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該級艦是非條約型的,完全由德國人自行設計建造,標準達排水量14200噸,滿載高達排水量18600噸,最大達航速32節,17節時6500海里。

研製背景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建造任何大於10160噸級的軍艦。後來,德海軍參謀部不斷要求建造新的戰艦。在經過多年的協商之後,德國海軍最終被允許建造首批裝甲艦,但必須遵守條約的限制。當時,德國海軍建造局密切注視著國外主要海軍大國的軍艦研製情況,定期評估主要海軍大國建造的各型艦型。
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和蘇聯海軍提出了大規模的造艦計畫,從而促使德國考慮增加建造大型艦艇。1933年,希特勒上台。一開始,他對條約的限制有所顧慮,不敢公開建造超標準的大型戰艦,也不敢公開向英國的制海權挑戰。希特勒曾想當時的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表明,雖然他不想建立一支向英國制海權挑戰的艦隊,但他要對抗法國正在進行的造艦計畫。當時蘇聯海軍仍然很弱,並未引起德國的注意;儘管有跡象表明,它正在執行一個龐大的造艦計畫。
德國海軍1933年的造艦計畫還僅限定於在波羅的海的貿易戰中保衛德國的海上交通線。但到了1935年,德國海軍參謀部已計畫將造艦的總噸位有限制地擴大至42.1萬噸,其中有一部分用於建造重型巡洋艦。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就已經開始考慮設計建造一種重型巡洋艦,但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未能如願。
德國人預計如果戰爭重新爆發,那么與其潛在的敵手—英國和法國交戰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艦艇質量上保持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以當時德國擁有的幾艘輕型巡洋艦來看,是遠不能與英法同型艦隻相抗衡。為此,德國在1934年2月決定進行重型巡洋艦方案的初始設計,設計要求必須滿足如下三個主要條件:火力能與法國海軍的“阿爾及爾”號重型巡洋艦匹敵,航速比法國海軍的“敦克爾刻”級戰列巡洋艦快,續航力能滿足大西洋作戰的要求。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在決定設計重型巡洋艦後,德國海軍在主炮選擇上最初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採用12門150毫米主炮,二是裝備8門203.2毫米主炮。但海軍司令雷德爾海軍上將很快就傾向於採用大口徑的主炮,而作為折中提出的採用190毫米主炮的方案未能獲得通過。因為裝備203.2毫米主炮需要增大艦體尺度,所以原設計很快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雖然主要指標仍然停留在條約型重型巡洋艦的框架內,但已超過國外同型艦的要求標準。
在推進動力裝置方面存在著多種選擇。由於德國在柴油機技術及高壓蒸汽鍋爐的發展上有優勢,因此這兩種推進動力方案都提到討論桌上。1934年夏,德國最終決定採用203.2毫米主炮以及高壓蒸汽渦輪機。最初設計的10700噸排水量在重量上分配2140噸用於裝甲防護、1980噸用於機械動力,舷裝甲厚度達85毫米。由於德國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字國,在條約規定的噸位範圍之內該級艦的設計又不能達到所有的要求,為此德國人在超越條約的限制上所走的步伐還是比較大的,於是最終產生了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建造情況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雖然沒有直接受限於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但在相當程度上仍然受其影響,雖然主炮口徑沒有超過203.3毫米,但實際排水量超過條約規定的60%。在1935~1937年間,該級艦分兩批建造,第一批兩艘——“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布呂歇爾”號於1934年10月30日訂購,第二批改進型包括“歐根親王”號、“呂佐夫”號、“塞德利茨”好。
該級的第三艘“歐根親王”號於1935年11月16日訂購。該艦與前兩艘同型艦相比有一寫小的區別。緊接氣候的巡洋艦K艦(臨時代號)和巡洋艦L艦。它們的發展過程更加曲折:兩艦原計畫是按B級巡洋艦(輕型巡洋艦標準)建造,安裝四座三聯150毫米主炮,後由於缺少主炮及炮塔,而且獲知蘇聯開始建造裝備190毫米主炮的基洛夫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立即將這兩艘艦改為A級巡洋艦(重型巡洋艦標準)。所有對於德國軍備方面的限制隨著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而解除。兩艦於1936年7月18日訂購併分別命名為“呂佐夫”號和“塞德利茨”號,其外觀、性能和“歐根親王”號一樣。

結構性能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為高幹舷平甲板型艦。頭兩艘艦在剛建成仍採用了平直、略帶外傾的艦艏和傳統的巡洋艦艉,有著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適度的球鼻型艏,以減少高速時興波阻力。該級艦艦體長、長寬比大,有助於減少阻力、提高航速。
在該級艦建造時,由於焊接技術已有很大發展,因此德國人大量採用了焊接方法建造。焊接比鉚接節省了不少艦體重量,而且有利於採用高強度鋼,提高了整艦的防護強度。
在該級艦服役時,德國海軍已經意識到“沙霍恩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與該級艦原採用的直平艦艏在惡劣海況時上浪嚴重,影響航行性能,為此,在服役不久就開始改裝為大西洋艦艏——也稱為飛剪型艦艏。事實證明,這種艦艏比較適於北海和大西洋環境,這也成了德國大型戰艦的外觀標誌。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布呂歇爾”號的標準排水量為14247噸、滿載排水量18208噸,全長205.9米、水線長194.2米、艦寬21.3米、吃水5.8米;改進型的“歐根親王”號及後續兩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4475噸、滿載排水量18400噸,全長212.5米、水線長199.5米、艦寬21.9米、吃水6.37米。編制艦員1600人。

動力裝置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是在特彆強調軍艦速度的情況下設計的,因此,對推進裝置的功率要求很大。最初的方案是採用柴油機,因為柴油機蚝油低、續航力大。但是,柴油機動力卻很難獲得30節以上的高航速,而且在艦上占有的空間太大。最後,根據前兩艘大型戰艦的建造級使用經驗,德國人最終決定採用高壓、高溫蒸汽輪機。每艦安裝3台蒸汽輪機,12台鍋爐。鍋爐效率較高,最大功率達到133631馬力,航速達到32.5節。
為了保持高航速,該艦使用了蒸汽輪機而沒有採用柴油機,因而航程短的問題就成為該級艦最大的弱點。儘管它們成功地對同盟國的運輸線進行了攻擊,但燃油不足卻始終是困憂德國海軍的一個問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戰爭期間還將部分壓水艙改為燃油艙。同時,德國海軍使用的高壓蒸汽輪機裝置的性能也不穩定,經常出現機構故障。儘管如此,他們的高航速仍對盟軍構成了極大威脅。

火炮與裝甲防護

主炮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艦在艦艏、艦艉各有兩座雙聯裝主炮塔,呈背負式設計,共裝有八門SKC/34(L60)型203.2毫米主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炮,備彈量960~1280發,炮身全長12.5米、連同炮座部分共重20.7噸,最大射程33.5千米、彈重122千克。根據彈種的不同,彈長為800~900毫米,可發射穿甲彈和榴彈,使用分裝式彈藥,主裝彈藥一般為48千克,可另加裝20千克的增程裝藥量,初速920米/秒(穿甲彈)。在艦橋和後主桅後有兩座供主炮用的大型測距儀。德國海軍還在該級艦裝備了試用型艦載雷達提供有限的對海搜尋能力。
德國還將訂貨但取消建造計畫的後兩艘艦的主炮轉給岸防鐵道炮兵使用,稱為203.2毫米K(E)型列車炮,配備在法國西北部。該炮的其他性能於艦炮相同,但仰角提升為47度,最大射程提高至36.4千米。

高炮

除了標準的203.2毫米主炮之外,該級艦還裝備了重型防空武器,在兩舷各有三座雙裝105毫米高炮。這是德國海軍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上使用的標準中型高炮,型號SKC/32(L60)型105毫米雙聯高炮。該炮有一個複雜的高仰角火控系統,半自動閉鎖,使用整裝式彈藥,全彈重27.35千克(彈頭重15.1千克),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17.7千米,仰角85度、俯角8度,射速15發/分,對中近距離目標相當有效,但不能提供遠程防護。這是第二次世界打顫中最優秀的中型艦載高炮之一。戰後蘇聯海軍斯維爾德諾夫級巡洋艦上裝備的SM.5型100毫米L/70平高兩用炮就是從該炮發展而來的。
在輕型防空炮方面,該級比國外的同類艦隻要強,因為他裝有大量半自動37毫米雙聯以及20毫米高炮。輕型防空武器德國人從一開始就採用了博福斯設計(只是以37毫米口逕取代40毫米口徑)和20毫米高炮,這比同盟國使用的時間要早得多。該級艦建成時裝備八座SKC30/(L83)型雙聯37毫米高炮用於近程防護。彈重745克,初速1000米/秒,俯仰角-10度~80度、有效射高2000米、最大射程6750米,射速30~40發/分。該級艦還大量裝備了單管、雙聯和四聯裝的20毫米輕型高炮,該炮為64倍口徑、彈重0.132千克、初速900米/秒、射程4800米、仰角90度。至於20毫米輕型高炮的數量,由於戰時的戰況變化而在戰爭時期不斷增加,達到28~32門。

魚雷裝備

該級艦在兩舷舯部前後裝有四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G7a蒸汽動力魚雷,備雷10枚(後三艦備雷12枚)。

水上飛機設施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在艦舯部煙囪和後主桅之間設有航空設備,包括一座彈射器和一個機庫,舷側有兩個用於起吊飛機的起重機。後三艦有兩個機庫。備有Ar-196水上飛機三架,用以偵察、校射和聯絡。

裝甲防護

該級艦建成時,裝甲防護包括70~82毫米的舷裝甲帶(水線),水平甲板裝甲厚30~63毫米、部分為40毫米,指揮塔裝甲厚度50~150毫米。
主炮炮塔前部裝甲厚163毫米、頂部70毫米、側面70毫米,A、Y炮塔的(1號和4號炮塔)背面裝甲厚90毫米,B、X炮塔(2號和3號炮塔)背面則為60毫米。炮塔全重250~260噸,炮身俯仰速度為8度/秒,炮塔的迴旋速度為6度/秒。

戰艦艦史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KMSAdmiralHipper)
該級重型巡洋艦首艦被命名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是為了紀念1916年日德蘭海戰中德國海軍偵察艦隊的指揮官——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弗里茨•里特爾•馮•希佩爾海軍上將(1863~1932)。二戰爆發時該艦正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邏。1939年11月6日~1940年1月12日返回漢堡進行最後的改建工程,艦艏以及煙囪帽的外型進行了修改。
年2月17日,”希佩爾海軍上將”號j交付艦隊投入作戰使用。1940年2月該艦攻擊了盟軍駛往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運輸船隊。1940年4月8日參加代號“威塞演習”的對挪威作戰行動,在駛向德隆泰姆的途中,同行的“伯恩德•馮•阿寧姆”號和“漢斯•呂德曼”號驅逐艦遭遇英國皇家海軍的“螢火蟲”號驅逐艦。英艦在經過勇敢的反擊之後被擊沉。“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由於和英艦艦體相撞而受傷。
1940年6月,“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夥同戰列巡洋艦“沙霍恩斯特”號和“格奶森諾”號擊沉了一艘運兵船、一艘油船和一艘反潛拖網漁船。1940年12月1~27日,參加“北海之旅”作戰行動,攻擊了菲那斯特爾角以西700英里的WS5A護航船隊,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伯威克”號重型巡洋艦以及幾艘驅逐艦交火,“伯威克”號與一艘商船被擊成重傷,另有一艘商船被擊沉。“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也被命中4彈,後駛回法國的布勒斯特港進行修理。這是該艦第一次參加大西洋作戰。
在1941年2月1~14日第二次大西洋作戰行動中,“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攻擊了沒有護航艦艇的SLS64商船隊。19艘商船中的7艘被擊沉,數艘重傷。由於燃油不足,“希佩爾海上將”號後來返回布勒特斯港。
1942年12月在巴倫支海海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呂佐夫”號戰列艦以及6艘驅逐艦(“里查德•貝森”、“西奧多•里德爾”、“弗里德里克•伊恩”、“弗里德里克•埃克霍爾特”、Z30和Z31)攻擊了JW51B護航船隊。“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擊沉了英國“布蘭貝爾”號掃雷艦,重傷了“阿查蒂斯”號驅逐艦(該艦後來沉沒)。但這次對船隊的攻擊由於英國海軍的“謝菲爾德”號和“牙買加”號巡洋艦的英勇反擊而功敗垂成,“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擊中,還損失了“弗里德里克•埃克霍爾特”號驅逐艦,而整個護航船隊僅有一艘商船被擊傷。德軍高層對此次作戰十分惱火,“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此後便再也沒有參加海上作戰行動。
1945年德國海軍出動“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協助東普魯士的德軍和難民撤離,這也是德國水面艦艇最後的作戰行動。同年4月,“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被英國飛機擊傷,並於5月3日在基爾德意志船廠的船塢中被其艦員炸毀,船體在1948~1949年間被英國人拖到海肯多夫沙洲拆毀。
“布呂歇爾”號(KMSBLucher)
“布呂歇爾”號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被擊沉的同名裝甲巡洋艦(1908~1915)的艦名,唯一的一任艦長是海因里希•沃爾達格海軍上校,在任時間為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
該艦服役後一直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直到1940年4月開始的“威塞演習”作戰行動。該艦與“呂佐夫”號戰列艦、“埃姆登”號輕型巡洋艦、“信天翁”號、“莫韋”號、“禿鷹”號魚雷艇在施韋因蒙德接載陸軍登入部隊。“布呂歇爾”號作為編隊旗艦神氣活現地向挪威首都奧斯陸進發,誰知一去就不復返了。
4月9日,當編隊進抵奧斯陸時,德國人一相情願地認為不會遇到任何抵抗,所有艦隻毫不猶豫地開進了峽灣。5時20分,編隊最前面的“布呂歇爾”號第一個衝進峽灣最窄處,而位於奧斯克堡要塞的挪威279.2毫米大口徑岸防炮首先相其開火。“布呂歇爾”號躲閃不及受重傷,上層建築被擊中起火,大火隨即漫延開來。該艦隨後又被挪威岸防部隊發射的兩枚魚雷擊中,最後於7時23分沉沒,成為二戰中第一艘被擊沉的德國重型巡洋艦。艦上運載的登入部隊也死傷慘重。
“歐根親王”號(KMSPrinzEugen)

“歐根親王”號從船廠里就開始了它的傳奇經歷:1939年8月,蘇聯尋求德國在海軍方面的幫助,提出購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買德國正在建造中的三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塞德利茨”號和“呂佐夫”號,“歐根親王”號面臨第一次考驗。但從一開始就準備進攻蘇聯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允許加強蘇聯紅海軍力量的情況出現,於是三艘戰艦中完成度最低的“呂佐夫”號被同意出售給蘇聯。“歐根親王”號也得以避免成為蘇聯紅海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重巡洋艦,但也就此繼續它不幸而又幸運的一生。
1940年7月,在“歐根親王”號未完工前,兩次在德國基爾的船廠被英國飛機投下的炸彈擊傷,最終於8月1日服役,並在波羅的海進行試航以及實彈射擊訓練,12月在基爾完成最後的建造。
1941年5月18日“歐根親王”號參加了“萊茵演習”作戰,與“俾斯麥”號戰列艦一起離開戈騰哈芬港(即格丁尼亞,原屬德國,現歸波蘭)。5月21日,“歐根親王”號與“俾斯麥”號在挪威柯爾斯峽灣下錨,兩艦的行蹤被英國偵察機發現。5月24日,兩艦與前來攔截的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相遇,“歐根親王”號最先擊中“胡德”號,並有可能導致該艦彈藥庫爆炸沉沒(一般認為“俾斯麥”號的地四、五次齊射導致“胡德”號的爆炸)。在這次交火後,由於“俾斯麥”號的油艙被擊中,無力繼續深入大西洋攔截商船隊,“歐根親王”號不得不與它的旗艦分開,而“俾斯麥”號則在英國艦隊的全力圍剿下被擊沉。5月29日,毫髮未損的“歐根親王”號回到布勒斯特港。
1942年2月11日“歐根親王”號參加“三頭犬”作戰行動,與“沙霍恩斯特”號、“格奈森諾”號以及6艘護航的驅逐艦和14艘艦隊魚雷艇從布勒斯特港經英吉利海峽回到德國,這是一次非常大膽的挑戰英國海權的冒險行動。此後,德國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幾乎失去了存在價值,它們在希特勒不得出動的嚴令下毫無作為。在戰爭末期“歐根親王”號開出港口,有限地支援了德國陸軍的地面防禦戰。1945年4月8日,該艦抵達哥本哈根並於5月被英軍接管。
1945年12月“歐根親王”號作為戰利品交付給美國,重新編號為USSIX300。該艦作為核試驗的靶艦於1946年12月22日在夸賈林環礁翻覆沉沒。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被稱為德國海軍“最幸運”的軍艦,參與了多次重大的作戰行動並倖存到戰爭結束。該艦裝備的一架Ar-196水上偵察機(機號T3+BH)被史密森學會的航空博物館收藏。
“塞德利茨”號(KMSSeydlitz)
1936年12月29日,“塞德利茨”號在不萊梅船廠動工建造,1939年1月19日下水。當該艦接近完工時,德國海軍決定將其改裝成航空母艦,但改裝工程進展緩慢。1943年1月該艦的改裝工作停止下來並被轉移到柯尼斯堡。1945年當蘇聯紅軍接近柯尼斯堡時,該艦於1月28~29日由艦員放置炸藥自沉。戰後該艦艦體部分在1958年被拆除。
“呂佐夫”號(KMSLutzow)
呂佐夫”號於1940年2月賣給蘇聯,當時仍在建造中,艦名被用來命名另一艘德國海軍戰列艦。1940年5月31日該艦的艦體部分被拖到列寧格勒,艦名改為“彼得羅巴莆洛夫斯克”號。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彼得羅巴莆洛夫斯克”號已完工將近70%,但機械動力及其他輔助設備尚未安裝完畢,船體僅有煙囪等基本的上層建築和一個臨時搭建的主桅。203.2毫米主炮僅安裝了A和Y炮塔(1號和4號),但另兩座炮塔基座部分的建造已完成。防空火炮包括2門37毫米和8門20毫米高炮。至8月份,該艦成為一艘浮動炮台被拖至列寧格勒,用其4門火炮及德國彈藥對蘇軍進行支援。
1942年4月4日該艦被德國空軍轟炸機投下的炸彈擊成重傷。9月17日被蘇聯人重新浮起並拖去改裝。12月30日投入列寧格勒的海上保衛戰中。
1944年9月1日“彼得羅巴莆洛夫斯克”號更名為“塔林”號(Tallin)。1945年夏,該艦被轉移至波羅的海船廠,繼續未完的建造工程。1949年1月12日,該艦被重新劃分為輕型巡洋艦。12月23日,新的該艦計畫為:裝備12門MK-5型152.4毫米L/53炮(4做三聯裝炮塔),6門SM.5型100毫米L/70平高兩用炮,12門SM-20型45毫米L/78高炮及24門4M-120型25毫米L/80高炮。該艦最大排水量將達19395噸。但由於改建所耗費的時間‘資金與建造一艘新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一樣多,因而改建計畫最終取消。
1953年3月11日該艦改為訓練艦,更名“弟涅伯”號。1956年12月被用做浮動防波堤。1958年4月從蘇聯海軍的編制中被撤消。1959~1961年間在列寧格勒被拆毀。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