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級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德意志巡洋艦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巡洋艦,被同盟國稱作袖珍戰列艦。

基本信息

簡介

德意志級巡洋艦德意志級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是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設計、建造的一種萬噸級作戰艦艇,由於主炮口徑超出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巡洋艦的定義,被其他國家海軍稱其為“袖珍戰列艦”(PocketBattleship)。但是德國人稱其為“裝甲艦””(英語:PanzerShip;德語:Panzerschiffe)。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將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其實他可以被劃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的“裝甲巡洋艦”中。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其海軍受到《凡爾賽和約》嚴格限制。德國海軍針對條約限制(新造戰艦排水量不得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厘米),結合巡洋作戰的需求,於1929年動工建造德意志級裝甲艦
德國在條約的限制下設計建造了3艘“德意志”級,即"德意志"號(Deutschland,後更名為"呂佐夫"號(Lutzow))、"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和"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AdmiralGraf.Spee)。
德意志級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廣泛使用焊接技術,動力選用柴油機,續航力明顯高於英、美海軍同期的重巡洋艦。德意志級突出的優勢是在6門283毫米口徑主炮,安裝3聯裝主炮塔,主炮炮塔艦體首尾各配置一座。在儘可能小的艦體尺度上集中最大的火力。德意志級受到排水量限制與追求重火力的情況下,裝甲防護水平與當時的重巡洋艦相當,裝甲總重量只占標準排水量20%左右。比較華盛頓海軍條約中,限定巡洋艦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德意志級戰艦目的非常明確: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最高航速達26節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符合德國海軍用作近海區域的海岸防禦、遠洋運輸航線破交作戰的需求。
當這些艦首次出現時,對當時的主要海軍國家造成了一些衝擊,它們看起來是完美的遠程海上襲擊艦,航速高過幾乎任何一艘比它們強大的戰列艦,實際上,它們並不象看起來那么強大,由於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很難將其火力分散到二個以上的目標;另外,它們比當時的重巡洋艦(裝備203mm炮)稍大一點,但防護又好不了多少。{ehYE^%N
“袖珍戰列艦”確實對歐洲海軍強國產生了影響,儘管沒有同類艦隻出現,但英、法也花了不少氣力去研究對付反襲擊艦的戰術。之後德國曾考慮建造其改進型,但由於其它原因而中止。

發展背景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隻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t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mm,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由於最早的老式戰列艦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條約限制內達到最佳作戰性能成了當務之急,但當時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允許馬上採取行動,而且設計人員大部分已分散了,僅有一些理論設計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設計細節,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這是德國人針對條約限制獨創的一種新型軍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
對於該級艦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德國海軍部擬訂了雙重作用,首先:用作波羅的海區域的海岸防禦,由於德國害怕波蘭的野心,這項任務並不需要很高的航速和長的續航力,其次:用作商業襲擊艦,以應付可能重新爆發的與英、法的衝突。

設計特點

袖珍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在條約限制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排水量控制在條約範圍內,解決方法之一是採用柴油機,儘管實際上其對空間及重量的要求與同類裝備蒸汽輪機的艦隻並不占優勢,但柴油機油耗低,續航力大;解決方法之二是廣泛使用焊接,艦體重量比鉚接要減輕15%,這是第一次焊接在艦體建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效果也相當不錯。
在最後通過的方案中,"德意志"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裝甲防護能抵禦條約重巡洋艦的203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三號艦"格拉夫·斯佩"號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德意志”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只是由於艦體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志"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500t,續航力高達10000sm/15knts。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志"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志"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1938年,"斯佩伯爵"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制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儘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儘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該級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只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制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建造情況

德國海軍於1928年11月訂購了第一艘裝甲艦--A號艦,該艦於1929年2月5日在基爾(Kiel)的德意志船廠(DeutscheWerke)輔設龍骨。實際上德國海軍的計畫是共建造五艘裝甲艦,為此共向位於埃森的克虜伯兵工廠(KruppAGofEssen)訂購了10座3聯裝279.2mm炮塔,這樣也大幅度的降低了造價,A號艦的建造進展順利,該艦於1931年5月19日下水時被命名為"德意志"號。
B號艦於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的海軍船廠(WilhelmshavenMarinewerft)動工建造,該艦在1933年4月1日下水時被命名為"舍爾海軍上將"號,同一天,"德意志"號服役並成為艦隊旗艦,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僅為10,000t(沒有油料及補給品),實際為11,700t,而滿載排水量則高達15,900t。"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4年11月12日服役。
C號裝甲艦的建造被帝國議會(Reichstag)批准,並於1932年10月在威廉港鋪設龍骨,1934年6月30日下水,該艦被命名為"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其設計作了些修改。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此艦增強了裝甲防禦,加加了防空火炮,包括6門105mm高炮和8門88mm高炮。有一段時間曾提出在該艦上裝高壓蒸汽輪機的動力裝置,但如此一來就會牽涉到進一步的改裝工程,因此最後仍裝上了MAN柴油機。該艦於1936年1月6日服役並取代"德意志"號成為艦隊旗艦。
德意志級裝甲艦計畫建造五艘,另外兩艘,建造D號裝甲艦和E號裝甲艦的預算在1934年就通過了,但準備工作進展緩慢。1935年6月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NavalAgreement)使納粹德國可以合法地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最終這兩艘艦更改設計建成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格奈森諾"號(Gneisenau)和"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服役。

各艦概況

德意志級同型艦3艘:德意志號(Deutshland)(1929年2月開工,1931年5月下水,1933年4月服役)、舍爾海軍上將號(AdmiralScheer)(1931年6月開工,1933年4月下水,1934年11月服役),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AdmiralGraf.Spee)(1932年10月開工,1934年6月下水,1936年1月服役)。
三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均參加了1936年西班牙內戰(SpanishCivilWar)。當時西班牙內戰已在歐洲爆發,這三艘裝甲艦均參加了支持不干涉行動的海軍封鎖,在行動中,其前部炮塔頂部有紅、白、蘭三條色帶作為識別標誌,"德意志"號在1937年5月29日在伊比薩港(Ibiza)停泊時遭到西班牙共和派飛機的攻擊,命中兩彈,未造成艦隻損傷,但艦員死38人,傷78人,此次攻擊是為了報復"舍爾海軍上將"號兩天前對共和軍控制的阿爾米里亞港(Almeria)的炮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志級多次突入大西洋進行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的巡洋作戰。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的襲擊艦之一,轉戰於大西洋與印度洋,1939年12月在拉普拉塔河口被3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巡洋艦截擊,經過激戰後,該艦受傷,駛入中立國港口,最後在軍事及外交壓力下於中立國港口自沉。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意志號更名為“呂佐夫”號(Lutzow),以防止被擊沉或重傷而影響士氣。1942年之後,呂佐夫號與舍爾海軍上將號主要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海域活動,隨著德國海軍作戰重點轉向優先向潛艇戰提供資源,德意志級被改為訓練艦。1944年底該級艦投入在波羅的海沿岸支援陸軍的作戰行動。戰爭末期先後被英國空軍炸沉。

服役情況

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後,"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是德國海軍最為活躍的海上襲擊艦,轉戰於印度洋與大西洋,擊沉多艘商船並屢次躲過英、法海軍艦艇的追擊。但最後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國巡洋艦在拉普拉塔河口(RiodeLaPlata)截住,經過激戰後該艦駛入了中立的蒙特維迪約港(Montevideo),最後在強大的軍事及外交壓力下於17日自沉。在這次戰鬥中,由於"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只有兩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將炮火分散到多個目標,這是其在海戰中失利的原因。
儘管"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她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英國軍艦和輔助艦隻的注意力達三個月之久,而這些艦隻用於其它地區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戰果。 
德意志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
德意志號和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於1939年8月底從威廉港出發,分別占據攻擊北部和南部大西洋交通線的陣位,而"舍爾海軍上將"號由於機械故障的困擾,留在本土水域。9月4日,該艦遭到英國轟炸機的攻擊,但命中的炸彈全部未能爆炸。1940年2月,"舍爾海軍上將"號進行了全面的改裝,包括重建一個顯著傾斜的艦首,以減少逆浪航行時海水對上甲板的衝擊,為此舷邊緣的錨鏈孔也由傳統的艦艏錨鏈管取代,同時,塔式的前主桅結構也改成了與"德意志"號類似的筒式主桅,該艦還裝備了雷達和消磁設備。
與此同時,在北大西洋作戰的"德意志"號僅取得了有限的戰果,它擊沉了兩艘6297t級的商船並俘獲了另一艘。1939年11月15日,"德意志"號更名為"呂佐夫"(Lutzow)號,這是為防止該艦被擊沉或打成重傷而造成德國的恥辱,兩天之後,到達戈騰哈芬(Gotenhafen),她的第一次戰鬥巡航也隨即結束。1940年2月,"呂佐夫"號和其殘存的妹妹艦"舍爾海軍上將"號重新被劃分為重巡洋艦(SchwereKreuzer),這更適合它們主要用作襲擊艦的使命。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侵略挪威,德國海軍的所有可用的艦隻都參與了行動。"舍爾海軍上將"號正在改裝,"呂佐夫"號掩護了進攻奧斯陸(Oslo)的部隊,該艦在與挪威海岸炮兵交火時被3發279.2mm炮彈擊中受傷。兩天之後該艦在返航途中被英國潛艇"旗魚"號(HMSSpearfish)的魚雷擊中,艦後部受到重創,該艦被拖至基爾進行修理及改裝。艦首作了改裝以改善其適航性,同時,防空火炮由6門雙聯裝105mm高炮替代了1934年就裝艦使用的性能不佳的88mm高炮。
1940年底,剛完成改裝的"舍爾"號成功地從基爾運河北部突入大西洋。11月5日該艦對英國HX84護航船隊發起進攻。該船隊有39艘商船,僅由一艘裝備較弱的輔助巡洋艦"賈維斯灣"號護航,儘管該艦被擊沉,但為整個船隊贏得時間分散,"舍爾"號僅擊沉了5艘商船,這對整個船隊來講,損失並不重,但對於在北大西洋邊緣的海運航線上出現袖珍戰列艦,而迫使英國中斷了海上交通。在此次攻擊之後,"舍爾"號轉向南面,進入印度洋,並未取得很大戰果,該艦於1941年4月1日回到基爾,此後,該艦主要在波羅的海和挪威沿海活動,直到1942年11月再次回到威廉港作了一次長時間改裝。
1942年初完成修理後,"呂佐夫"號活動於挪威海岸,主要威脅駛向摩爾曼斯克(Murmansk)給蘇聯運送戰爭物資的盟國運輸船隊。該艦和德國海軍其它的大型艦隻一起,不出海以保存燃料,並吸引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注意力由於"呂佐夫"號和其它德國大型艦隻在1942年12月31日的巴倫支海戰鬥中對處於劣勢的皇家海軍艦隻表現極差,希特勒解除了雷德爾海軍司令的職務,改由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接任,由此注定了這些德艦的命運,1943年10月初該艦被撤回,以準備為潛艇戰提供一些可用的資源。
與此同時,"舍爾海軍上將"號完成了在威廉港海軍船廠進行的長時間改裝,再次出海,該艦成為一艘訓練艦。這樣一來,袖珍戰列艦和其它德國大型戰艦在北方冬天晦晴的光線中溜出丹麥海峽去威脅大西洋運輸線的日子再也不復存在了,由於燃油供應不足,最重要的是潛艇部隊要求源源不斷地提供受過訓練的艇員,最後"呂佐夫"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被特定為批准拆毀的艦隻,儘管只有一段時間曾構想將其加長改裝成航空母艦。
1944年底,由於戰局的發展,該級艦又重新投入作戰行動,這次是在波羅的海,它們主要用於支援德國陸軍,阻止蘇軍的前進,1945年4月16日"呂佐夫"號在施韋因蒙德(Swinemunde)以南遭到英國空軍5.5t級炸彈的攻擊,儘管沒有直接命中但幾枚近失彈所造成的損失使得該艦座沉在淺水區,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里,它被用作固定炮台,隨著蘇軍的進一步挺進,為避免被俘獲,該艦於1945年5月4日自沉。
舍爾海軍上將號則撤至基爾,直到1945年3月底都在德意志船廠作進一步改裝,在此期間,出乎意料的是其防空火力又得到極大增強。4月9日,該艦被英國空軍發現,命中5彈,在改裝泊位翻轉沉沒。
歐洲戰爭結束後,接管基爾船塢的英軍發現了該艦破損的殘賅,傾覆的艦體中可拆的均取走拆毀。沉沒在施韋因蒙德淺水區的"呂佐夫"號的艦體於1947年9月才被蘇聯海軍重新浮起,後拖至列寧格勒拆毀。

性能數據

德國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10000噸,實際標準排水量:11700噸(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12294噸),滿載排水量15,900t(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16290t)。
尺寸:全長187.98米/艦寬21.7米/吃水5.8米
動力:8台MAN柴油機,功率54000馬力,雙軸;最高航速:28節;航程:10000海里/18節,16000海里/15節
武備:6門三聯裝283毫米口徑主炮,8門150毫米口徑單裝副炮;6門雙聯裝105毫米高射炮,8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8門4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
裝甲:主舷側裝甲100毫米(為KCn/A裝甲最小厚度),另有40毫米的Ww防雷裝甲上部重疊在它的後面;裝甲甲板40-70毫米Wh鋼;主炮炮塔140毫米KCn/A,炮座125毫米KCn/A;指揮塔150毫米KCn/A。
艦載飛機:2架

二戰著名戰艦

二戰中,海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盟軍和德國在大西洋,和日本在太平洋等區域進行了海上的殊死較量,由此使得許多海戰名垂史冊,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揚威二戰的著名戰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聲望級戰列巡洋艦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依阿華級戰列
長門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
塞班級輕型航空母艦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桑加蒙級護航航空母艦
博格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蒼龍級航空母艦
翔鶴級航空母艦
興登堡級戰列艦
黑天鵝級輕型護衛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瑞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大鷹級護航航空母艦
巨人級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貝亞恩號航空母艦
懷俄明級戰列艦
紐約級戰列艦
武藏號戰列艦
比睿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
獅級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加富爾伯爵級戰列艦
沃克蘭級驅逐艦
鷹級驅逐艦
基林級驅逐艦
鄧拉普級驅逐艦
馬漢級驅逐艦
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重型巡洋艦
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
北安普敦級重型巡洋艦
彭薩科拉級重型巡洋艦
布魯克林級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級重型巡洋艦
奧克蘭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川內級輕型巡洋艦
香取級輕型巡洋艦
愛國丸級特設巡洋艦
長良級輕型巡洋艦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重型巡洋艦
球磨級輕型巡洋艦
阿賀野級輕型巡洋艦
天龍級輕型巡洋艦
妙高級重型巡洋艦
葉級重型巡洋艦
古鷹級重型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高雄級重型巡洋艦
倫敦級重型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重型巡洋艦
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扎拉級重型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
塔蘭托級重型巡洋艦
柯尼斯堡級輕型巡洋艦
德意志級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
克什米爾號驅逐艦
威克斯級驅逐艦
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海軍上將級驅逐艦
吹雪級驅逐艦
劍崎級潛水母艦
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
千歲級輕型航空母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