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炮

鐵道炮

鐵道炮是指由鐵道機車運輸、在軌道上發射的火炮。始於19世紀末,二戰後因火箭飛彈的興起而遭淘汰。這期間,除巴黎大炮(原名“凱撒·威廉”)外,德國試製過170毫米“塞繆爾”鐵道炮,製造了3種制式鐵道炮210毫米“彼特·阿達爾伯特”、280毫米“布呂諾”和380毫米“瑪斯”。這以後又將炮管的膛線去掉,改為滑膛,口徑擴大到310毫米,發射尾翼穩定彈時射程可達151.3千米,已超過“巴黎大炮”的射程。同盟國部隊突破古斯塔夫防線後方才解除德軍對安齊奧的包圍,並切斷了K5(E)的退路,被繳獲的2門後來被送到美國進行測試評估。

詞條解釋

提起鐵道炮,有些讀者也許不太熟悉,但一提起一戰期間德國炮擊巴黎的“巴黎大炮”(參見本刊1

鐵道炮鐵道炮

993年第6期《小議巴黎大炮》), 以及二戰中德國的“杜拉”巨炮(圖1參見本刊1993年第3期《勝負何須借巨炮》),大家可能就比較熟悉了。“巴黎大炮”和“杜拉”巨炮都是著名的鐵道炮,而德國以及法、英、美、奧、俄、意等國還製造過許多其它樣式的鐵道炮。本文就來介紹一些這方面的情況。

鐵道炮王國

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而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在研製火炮方面又居世界領先水平,所以德國的鐵道

鐵道炮鐵道炮

炮型號多,使用多,還組建了多支鐵道炮兵中隊(連)。德國還給一些鐵道炮起了名,如“凱撒·威廉”、“古斯塔夫”、“茲奧·安尼斯”、“布呂諾”和“西格弗里德”等。

在一戰中,德國仿效法國,主要通過對艦炮改裝來製造鐵道炮。這期間,除巴黎大炮(原名“凱撒·威廉”)外,德國試製過170毫米“塞繆爾”鐵道炮,製造了3種制式鐵道炮210毫米“彼特·阿達爾伯特”、280毫米“布呂諾”和380毫米“瑪斯”。其中“彼特·阿達爾伯特”用得最多。它是將210毫米艦炮的身管裝在由箱形梁構成的架上,再裝在2台6輪鐵道車上構成。它雖設有液壓反後坐裝置,但發射若干發彈後,還需將炮向前推動幾英尺以回到原來的發射位置。該炮不能改變射向,為了射擊不同方向的目標,需用機車將火炮拉到弧形鐵軌上。“布呂諾”是由“馮德坦”級戰列艦艦炮備用身管制成的,1917~1918年部署在比利時海岸。“瑪斯”是一戰中口徑最大的鐵道炮,其炮管取自SMS“拜恩”艦炮,炮架是簡單的箱形梁,發射時一般將它下降到預先備好的轉台上,並卸掉輪子,有較大的方向射界。德國在奪取法國的敦克爾克和凡爾賽時使用過“瑪斯”巨炮。

希特勒上台後,加緊擴軍備戰,發展鐵道炮是其優先計畫。為了簡化部署,首要的要求是發展能運輸的轉台,這種轉台要能迅速安裝在火車能到達的鐵道支線的終端,然後通過笨重的液壓反後坐裝置將炮架連線到轉台上,以防止發射時炮架從轉台上掉下來。

這個時期德國鐵道炮有兩類。一類是按長遠規劃製造的,基本上是超遠程火炮;另一類是按1936年開始的應急規劃製造的,旨在1939年夏天為陸軍提供合適的火炮。

一戰中的“巴黎大炮”是一種典型的超遠程火炮,其射程超過120千米。二戰前,德國發展超遠程鐵道炮也是為了進行極遠距離的炮擊。當時這類鐵道炮的最小口徑是150毫米,共製造了15門。它們雖然有一定威力,但對鐵道炮而言,口徑畢竟嫌小,故後來用170毫米口逕取代。儘管如此,由於其身管採用1902年的“德意志帝國”級戰艦上的老式艦炮炮管,難以對其改進,因而到1938年,陸軍只同意造6門。

1938年3月德國裝備了K12(E)式210毫米鐵道炮。與“巴黎大炮”一樣,它的身管很長,達33.53米,“挺胸”時頗為壯觀。為了避免普通膛線和彈帶承受不住發射時的巨大應力,去掉了炮管內的膛線,代之以8條深槽,彈上有8條筋,與身管內的深槽配合,賦予彈丸鏇轉。炮架是簡單箱形梁,由兩組鐵道平板車運輸,前面是兩組10輪,後面是兩組8輪。由於炮管自身很重,對其必須進行支持,而為了在炮身後坐時不致撞擊鐵軌,發射前需用千斤頂將炮架頂高1米。儘管該炮設計得很成功,但由於每次發射均需抬高炮架,因此以後又設計了巨大的液力平衡臂,使炮管的耳軸靠後,以免後坐時炮身撞擊鐵軌。210毫米超遠程火炮只造了2門,1940年用於炮擊英國的肯特,有1發彈從法國一個陣地發射,越過英吉利海峽,飛行了88.5千米,落到了查塔姆附近。

280毫米口徑的鐵道炮有K5(E)、“布呂諾”和K5題圖)三種。

K5(E)式是二戰中德國設計最成功的鐵道炮,深受德軍炮兵的歡迎,被稱為“苗條的的貝爾塔”。該炮身管長21.54米,全炮長41.23米,戰鬥重218噸。其炮管採用深膛線,炮管不需抬起,支撐在普通炮架上,用2台12輪鐵道車運輸。該炮於1937年裝備,發射255.5千克普通彈時射程為61.2千米。1940~1942年發展了重為248千克的火箭增程彈,射程提高到86.9千米。這以後又將炮管的膛線去掉,改為滑膛,口徑擴大到310毫米,發射尾翼穩定彈時射程可達151.3千米,已超過“巴黎大炮”的射程。但是由於“巴黎大炮”影響較大,這個紀錄被很多人忽略。K5(E)共製造了25門,曾將同盟國部隊封鎖在義大利安齊奧灘頭,使其吃盡苦頭。同盟國部隊突破古斯塔夫防線後方才解除德軍對安齊奧的包圍,並切斷了K5(E)的退路,被繳獲的2門後來被送到美國進行測試評估。

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布呂諾”280毫米鐵道炮最初是採用一戰中的“布呂諾”的圖紙製造的,有40倍與45倍口徑兩種身管,它們是按應急計畫製造的鐵道炮。1943年,隨著空襲增多,鐵道炮很難機動,於是德國製造了K5式,在炮架下增加一平台,若鐵軌被炸,鐵道炮可改由拖車牽引在公路上運輸。

此外,克虜伯兵工廠還製造了8門200毫米、3門380毫米“齊格飛”、1門406毫米和1門800毫米“杜拉”鐵道炮。德國還使用過不少繳獲的法國鐵道炮。

鐵道炮的衰落

在兩次大戰中,鐵道炮發揮過一定的作用,有的還達到了很高的製造水平,但因其過於笨重(“多拉”大炮像艘驅逐艦,重1 300多噸),造價高昂,其炮管壽命很短,而且戰果乏善可陳,因而隨著飛彈、火箭的崛起,二戰後鐵道炮就被徹底淘汰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