稱紹興,山陰和會稽成了紹興的屬縣。因此,會稽的含義在南北朝之前和之後不同。後來狹義的會稽,指紹興一帶。著名的會稽山位於紹興。

基本信息

簡介

會稽山會稽山
會稽,中國古郡。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得名

會稽會稽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史記記載了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會稽。”

史記載夏帝少康之庶子無餘封於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強,占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於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於楚國。

建制沿革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此為會稽郡首見於史籍。會稽郡初置時,領有吳、越兩國之地,大致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南、安徽東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分會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轄境略同於漢代之丹陽郡,大致相當於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東南之地。

西漢

漢初會稽郡又稱吳郡。漢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秦之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置楚國,都下邳,次年廢韓信為淮陰侯。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劉賈為荊王,置荊國,領“故東陽郡、鄣郡、吳郡(會稽)五十三縣”,相當於今江蘇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荊王賈為淮南王英布兵所殺。次年,立劉濞為吳王,置吳國,領劉賈荊國故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國之亂,吳王濞兵敗身死,吳國除。景帝徙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分吳國之東陽郡、鄣郡置江都國。會稽郡則屬漢。

漢初,“會稽東接于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間者闊焉”,領二十餘縣。其南有閩越,即秦代閩中郡。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其領地在今福建一帶。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閩君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故又稱東甌王,統轄今浙江南部地區。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吳王濞之子劉駒煽動閩越北擊東甌,武帝遣中大夫嚴助發會稽郡兵渡海往救。漢兵未至,閩越已退兵。東甌王請求舉國內遷,武帝將其人口安置於長江、淮河之閒。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反,漢發兵滅閩越,立無諸之孫繇君醜為粵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東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漢兵平定東越,遷其部眾於江淮閒。其後逃遁山谷的閩越遺民復出,故於閩越故都東冶之地置冶縣(在今福州市)。又有東甌遺民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於東甌故地置回浦縣。

東漢

漢光武帝建武中改冶縣為東冶,又析置候官。章帝章和元年,析鄞縣回浦鄉為章安縣,即西漢之回浦縣。順帝永建中,陽羨令周嘉等人因會稽郡轄境廣大,屬縣偏遠,上書求分郡而治。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北部十三縣置吳郡。會稽郡治吳縣屬吳郡,故移治于山陰縣。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此時會稽郡領十五縣:山陰、鄮、烏傷、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東冶、永寧、候官。

獻帝時,劉繇孫策一族先後割據江東,於會稽郡內析置十餘縣。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縣置新安縣,分烏傷縣南鄉置長山縣。興平二年(195年),分諸暨縣置吳寧縣。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又分候官置建安、漢興、南平三縣。建安四年,分太末縣置豐安縣。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縣、上饒縣地置建平縣。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縣置遂昌縣,析新安縣置定陽縣。至建安末年,會稽郡至少領有二十六縣。

魏晉南北朝

三國吳時析置始寧縣、永康縣。太平二年(257年),釐東部臨海之地置臨海郡;治章安縣。永安三年(260年),釐會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縣。孫皓寶鼎元年(266年),又釐諸暨、剡縣以南置東陽郡,治長山縣。改會稽之余暨縣為永興縣。西晉時,會稽郡僅轄十縣:山陰、上虞、餘姚、句章、鄞、鄮、始寧、剡、永興、諸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紹興市、寧波市除寧海、象山的其餘地區及杭州市蕭山區一帶。劉宋、南齊兩代無所改置,仍領十縣。梁、陳於會稽郡置東揚州。陳禎明元年(587年)改為吳州。

隋唐

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東揚州為吳州。省並山陰、上虞、始寧、永興四縣置會稽縣,省並餘姚縣、鄞縣、鄮縣入句章縣。大業初改為越州。大業三年(607年)改越州為會稽郡,領四縣:會稽、句章、剡、諸暨。

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武德七年,以姚州之餘姚縣來屬。次年(625年),廢鄞州為鄮縣,廢嵊州為剡縣,併入越州,又省山陰縣。儀鳳二年(677年),分會稽、諸暨二縣復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縣。垂拱二年(686年),分會稽縣復置山陰縣,與會稽縣同城而治。天寶元年(742年),改越州為會稽郡,領七縣: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蕭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越州。

人口

會稽會稽
秦漢時,會稽郡是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陰。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徵發吳國14歲以上、62歲以下的男子從軍,得二十餘萬。景帝令諸將“擊反虜者,深入多殺為功。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皆殺,無有所置”。漢軍擊敗七國叛軍時,已經“斬首十餘萬級”,其中多半是吳軍。故此時會稽郡人口應有不小的損失。

據今人葛劍雄推算,包括會稽郡在內的原劉濞吳國地區,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間,人口增長了0.88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4‰,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會稽郡26縣共有223038戶,1032604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平均每縣39716人,每戶4.63人。除回浦縣、冶縣之外24縣,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14.28人。

新莽、東漢之際,不少中原移民避亂遷入會稽。順帝永和五年分置吳郡前,會稽郡大約有287254戶,1181978人。人口較西漢末年增加了近十五萬人。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吳郡13縣析出,會稽郡戶口減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戶,481196人。平均每縣32080人,每戶3.91人。經過漢末三國戰亂,又因臨海、建安、東陽三郡分出,西晉太康初年,會稽郡戶數僅有三萬。五胡亂華時,中原人口大量遷入吳越之地,會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晉末孫恩之亂中又有所損失。劉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戶,348014人,平均每縣34801人,每戶6.66人。隋大業三年(607年),戶數為20271。唐天寶元年(742年),有90279戶,529589人。

地誌

《越絕書》 戰國至東漢袁康吳平原書十六卷,今本十五卷。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原書十二卷,今本十卷。

《會稽土地記》 吳朱育隋書經籍志一卷。舊、新唐書經籍志作稽記,四卷。

《會稽先賢傳》 吳謝承隋志七卷。兩唐志五卷。

《會稽典錄》晉虞預原書二十四卷。

《會稽記》 晉賀循隋志一卷。兩唐志不載。

《會稽後賢傳記》 晉鍾離岫隋志兩卷。兩唐志並作會稽後賢傳三卷。

《會稽先賢像贊》 不詳 賀氏 隋志五卷。兩唐志四卷,新唐志題作會稽先賢像傳贊。

《會稽記》 宋孔靈符不見著錄。

《會稽郡十城志》 宋 佚名 不見著錄。

《會稽地誌》 梁、陳時 夏侯曾先 不見著錄。

太守

殷通,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時任會稽假守(代理太守職務)。
莊助,後世避漢明帝諱改為嚴助,會稽吳人。武帝建元、元光之際任會稽太守,在職三年。
朱買臣,會稽吳人。元朔六年(前123年)任會稽太守。
魯伯,琅邪人。約宣帝、元帝時在任。
劉交,字游君,沛人。成帝永始中在任。
黃讜,汝南人。光武帝建武初年在任。
竇翔,建武初年在任。
第五倫,字伯魯,京兆長陵人。建武二十九年(53年)在任。明帝永平中免職。
尹興,永平中去職。
李就,東漢初年在任。
黃兢,約章帝時在任。
慶鴻,河南洛陽人,約在章帝、和帝之際在任。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和帝永元中在任。
馬棱,字伯威,扶風茂陵人,馬援族孫。永元中在任。
趙牧,字仲師,長安人。和帝、安帝之際在任。
尹□,其名失載。潁川鄢陵人。和帝、安帝之際在任。
徐丹,安帝時在任。
杜宣,河內汲人。順帝時在任。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順帝時在任。
成公浮,順帝、桓帝之際在任。
馬臻,字叔薦,順帝時在任,修築鑑湖。
孫權孫權
苦灼,不知何時在任。
劉寵,字祖榮,東萊牟平人。約在桓帝時為會稽太守。與漢末豫章太守劉寵同名。
傅世起,魯人。桓帝初在任。
梁旻,梁冀從弟。約桓帝時在任。
唐鳳,潁川人。桓帝、靈帝之際在任。
韋毅,靈帝初在任。
尹端,熹平二年去職。
徐圭,熹平中在任。
唐瑁,潁川人。約在靈帝、獻帝之際任會稽太守。
郭異,字元平,南陽順陽人。中平中為會稽太守。
王朗,東海郯人。獻帝初平中在任。初平四年(190年)為孫策所逐。
孫策,獻帝興平中自任會稽太守。建安五年卒。
孫權,建安五年繼孫策自任會稽太守。
淳于式,漢末建安中孫權所置會稽太守。
左恢,吳郡曲阿人。不知何時在任。
濮陽興,陳留人,吳孫權時會稽太守。
郭誕,吳孫皓時會稽太守,鳳凰三年(274年)免官。
賀循,兩晉之際為會稽內史。
庾琛,潁川鄢陵人。庾亮父。東晉初會稽太守。
紀瞻,繼庾琛為太守。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南朝宋元嘉中為會稽太守。
孔山士,會稽山陰人,孔靖子。宋元嘉末為會稽太守,卒於任上。
孔靈符,會稽山陰人,孔靖弟。宋明帝時會稽太守,著有《會稽記》。
蕭元簡,梁衡陽嗣王。梁天監三年(504年)任會稽太守。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永定三年至天嘉元年兼任會稽太守。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陳天嘉中為會稽太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